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网络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方法研究

高校网络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方法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是,第一时间对突发事件中已发现的敏感话题、重大事件及时上报,通告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回应、加强交流,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五、高校网络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方法

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方法开始关注和研究,其方法主要体现在内容建设、议程设置、部门联动、培养意见领袖等方面。本书认为,高校网络突发事件尽管有其突发性,但是舆论引导方法应该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长效机制与短期处置相结合、先进技术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理性看待,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合理引导,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主动利用网络加强舆论引导,坚持积极有为

一是,大学生群体习惯在网络上获取新信息,并且思维活跃,喜欢通过网络媒介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面对校园新闻事件,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这个载体来引导校园舆论网络,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观,帮助大学生成长。

二是,在高校BBS、贴吧、新闻跟帖中,会有一些不负责任的虚假信息,这些虚假信息中很大一部分相当具有迷惑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及时通过自己的官方网站公布官方的、真实的、准确的信息,主动利用网络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以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积极影响。

三是,进行议程设置,把握主动权,主动掌握舆论话题,引导高校网络舆论朝着积极向上、健康的方向发展。因为高校网络舆论内容丰富,所以情绪化表达较重、感情化色彩较为突出,这时有针对性的进行议程设置,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高校学子针对各种现象有一个正确认识,并针对各种现象加以理性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为了避免引起大学生群体的集体的逆反心理,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一定要注意把握设置的时机和方式,进行正确有效的议程设置。

四是,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意见通常是从广播和印刷媒介流向意见领袖,也就是意见具有权威性的、积极活跃的一小部分群体,再从意见领袖流向人群中不太活跃的部分。随着新闻媒介的发展,在网络媒介中,意见领袖同样发挥着引导舆论的作用。在大学生中,大多数人都是以网络浏览者的姿态出现,并没有习惯参与话题讨论,而发帖和跟帖的只是大学生网民中的一部分活跃分子。一些政治立场坚定、综合素质较高、思维较成熟理智、熟悉网络规律的学生活跃分子和干部骨干,高校教育工作者需着重进行培养。在平时,对挑选的意见领袖加强引导练习,鼓励他们在校园网上发表一些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帖子或文章。当遇到突发事件时,强化大学生意见领袖的作用,鼓励并且可以有意识的让他们发表一些理性的言论来参与网络讨论,以此增强对大学生网民的舆论引导。这些意见领袖本身就是学生中的一员,他们独特的学生视角正是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之一。

(二)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实效性,建立内外预警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防患于未然”,即建立良好的内外预警机制,把对突发事件的预警、研判纳入完整的工作流程中来,完善处理应对方式方法的工作流程,并且将突发事件的预警方法作为日常管理的基本内容。

具体来说,内部预警就是在高校内部要时刻关注关键事件、事件节点,为事前的研判做好充足的准备,及时对校内率先发现的各种敏感性问题做出预警反应。具体的方法包括:一是,高校网络舆论管理部门要从全局的角度,准确把握学校重大活动和各职能部门的重要举措,应在与师生利益的紧密相关的学习、饮食交通热门话题性事件中,做好有所侧重、有所针对地研判准备。二是,要善于挖掘日常的数据,分析、总结材料,对高校中发生过的网络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发展动向、事件结尾、经验教训等方面形成文字引导模板和预案处置程序,提前做好澄清事实、减少影响乃至肃清流毒的准备工作,以提升干预和引导的反应速度和处理水平。三是,第一时间对突发事件中已发现的敏感话题、重大事件及时上报,通告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回应、加强交流,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外部预警就是对高校外发生的国内外社会热点事件保持高度关注,对在校园内可能产生的影响趋势和潜在的危机做事前的研判准备,并做出及时预警反应。具体的方法包括,一是,高校网络舆论管理部门要高度关注容易引起校园师生关注的公共议题,如3·15消费者维权等,预测其可能在校园内产生的影响,提前做好准备和反应。二是,对于境内外网络媒体公开进行报道的经常性出现的热门议题,如钓鱼岛事件等,要注意随时关注相关方面的新闻动态和思想倾向,加以研究和判断,及时矫正和清除歪曲、不实和过激言论的影响。三是,对于境外敌对势力(如法轮功分子、藏独等)大肆宣传的反党、反动言论,必须高度警戒,研究人员和相关人员需及时分析和研判,对这类消息需设障屏蔽,为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提供即时、准确的动态资料。四是,依靠专家制订应急预案,形成预案案例库,组织预案演练,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网络突发事件尽管是突发性的,但总是有必然规律在发挥作用。偶然孕育着必然,通过抓住初露端倪的现象,把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避免给高校的和谐建设造成重大损失。

(三)加强技术实力,提高技术服务网络舆论引导的水平

网络技术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舆论引导中,技术的控制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很多高校的网站、论坛都自主研发了有害信息源、敏感信息源等的技术过滤软件,自动筛查和屏蔽不良信息。在网络突发事件中,这些技术手段的使用会帮助延缓网络传播进展,争取处置时间。

通过技术手段,不仅可以实现流量的科学统计和预研,还可以对热点事件、热点讨论点、高频ID进行重点关注,这样就能对舆论的发展和基本走向做出科学、合理的基本判断。如果出现的舆论热点本身在理性合法、尊重事实的范围内发展,管理者就没有必要进行干预;反之,如果发现网络舆论发生偏离轨道的现象,必须给予及时、准确的处置。

现在,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给技术管控带来了新的课题,比如音频、视频的筛查及预警功能等。因此技术实力不是和网络舆论引导相割裂的,而是密切相关的。

