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的重要概念研究

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的重要概念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更详细地说,网络舆论是人们在网络环境下,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聚表现,是多数人通过网络平台形成的共同意见,是单种意见的集合,即需要持有某种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人数达到一定的量,形成的一种网上舆论。

四、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的重要概念

(一)网络环境

所谓的环境永远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来说的。环境,随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通常被我们称为环境的是指人类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部分。

自然环境也被称为地理环境,是指环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质资源等其他自然资源。自然地理学家把组成自然环境总体的各因素,划分为五个自然圈,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圈、岩石圈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了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高度,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逐步建立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农村,工业区等。社会环境的继承和发展,由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约束和支配。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社会环境的质量。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作为一种新型的产物,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环境是指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式电信网络。这种网络通过网中设网、国际互联可以覆盖一国、数国乃至全球。在网络环境中,传统的信息提供与获取方式将彻底改变,分散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方式存贮。[14]

(二)网络舆论环境

网络舆论是指在互联网构建的具有公共领域性质的平台上,公众对某一焦点事件发表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更详细地说,网络舆论是人们在网络环境下,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聚表现,是多数人通过网络平台形成的共同意见,是单种意见的集合,即需要持有某种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人数达到一定的量,形成的一种网上舆论。[15]

因此,本书对网络舆论环境的定义,就是针对网络上特定的舆论客体,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通过言语、非言语形式公开表达的态度、意见、要求、情绪,通过一定的网络传播途径,进行交流、碰撞、感染,整合而成的、具有强烈实践行动意向的表层集合意识氛围。

(三)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是高校校园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高等学校特定的区域文化密切相连,还融入了网络独特的即时性、开放性、交流性等特征。因此,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在舆论主体、客体、介体、本体、功能表现等构成要素上,其呈现特点与传统媒体舆论明显不同。高校校园网络舆论是以高校师生群体为主,通过网络这种媒介所反映出来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心理状况和行为方式的综合表现。以校园网为载体,师生通过高校BBS、个人博客、师生个人网站以及腾讯QQ群等具体形式,表达对不同新闻、资讯、舆情的各类态度、意见、情绪和信念等,并形成了具有高校师生群体特征的、表达师生网络舆论导向的网络舆论环境。概括而言,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就是由高校师生网络舆论要素共同组成的氛围和格局。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形成,客观上促成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同时也间接提升了其话语权。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作为社会舆论史上一种全新的、发生在特定区域(高校校园)的形态,首先其舆论环境具有鲜明的主体特定性,它主要集中于高校师生,其中又以学生为主力军;其次又具有主体客体一致性,高校网络舆论的客体也是学生群体;最后,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体现的更多的是青春气息、活力思想。

(四)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构成因素

1.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主体

网络舆论主体是网上发表观点和意见的网民,而校园网络舆论主体主要是指在网上发表观点、意见或受网络舆论影响的大学生和教师,其中主体是在校大学生。由于网络空间的信息良莠不齐,那些极易吸引眼球、聚焦目光的低级趣味的不良信息和言论,很容易误导和支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从而影响舆论走向。当前的网络充斥了大量与暴力、色情有关的内容,许多网站明目张胆地挂着“一夜情”、“成人视频”、“走光偷拍”等标题吸引意志力薄弱的大学生观看,这些网站内容大多不堪入目,据笔者做的调查问卷显示,在校大学生曾经浏览过包含色情、暴力内容的网站。

由于网络舆论主体一般以群内的同质化、群际异质化的特点聚集,志同道合的受众积聚在一起,极容易形成“群体极化”的倾向。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中,公众的身份虽然一开始处于匿名状态,但当媒体开始介入事件时,高校校园中网络公众中的“意见领袖”往往会以真实身份出现。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主体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网络舆论主体的状态不固定。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是独立的个体,处于分散状态,舆论生成的过程中慢慢集合到一起。第二,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构成具有流动性。群体的构成并不是特定的,随着事件发生的性质不同,讨论的议题不同,事件发展的阶段不同,将不断重组。第三,按照一定的规则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群体,与本来意义的自在公众是有区别的。

上网的大学生并不都是网络舆论的制造者或传播者,多数学生是以浏览者的身份出现在网络空间。因此,被称为“网络中的沉默者”,只有少部分同学才是网络舆论的发起者、跟帖者和传播者,也被称为“网络中的活跃者”。需要注意的是,校园网络舆论的制造主体虽然是少数学生,却能够对多数学生产生影响。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实质上就是对学生网民的舆论引导。

2.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客体

舆论客体,是指公众所要表达的事实和状态,或者叫“特定事态”,也称公众关注的对象,是在社会或事物变化的过程中被舆论主体所关注的事件和问题。能够成为舆论客体的事物或现象一般具有这样的特点:大家普遍关注的“兴趣中心”;关系到社会的公共利益;具有争议的事情;时新性的事物等。[16](www.daowen.com)

