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家加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的政策依据
以Web2.0、微博客等网络新技术应用为基础的新媒体资源丰富、信息传播迅捷,日益成为广大大学生学习和交流的新平台,对此,国家教育部门对高校网络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学生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政策要求,这也为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建设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政策依据。
1999年中共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认真做好典型宣传、热点引导、舆论监督。加强互联网上的信息分析,有针对性地加大网上宣传力度,提高宣传质量。
2000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切实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领导,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各项工作。要根据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情况,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要进一步健全有关管理办法,加强对上网师生的自律教育。
2000年在第九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明确提出,要根据“趋利避害”的精神和“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加强管理”的原则,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阵地。
2001年11月,教育部又印发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对高校的BBS站点提出了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对用户实行账户管理。申请账户需填写注册单,提供真实姓名和班级或工作单位等资料”,即网络实名制,从网络管理的角度进行了制度要求。
2001年12月,在第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陈至立再次强调,高校党委要认真研究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主动建设、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全国各地高校坚持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网络。以创新的精神运用网络,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作思路和有效方法。
2002年4月教育部社政司在南开大学召开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研讨会,会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作了题为《认清形势,明确任务,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报告。要求重点做好以下五项工作:积极探索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阵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努力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规律。这些对高校计算机网络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范性意见。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2004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掌握校园网舆情,有效引导网上舆论;综合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全面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高校校园网络管理长效工作机制。
2007年2月10日教育部在京召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研讨会,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李卫红指出,要把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她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努力创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充分挖掘和发挥校园网的文化功能,用网络技术为校园文化提供传播平台和技术支持。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把校园网建设成为立德树人的新阵地,师生精神文化活动的新空间,校园文化和服务的新平台。她总结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断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校园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是繁荣发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关键所在;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保证科学办网、依法管网,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校内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共管、共创,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有效途径;建设一支复合型、专业化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队伍,是促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
在2009年的高校网络新媒体研讨会上,李卫红还指出,要在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网络新媒体的进程中,扎实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特别是努力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稳定的工作。她强调,一是,要主动建好高校自己的新阵地,将网络新媒体带来的挑战转化为机遇。二是,要有效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使思政和维稳工作更具主动性和前瞻性。三是,积极推进辅导员博客建设,充分发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的优势。四是,创新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党建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五是,主动发挥微博客等网络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稳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0年,为加强对辅导员博客建设的培训和指导,教育部给每位辅导员发放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被誉为“新时期辅导员实用工具书”的《辅导员博客工作手册》,为辅导员开展网络舆论引导提供了参考依据。
201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的通知(教思政 [2012]2号),其中将“积极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手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考核指标之一。
以上这些政策依据的梳理,对高校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高校网络环境氛围,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观,都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注释】
[1]蔡烨.中国网络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509e220100od4h.html.
[2]蔡烨.中国网络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509e220100od4h.html.
[3]黄李凤,温雪.网络文化适应研究述评.开放教育研究,2008,4:55.
[4]杨向明.网络文化现状和发展趋势.情报资料工作,2002,5:21.
[5]宋元林,陈春萍.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4.
[6]宋元林,陈春萍.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5.
[7]万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伦理道德影响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9.
[8]万峰.网络文化的特征和内涵分析.教育学术月刊.2010(4).
[9]张俊伟.极简管理:中国式管理操作系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10]刘建明.基础舆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1]孟小平.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36.
[12]赵乐.网络舆论的监督与引导.黑龙江大学,2010.
[13]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www.daowen.com)
[14]严贝妮.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初探.情报科学,2004(5).
[15]吴晓红.网络舆论监督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规范.大家,2012(5).
[16]刘建华,陆俊.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分析.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3).
[17]任海.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特点及引导策略.燕山大学学报,2009(2).
[18]张瑜,焦义菊.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其引导策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
[19]刘建华.赛博空间的舆论行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2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8.
[21]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网络心理.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126.
[2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383.
[23]雷跃捷.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战线,2004(11):9~10.
[24]张健挺.“议程设置”中的反设置.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2006.
[25]尹明.网络舆论与社会舆论的互动形式.青年记者,2009(2).
[26]闽大洪.2004年的中国网络媒体.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7).
[27]同②。
[28]董天策,陈映.试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7).
[29]尹明.网络舆论与社会舆论的互动形式.青年记者,2009(2).
[30]Steven Fink.Crisis Management.Planning for the Invisible.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l986.
[31]Ian.Mittroff.Managing Crisis Before Happened.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2001.
[32][澳]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城.宋炳辉.金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27.
[33]Coombs,W.T.Deep and Surface Threats: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Crisis and Problem.Public Relation Reviews,2002(28):339-345.
[34]中央文献出版社.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94.
[3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5.
[36]江泽民.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读本.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198.
[37]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69.
[38]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人民日报,2006-4-28.
[39]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0]令计划.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