(四)实施多媒介联动,形成舆论引导合力

实施多媒介联动,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利用好高校校园内的高校媒介联动;二是,利用好高校校园内和校园外的媒介联动。

一方面,高校除了以网络作为其传播信息的媒介之外,还存在着不同的媒介,比如校报、校园广播和校园电视台等。显而易见的是,不同的媒介形式有着不同的受众群体,有着不同的传播优势。如校报是作为高校党委的机关报存在的,其传播特点是具有权威性和报道深度,较其他形式具有明显优势。针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传播媒介根据自身的传播特点和优势分别进行不同的报道,能够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使正面报道占据传播主渠道,使积极健康的信息和言论引导和启发广大学子,从而形成舆论信息合力,引导网络舆论。

另一方面,高校内的媒介与校外的媒介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联系的,高校内的媒介和校外的媒介通力合作,保持健康、良性的互动,是对高校网络突发事件有效处置的方法之一。

(五)加强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的分析研究,增强工作的科学性

高等学校作为学术和应用研究的前沿阵地,其对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的研究更应走在前列,更应成为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行家里手。

在对多所高校网络突发事件进行总结和分析后,高校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了高校网络突发事件舆论导向的一般规律。即高校网络突发事件,通常遵循“网络发声或者爆料—网络竞相围观—意见领袖点评围观—传统媒体介入报道—事件影响力扩散—全民热议加深危机—高校被动回应—如回应失范引发舆论关注最高潮”的传播规律。因此,处理高校网络突发事件,同样也要遵循传播规律。通过研究掌握这样的规律,就可以在每个阶段采用不同的措施来科学地处置和应对,牢牢抢占住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例如在处置应对H7N9禽流感在大学生中的恐慌失措的情绪时,电子科技大学通过吸取“非典”事件的经验,咨询心理学和新闻传播学专家,对忧虑的产生、恐慌的激发、行为失控、恐慌在集体中的相互感染等做了系统梳理和研究,采用了温馨关怀的引导方式,由辅导员在博客、QQ群、人人网发布防范措施和心理疏导,同时线下邀请医生走进班级宣传,有效地稳定了学生的恐慌情绪,稳定了校园秩序。

现在一些高校在研究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危机管理的讲座。甚至有条件的学校还开设了危机管理课程,加强了危机意识的教育,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六)关注“固定思维”影响,弱化学生群体极端看法的形成

固定思维是指遇到事件发生时,习惯性的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去认识、理解、判断、选择,形成固定印象。这样的思维常常使公众对事件的认知过于简单化,滞后于现实变化,进而使得大众对事件形成极端的看法。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会使对于“固定思维”效果的形成能够产生强化作用,不利于现实中矛盾和问题的有效解决。(www.daowen.com)

在校园论坛上,我们经常看到,关于对学校某职能部门的不满言论或者负面消息的出现。久而久之,大学生就会对这些职能部门逐渐形成固定印象,造成潜在的不满和抵触情绪。一旦遭遇某一偶发事件的激发,就会在校内网上引起激烈的批评浪潮,甚至引发网络突发事件。例如,某高校在处理一起学生游泳,突发心脏病死亡的事件时。学生首先在校园网上发表了批评学校管理问题的言论,进而延伸到与此事件毫无关系的后勤服务问题。这就是比较典型的固定思维作用。因此,高校快速加强了对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用溺水学生仍在积极抢救的事实,呼吁校内师生在网上为其进行祈祷,最终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校园网络媒体具有传播快、范围广的特点,所以“固定思维”在大学校园网络舆论中的影响不容小觑。而且由于学生们作息时间相同,生活范围相同,所以一件小事经过传播也会人尽皆知。在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构建过程中,必须注重“固定思维”的作用。

【注释】

[1]蒋广学.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模式研究初探.北京教育(德育),2011(7):29~32.

[2]陶希圣.胡适之先生二三事//欧旭哲生.追忆胡适(第二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1900.

[3]石蓬勃、张艳梅.“敬慎无所苟”与大学生网络言论自由教育.青年记者,2013(11).

[4]胡明辉,蒋红艳.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特征、载体及引导对策.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27~29.

[5]松果咨询-心理咨询指导中心.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www.songkur.com.

[6]张国良.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191~192.

[7]王小胜.论网络传播对受众的心理影响.传播心理研究动态,2004(1).

[8]同①。

[9]张国良.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191~192.

[10]王永丽.网民心理分析与疏导策略.http://www.cnlongnan.cn/pub/lunyuan/jjsh/2010/03/12/1268363703359.html[2010-3].

[11]张瑜.疏导性.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原则.中国教育报,2007-3-27(3).

[12]王艺涵,袁静,汪明等.探析网络舆论的特点及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原则.经济研究导刊,2010.

[13]陈世民,韩凤娟.高校网络论坛舆论引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

[14]陈树春,王大鹏.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黑龙江高校研究,2008.

[15]任韧,纪晓炜,杨斌.试论网络舆论的特征、作用与掌控方法——以我爸是李刚事件为例.法制与社会,2013(4):173~175.

[16]蝴蝶效应.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180.htm.

[17]兰洁.从话题到议题——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12.

[18]桑斯坦.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19]陈潭,黄金.群体性事件的舆情传播逻辑.理论探讨,2011(4):140~142.

[20]互动百科:匿名制服效应.http://www.baike.com/wiki/%E5%8C%BF%E5%90%8D%E5%88%B6%E6%9C%8D%E6%95%88%E5%BA%94.

[21]百度百科,群体盲思.http://baike.baidu.com/view/8851448.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