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基于网络舆论引导的环境建设研究

基于网络舆论引导的环境建设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来说,高校网络舆论是基于大学校园网等校园网络媒介而产生的,以学校BBS论坛为主要阵地,由学校热点事件、国内外重大事件以及其他社会突发事件等诱发大规模的讨论。这一调查数据反映了我国高校BBS论坛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在校园BBS论坛,真正参与事件讨论,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的学生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他们充当着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得到大多数其他BBS论坛冲浪者的支持,并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基于网络舆论引导的环境建设研究

三、高校校园网络舆论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内涵

校园网络的建立与应用的发展使校园网络进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构成一个比较完善和成熟的校园网络信息传播体系。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网络用户群体、校园网络媒介及其所传播的内容这三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信息传播的子系统,被称为“校园网络亚传播圈。”[13]

结合舆论和网络舆论的定义,笔者认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作为网络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校园网络上产生、传播并发挥影响的高校师生对某一或某些焦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它主要形成于校园生活,传播于校园网络,影响于学校建设。简单来说,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高校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校内外一些具体事项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在网络上的综合表现。

(二)高校网络舆论的成因和特点

1.高校网络舆论的成因

一是社会大环境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迈进,社会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人民自身的民主意识不断得到加强,有权利也有义务对关乎自身和国家的一些事情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是主体对象原因。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明显,价值取向多元化。高校是人群密集的场所,多为热情、敏感的大学生,身上大多具有朴素的正义感,面对有争议的社会现象心中就会产生很强烈的表达愿望。同时,由于就业竞争加剧、家庭贫困、社交焦虑、感情受挫等原因,心理压力很大,消极情绪容易堆积,一旦社会上发生突发群体事件,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共鸣,并参与其中。

三是科学技术原因。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互联网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为网络舆论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使舆论得以突破传统的空间限制而存在。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源于社会上的突发事件、高校热点、学术上的争鸣、校园内部改革以及校园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的质量问题等。大学师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对焦点事件的意见并由此在网上引发广泛的社会议论。随着点击率的攀高,跟帖和发帖数量的增多,各种观点、意见通过相互交流、整合后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舆论定式及舆论氛围,个体关于公共事务的意识也通过整合而成为一种公众意识和社会舆论意见。

2.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在具备一般网络舆论所表现出的丰富性、透明性、自动性、离散性与聚合性的同时,更具有高校大学生独有的群体特征。

(1)高校网络舆论内容感情化色彩浓厚,言论表达易于情绪化。由于大学生特殊的心理反应、社会情绪或政治态度,在面对“把关人”缺失的网络时,大学生在对事件的原因、过程、具体细节尚未有清晰认识的情况下,发布的言论缺少思辨性和原则性,往往容易出现过激性的言论或极端的情绪发泄。高校网络舆论一般会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对事件的观点也较为片面。

(2)高校网络舆论传播的即时性更加突出,对校园的影响也更加迅速。由于网络的即时性使得网络舆情的形成与表达更加快捷,同时,大学生对可以相对自由表达意见的网络媒体更加喜欢,国家大事、生活琐事都可能成为大学生关注的对象。比如“女青年‘虐猫’事件”、“北大真维斯教学楼”等事件均是在各大校园网上发源,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进而延伸到整个社会对道德层面的反思和讨论。在网络环境下,高校舆论更加敏感,看似一件小事都可能通过网络传播,变成校园舆论的中心议题,进而迅速转化为强大的公共舆论。

(3)高校网络舆论的意见领袖影响多数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一般来说,高校网络舆论是基于大学校园网等校园网络媒介而产生的,以学校BBS论坛为主要阵地,由学校热点事件、国内外重大事件以及其他社会突发事件等诱发大规模的讨论。某高校在校园官方BBS论坛上进行了关于“上论坛做什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讨论、发表观点”的学生占21.3%,“自主发帖子”的比例占3.1%,而“只浏览帖子,不发表意见”的人却占61.4%。这一调查数据反映了我国高校BBS论坛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在校园BBS论坛,真正参与事件讨论,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的学生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他们充当着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得到大多数其他BBS论坛冲浪者的支持,并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舆论特征

(1)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网络传播作为“第四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其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对话语权的解放。它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于公众舆论的控制和对事件主要信息的垄断,彻底改变了受众只能被动接受的局面,重新定义了话语权的归属,并扩展到普通大众,让公众有权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信息并拥有自由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网络传播的受众与传播者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他们之间的角色可以互换,并能互为传播的主体,大大提高网民的主体地位。大学生正处于想法和情感都非常活跃的年龄,在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收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在网络舆论中的表达比其他群体的思维更加活跃,言论更加开放,自我独立意识更为张扬。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研究会的调查证明了这一点,在关于“在校园BBS上可以做什么”的多重选择中,71.99% 的被调查者选择“展露个性,自由讨论”,40.03%的同学选择“自由发泄情绪、表露情感”。

解放人为口号,主体性为特点,个体化为表征,这就是后现代的强势话语。消解宏大叙事的意义,更关心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人与事。在网络成为民意表达最重要平台和渠道的今天,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思想、情感,最真实、全面、畅快淋漓的表达;另一方面,由于虚拟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网络更容易将人们潜意识中的原始冲动和欲望本能地唤醒和释放。因此,一些情感的、非理性的黄色、灰色东西充斥校园网络的现象便经常可见。

