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基于网络舆论引导的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特征

基于网络舆论引导的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特征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多样性正如前面描述的,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的诱因较多,致使突发事件呈现多样性。5.交织性高校网络突发事件体现了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始终与网络舆论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和互动交织过程。6.共鸣性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由于是在特定的氛围下,因此大学生极易对一件事件产生情绪共勉。

基于网络舆论引导的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特征

二、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的类型与特征

(一)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的类型

网络工具的介入,并没有使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产生较大的变化,但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性质迥异,诱发的因素多元,因此,我们从不同角度和视域来划分类型,其关注点也不尽相同。本书结合查阅的相关资料并借鉴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梳理为以下几类。

1.按照事件产生的直接诱因划分

按照事件产生的直接诱因划分,可分为:传染性疾病因素类,如非典重大事件因素类,如失火、车祸等;人际关系类,如失恋后的行凶报复;人为因素类,如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环境压力类,如承受不了学业、就业等的压力自杀。

2.按照突发事件的事件性质划分

按照突发事件的事件性质划分,可分为:自然灾害类,如雅安芦山地震、北京暴雨等;政治类,如家乐福事件、非法反日游行等;治安类,如学生宿舍失火、破坏公共物品等;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如非典、H1N1等;学校管理类,如对伙食不满罢餐、对学校制度不满罢课等。

3.按照大学生在突发事件中的表现划分

按照大学生在突发事件中的表现划分,可分为:宣泄情绪型,如男生在女生宿舍楼下摆花、表白、齐呼、围观等;违反纪律规范型,如违反校纪校规,在宿舍使用违禁电器引发安全事故;违反法律犯罪型,如复旦大学投毒事件。

4.按照事件的危害结果来划分

按照事件的危害结果来划分,可分为:人身及精神损害型,如自杀、非典等;财产损害性,如入室盗窃,火灾;秩序损害型,如围堵高校大门等。

5.按照其他类型划分

按照其他类型划分,可分为:重大型、一般型、轻微型;常见型、偶发型;可预见型、不可预见型;校内型、校外型;处于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缓和期、结束及善后期等突发事件。

(二)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的特征

1.突发性

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在于事件在时间上的突发性,往往令校方始料不及或事前难以完全防范;再加上网络新媒体的使用,使事件组织行为更加隐蔽,演变更为迅速,突发性的特征就更为显著。(www.daowen.com)

2.危害性

突发事件会给高校现有的学习、工作、生活秩序造成干扰或冲击,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同时,它还会通过网络平台,造成人们思想和心理上的恐慌和混乱。例如,2008年某省普通高校对近200名新生的住宿、学习地点安排不够好,在与学校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学生封堵学校大门,并堵塞学校门前的公路,致使主干道交通中断近两小时,影响高校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

3.多样性

正如前面描述的,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的诱因较多,致使突发事件呈现多样性。

4.扩散性

笔者根据了解和工作实际发现,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地方媒体极其关注,如成都某高校女生节中的“章萌芊”事件,事件发生后,省市各媒体纷纷采取各种方式询问事件情况。知名网站新浪搜狐等成都站点都进行了报道,很快引发了同一城市中的其他高校和全国的关注。

5.交织性

高校网络突发事件体现了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始终与网络舆论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和互动交织过程。在突发事件与网络舆论反应的互动交织过程中,众多大学生网民的互动频率会越来越快,互动中的敏感性越来越高,形成一种相互刺激的循环反应,其舆论交织,反响层出不穷,这也就为处置带来了不确定性,增加了复杂性。

6.共鸣性

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由于是在特定的氛围下,因此大学生极易对一件事件产生情绪共勉。一旦这种群体性的激动情绪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大学生通常会表现出自我意识下降,不能自制的过激情绪产生等状况,从而自发生成情绪上的“共振”、“共鸣”,最终导致无明确目标、无组织、与现实社会规范相悖的暂时性狂热行为,甚至发展到最后可能演变为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如观看篮球比赛时,因失球而怪叫,甚至打架斗殴。

7.累积性

突发事件的敏感性通常使舆论反应对事件起到放大、夸张的作用。事件本身对社会的影响产生“滚雪球式”的巨量堆积。通过舆情的传播传导,单一突发事件会引发更多事件的“涟漪”,带来多米诺骨牌式的累计性效果。例如,“我爸是李刚”事件,关注度从最初的几家媒体升到了500余家大小媒体,网民热议呈井喷式爆发,如图2-1所示。[15]

img3

图2-1 “我爸是李刚”事件媒体关注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