四、把握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技术话语权
博客、微博、社区、播客、论坛……不管哪种社会化网络媒体形态,网络热点的舆论引导最基础的方式还是技术手段的过滤,如天涯社区、扬子网社区、中国江苏网在论坛评论版块均设置了帖子的先审后发制度;再比如,扬子网社区定期整理,设置敏感字、关键字过滤。
“关键字过滤”是最常用的信息过滤、信息屏蔽技术,其原理是,搜索引擎在服务器中设置一个“过滤词汇表”,列入一批敏感关键字、词,如:“色情”、“赌博”、“毒品”、“枪支”等,当服务器接收到用户提交的关键字后,第一步就是把该关键字与上述“过滤词汇表”进行匹配,一旦匹配成功,将把该帖子隐藏到后台,由网络媒体工作人员审核是否发布。社会化媒体传播,每天都产生的海量信息,不可能全部由工作人员人工审核,通过“关键字过滤”能够有效将违法、有害信息扼杀在摇篮中。[20]
首先,为了确保中国的互联网文化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技术。要着眼于世界的文化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前沿,加强数字内容、数字技术等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掌握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提高生产技术设备的文化水平。为了进一步提高下一代网络“电脑密码”、“防火墙”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和研发力度,努力打造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过滤网站,从信息安全方面抵制破坏性入侵,同时确保网络文化的优秀成果能够更迅速地转移到各相关领域,我们要加快对中文域名服务器的建设。开发者所设置的思想、教育、智力、艺术、娱乐性和易操作性于一体的宣传和教育软件是占领前沿的互联网文化,是提高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大力发展互联网接入基础设施,同时继续进一步推进城市和东部地区的建设,而在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向卫星网络、移动网络、广电网络等宽带业务的关键方向突破垄断,通过多元化的投资,不断降低接入成本,提高上网速度。我们要积极开展与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在互联网技术、标准、资源分配、网络接入、互联网治理等方面的沟通和合作,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商机制,促进互联网快速、健康发展。其次,我们必须促进技术突破,以提高网络文化的管理。网络文化是一种技术文化。科技发展可能带来威胁,也可以用网络文化来消除这种威胁。从这个意义上说,由于技术和文化的偏向,在防止网络问题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技术手段管理网络文化,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IT监控和管理产品;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安全系统,通过先进的保护手段免受病毒的传播和破坏,通过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建立一个防火墙,对在线内容进行筛选和过滤,屏蔽和过滤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以及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的网站。
在PV6、3G移动网络等网络技术背景下,受众必须先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利用网络资源,行使自己的话语权。[21]网络技术话语权即指在网络空间中公民利用自身掌握的网络技术发表自己对于某一事件的意见、看法的权利。
在传统的环境中,话语权的主体具有固定性和单一性。在传统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官方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他们决定了“由谁说”、“说什么”。在这个环境中,即使有一些主体可以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其对自己话语权的掌控也是微乎其微的。在PV6、3G移动网络等网络技术盛行的环境下,话语权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官方不再是唯一的舆论控制者,受众通过自身对于网络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从而通过对网络技术的运用,在网络上参与事件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并最终引起其他受众的关注,进而形成舆论。
移动网络等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打破了传统话语权垄断的局面,改变了受众只能被动接受的状况,重新定义了话语权的归属,并将其延伸到普通民众,使民众也享有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信息的自由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受众和传播者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其角色可以互换,可以互为传播的主体。但与此同时,由于个别受众对于网络技术话语权的滥用,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建立网络技术背景下网络技术话语权的把握机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构建权威的导向机制。高校校园作为亚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体性环境的主要代表之一。其构成结构极其复杂,主要由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性格、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地域的人群组成。
第二,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在网络舆论产生的过程中,由于信息发表的自由性,信息基本都以原生态的状态出现在受众面前。网民可以就事件相对自由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使得不同意见积聚出现,而由于数量过于巨大无法得以控制,过分的自由表达带来的作用已经远远地超出了舆论的范围。这就要求建立强有力的舆论监督机制,监督受众的舆论。
第三,形成迅速的反应机制。高校校园是一个思维活跃、思潮泛滥的环境,高校师生独特的同质性和共鸣性,使得他们对于社会和校园内部发生的事件具有极强的敏感性和敏锐性。这就导致事情一旦发生,高校就会成为一个大型的舆论场。[22]他们会通过对各种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网络技术的运用,发表自己对于事件的看法、态度、建议,并迅速向其他领域传播。这就要求,在事件发生初期,高校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对事件发生原因等要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以便能够迅速地对公众的舆论做出回应,把握事件的话语权。特别是针对网络媒体事件,早说真相,就会早主动,就能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注释】
[1]王学俭,刘强.当前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逻辑分析.中国高等教育,2010(10):17~19.
[2]汤力峰,赵听丽.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64~65.
[3]韩振峰.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光明日报,2008-7-20(6).
[4]冯庆宏,王刚清,王延年.略论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的建设与管理.天津农学院学报,2012(2):59~61.
[5]侯清麟.大学精神与合并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1~164,168.
[6]蒋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85.(www.daowen.com)
[7]白荣宝.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及其引导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10.
[8]百科问答.http://wenda.chinabaike.com/html/20101/q900670.html.
[9]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4]1号,http://wenku.baidu.com/view/c9a7821e10a6f524ccbf8551.html.
[10]谢继华.高校辅导员博客建设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4):111.
[11]黎慈,纪阿林.柔性管理:政府走出网络舆论管理困境的有效路径选择.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XZY201006010.htm.
[12]网络舆论对大学生影响的研究.http://wenku.baidu.com/view/c0f76fa40029bd64783e2c2e.html.
[13]张瑜.疏导性:高效网络引导原则.http://www.jyb.cn/cm/jycm/beijing/zgjyb/3b/t20070327_73084.htm.
[14]张瑜.疏导性:高效网络引导原则.http://www.jyb.cn/cm/jycm/beijing/zgjyb/3b/t20070327_73084.htm.
[15]王艺涵,袁静,汪明等.探析网络舆论的特点及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原则.经济研究导刊,2012(30).
[16]陈世民,韩凤娟.高校网络论坛舆论引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17]陈树春,王大鹏.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黑龙江高校研究,2008(8).
[18]冯庆宏,王刚清,王延年.略论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的建设与管理.天津农学院学报,2012(2):59~61.
[19]韩芳.浅析高校危机事件中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舆论引导.高校管理,2013(7):256.
[20]马燕,易保山.社会化网络媒体舆论引导方法探析.中国记者,2010-7-1.
[21]朱建华.试论网络时代高校在突发事件面前的舆论应对.http://rec.snnu.edu.cn/show.asp?id=1334.
[22]高效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参.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0bad760100unfd.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