从高校校园网络传播的实践来看,作为社会思潮和思想交流十分活跃的场域——大学处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校园内部的发展与改革很容易在网络平台上得以放大,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很容易在校园内部加以体现。今天的大学日益与社会紧密相连,是网络时代信息的放大器,校园内部一旦发生问题、产生矛盾、引发事件很容易在网络空间放大,引发关注,产生舆论效应。在21世纪,所有能够成为校园网络舆论事态的事件,都是校园网络舆论的客体。

校园网络舆论客体本身具有以下三种特性:

一是,校园网络议题的公共性。高校校园网络议题能否发展成舆论要求其与学生群体相关,因为校园网络舆论需要人数众多的学生网民参与,只有议题跟学生群体相关时,学生网民才会知晓、关注并参与该议题的讨论。

二是,校园网络议题的冲突与反常性。离奇、反常、怪异的人与事非常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成为舆论的焦点。经验表明,一个网络议题所折射的性质或伦理道德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反常度越高,其发展成网络舆论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我爸是李刚”、“躲猫猫”等事件。

三是,网络议题的重要性。所谓重要性是指客体对于主体利益影响的程度,即事件与师生群体利益的相关程度。对于一个网络议题,它与师生群体的利益关系越大,其重要性就越高。那么它发展成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17]

3.校园网络舆论介体

舆论介体,也称舆论媒介,是指联结舆论主体和舆论客体、传播舆论本体的中介和桥梁。传统舆论媒介主要通过口耳相传;报纸、杂志、电视、广播诞生以后,便成为现代舆论的主要媒介;网络技术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媒介的滞后现状,成了舆论传播的重要介体。

大学生是一个同质性很强的群体,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向心力。对于思维敏锐、独立倾向较强的大学生而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无疑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在改变着他们的交往方式。

在校园网络上,学校新闻网站、校园BBS、高校贴吧、个人Blog、微博等网络媒介是大学生常用的几种网络媒介。学校新闻网站主要是由高校宣传部门负责并实施发布信息、传递声音的网络平台,这个网站的新闻栏目后面的网友评论,允许网民在浏览新闻之后在评论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并进行讨论。由于这类网络媒介的官方色彩较浓,所以多数学生只是进行浏览,发帖、跟帖的较少。在校园网上,真正能够引发舆论的要以校园BBS和高校贴吧为最。

以高校贴吧为例,它是一个在线的交流平台,主要是为了让学校里那些对同一个话题感兴趣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方便地展开交流。高校贴吧是一种基于关键词的主题交流社区,它与搜索紧密结合,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需求。通过对高校贴吧中主题和话题的有效监控和研判,可以帮助高校了解学生对于某一话题的态度和想法。但是,也应注意到,高校贴吧所造就的群体氛围,也有可能激发群体性的非理性情绪,所以应该对其加以监控。

据笔者做的调查研究显示,45%的学生主要是从校园网络来获取对热点事件的评论类信息内容,而选择校外网站或报纸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体作为主要信息来源途径的学生比例分别只有30%和23%。通过对不同年级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校园网作为评论类信息内容的主要来源途径,在研究生中这个人数比例上升到60%。最近几年,随着微博的兴起和发展,使得媒体变得更加平民化,大众化,微博也变成学生群体颇为偏好的舆论发布场所。因此,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介体是需要高度重视和研究的。[18]

4.高校校园网络舆论本体

网络舆论本体,也叫网络舆论自身,也就是公众自在的对舆论事态的一种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前面我们已对网络舆论有了定义,换言之,它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这里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就是舆论自身的客观反应。

从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中的师生网民的评论和留言来看,对于舆论事件而言,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决定那个舆论整体走向的还是公众所持有的对事件本身的信念。正因为心中恪守的那份信念影响着他们的态度、意见和情绪,因而也影响着他们舆论行为的走向。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舆论本体对舆论的反应,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19]

一是,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主体自身的需要。舆论主体需要作为一种意识的表现,其对事件进行的评论,提出的建议,是舆论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借助意识、观念的中介作用,通过预先的设想而表达出来的。换言之,舆论主体所进行的言论表达和舆论传播,是以满足自身需要为目的的。

在校园网络上,大学生之所以要制造舆论事态,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归属出现了偏差。舆论主体由于自身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得不到及时的满足,便产生了不满的情绪和意见。当个人的意见和不满出现在网络上,主体希望可以得到其他受众的理解和支持,引起利益关系者的重视。这类舆论一般以自身需要的最终满足为目的,当主体自身的需要仍未被满足时,舆论主体会继续发表言论,寻求他人的持续支持,这就是舆论波的形成。所以,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与舆论主体自身的需要及需要满足的程度呈负相关

二是,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客体的特点。由于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客体具有分散性。它实际上大都是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覆盖现实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外交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所以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客体比较分散,其态度、意见和情绪的反应呈现多元化。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技术的“双刃性”、校园公共事件的复杂性和师生心理的偏差性,又使网络舆论出现一定的价值偏离与变异,形成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异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