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各类网络事件中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基本技巧
(一)分类技巧
不同类型的高校网络事件有其不同的生成机理和规律,因此其采用技巧也就会有所不同。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的蒋广学教授等人,在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处置过程中形成了在确保舆论稳定基础上实现舆情转化的“四类引导”,按校园内外和直接利益相关性,我们将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大致分为四类。即Ⅰ类事件——与高校师生利益有直接关系且在校外发生的社会事件;Ⅱ类事件——与高校师生利益非直接相关的社会事件;Ⅲ类事件——与高校师生利益非直接相关的校园事件;Ⅳ类事件—与高校师生直接利益相关的校园事件。[1]本书认为,从这四类事件的角度来研究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我们将在第六章实证分析中做出具体阐述,在此不做过多叙述。
(二)技术技巧
这里的技术技巧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技术本身使用的技巧;一是使用技术的时间把握技巧。这种对技术技巧的理解突破了单纯“唯技术至上”的思维,它既强调技术管控的重要性,也注重技术如何服务于网络舆论引导的实际要求和如何提升服务于网络舆论引导的水平。
技术本身使用的技巧,可以大大提高网络舆论引导的效率。例如,技术过滤软件的使用,它能帮助很多高校的网站、论坛自动筛查有害信息源、敏感信息源等,并主动屏蔽不良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人力付出。在网络突发事件中,使用流量控制的技术手段,减缓网络速度,间接降低网络传播进展,可以为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发展赢得宝贵的黄金处置时间。
使用技术的时间把握技巧要求对技术本身的熟悉,要善于把技术“为我所用”。例如,在氛围铺垫阶段,可以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搜索引擎,如百度网、搜搜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雅虎网、中国搜索网等来发现热点。当然搜索时也有重要技巧,如提炼关键词、使用含义较近的关键词进行搜索、使用双引号进行精确匹配搜索、尽量少用空格、巧用百度快照、使用不同的搜索引擎等。再如突发事件发生时,根据流量统计、热议程度和事态发展走势等,分别采用局部限制、即时断网等技术手段来管控,达到网络舆论引导的预期效果。
(三)语言技巧(www.daowen.com)
作为人类重要的标志,语言符号是一切舆论传播的核心。没有语言,人类复杂的思维过程和文化就不可能保存下来。在网络舆论的传播中,语言不仅没有办法脱离意识和思想而单独存在,而且任何目的的最终实现,都离不开与受众的协同与合作,即语言的出现是为了被受众接受。
作为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一种虚拟语言,网络舆论的语言形式直接影响受众接受速度与程度。网络舆论的语言形式主要有三种: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网络语言。传统的书面语言讲究语法规范,为了体现语言表达的整体、全部意思和受众的可接受性,在使用时不太注重语言的简约性。有时一个简单的意思都会用一句复杂的语言来描述。相对于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对于语法的要求较低。但是因为口头语言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所以要想大范围的流行,被所有的受众理解并接受,有一定的难度。网络语言具有极强的创新性、简约性、趣味性,与其他两种语言相比,减少了语法的规范和约束。它不仅可以推动网民的创新思维,同时提高了网络交流的速度,加快了受众的接受速度。
针对高校大学生而言,在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过程中,网络语言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和理解。这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对于大学生来讲,网络语言不仅仅是发表看法,表达思想的纯语言符号,还是抒发个体个性和引领潮流的手段,是一种群体认同的标志。第二,在这个全民网络的特殊时代,网络语言的表达更加具有创新性和生动性,网络语言的运用使得表达更加形象生动。这些生动的语言可以使大学生减少排斥感,更加理性地接受外来文化和建议。
高校师生群体受教育程度高,因此在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中,把握语言使用,特别是恰当的用词和网言网语的适时运用,就能发挥“一字千金”的作用。这也就意味着,正确的使用语言,可以使简短的话语击退万亿级的网络舆论,反之,就会出现反效果。例如,某大学在处理一起学生游泳,突发心脏病死亡的事件时,网络关注数以万计。在学校发布了不到30字的文字——“我的室友还在抢救中,需要的是祈祷而不是诅咒。拜托了!”后迅速改变了网络中的责备、质疑声,转为祝福、祈祷之声。
陶希圣曾经评论胡适的写作特点:“把问题搞清楚,把事实弄清楚,把话说清楚,这就是他的思想与写作的态度和精神。”[2]当前的网络环境中,面对热点事件,很多网友往往喜欢先一言定性:“汉奸”、“走狗”、“富二代”、“官二代”、“五毛党”、“境外反动势力”等等,貌似义正词严,实则是乱扣帽子,这种草率的做法必然经不住深入分析,最终将导致自己的观点站不住脚。[3]基于上述原因,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不能一味地采取老派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应掌握必要的网络知识,熟悉潮流的网络语言。在进行舆论引导的过程中,适当的选择网络语言与大学生进行沟通能增加他们的群体认同感和接受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