(2)价值取向更为多元化

由于传统媒介“把关人”的作用,使得传播者严格控制着舆论导向;由于公众表达自身意见渠道和空间本身的狭小,致使媒体舆论与社会主流的思想文化呈现出高度一致的现象。而网络技术则为实现个人的意见和想法的表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客观上,网络舆论可以使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类型的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等在网络上找到立足之地。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多元化文化与多元价值共存,一些反传统、非主流、非本质的思想通过校园网络媒介在高校网络舆论中如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一样持续蔓延:一边是不断淡漠的对社会理想的追求,一边是对政治生活的难以割舍;一边是广泛使用QQ、BBS交友聊天,让结交朋友、畅谈聊天成为高校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一边是现实生活中将“享受孤独”作为一个普遍的、自觉的行为方式,将个人主义作为自由意识的选择。而寂寞、疏离正是对经典后现代生存状况范式的精确描述。

(3)平等诉求更为强烈

在现实生活中,人是社会的人,总是受到各种制度、条款、规则甚至社会潜规则的影响,而不管自己说话或听别人讲话,我们都将对身份、地位、名誉、权威等多方面进行考量。与现实世界不同,网络对于主体资格的挑选与审查方式有其自身的特质。它否定了传统的传播者和受众、政府和人民、权威者和学习者等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把原本处于对立面的二者统一到人类共同拥有的平台——网络上来,一旦达成网络协议,任何个人或组织均可以在网络上相对自由地发表自己对于事件的看法、意见和见解。因此,消解中心、否定权威、解构秩序、打破规则已成为高校学生网络论坛上屡见不鲜的现象。但矫枉过正,持续的不按自己角色行事,当离谱的越位成为常态,甚至先入为主的进入人们的思维。“我为正义狂”的豪言壮语,不仅把事实淹没在唾液中,也影响了正常的法律裁决,追求“公平正义”的理想反而成为多数人语言的霸权和独裁专制,这是值得引起我们反思的。

4.高校网络舆论的分类、传播渠道及影响(www.daowen.com)

(1)高校网络舆论的分类

按事件的起源和大小可以将网络舆论分为三类:

①国家重大事件类:涉及国家、党中央等有关整个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信息,如钓鱼岛事件、法轮功事件,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出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活动、重要讲话等都会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大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反映和倾向性看法。

②社会争议事件类:即发端于社会中,继而影响逐渐扩大,引发社会广大争议的一类事件,这其中就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服务、公共安全等多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一些涉及社会公平、公正的问题,如绿坝门事件、高考加分制度、三聚氰胺事件、“针扎”事件、邓玉娇事件等。

③校园管理和突发事件类:即指各高校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由于考虑欠妥、失误等原因引发学生热议的事件;或是由于其他因素引发的校园突发性事件,如学生因对后勤、宿管、行政、网络等服务、设施不满,从而发表看法,甚至发出行动性言论,号召罢餐、罢课、给校长写公开信等;或者是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学生中毒;或是火灾、建筑物倒塌、拥挤踩踏、学生意外死亡等影响学校安全和稳定的其他突发性事件。

(2)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渠道

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目前高校校园中网络舆论传播渠道较以前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主要的传播渠道有以下六个方面:

①重要网站。作为网上信息发布和共享的重要平台,重要的新闻网站和知名的商业网站在网上信息公布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敏感事件,国家重大的决策部署、公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等,都是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聚焦的重点。在这些网站上公布的网络新闻是新闻事实和意见性信息的收集,网络新闻的报道往往反映社会热点和焦点,一些网络新闻评论更是直接与网络舆论产生互动,引发了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论。

②校园网络论坛。校园网络论坛又称为电子公告牌系统或BBS(Bulletin Board System),是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书写,可发布信息或提出看法。校园BBS是一个发布并交换信息的在线服务系统,是学生进行交流的平台,使用者主要以各高校的师生为主,也有少数外来访客。校园BBS可以使更多的学生通过互联得到廉价而丰富的信息,并最终实现会员之间的网上交谈、信息交互、意见交流、文件共享、学习交流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校园BBS开始出现并得以快速发展,主要具有以下四种功能:供用户选择若干感兴趣的专业组和讨论组;定期检查是否有新的消息发布;“张贴”供他人阅读的文章;“张贴”对别人文章的评论。校园BBS是高校网络舆论最集中、最活跃且最能反映高校学生真实想法和意见的地方。多由本校相对固定的学生网民群体构成,对重要的国内外大事、突发的社会事件、近期校内的热门事件进行重点讨论。在这些校园论坛中,尽管帖子的话题呈现出分散性的特点,但是能从多层面映射出学生的思维动态和意见倾向。

③网络社区。拥有相同兴趣的网民通过互联网的连接,在某个网络交流空间聚集,从而形成了网络社区。网络社区主要包括四种具体形式:一是,以主题为中心的论坛讨论;二是,以自身为核心的博客;三是,以感兴趣的事物(图片、图书、音乐)或事件(旅游、交友、烹饪)为焦点的专题网站;四是,以腾讯QQ、MSN等及时通信工具和网络聊天室为沟通平台的讨论群组。

④博客。Blog全名Web log,中文翻译为“网络日志”、“博客”,后被缩写成Blog。作为继E-mail、BBS、IM之后出现的第四类网络交流方式,博客,被看做是网络时代里个人的“读者文摘”,其核心内容网络日记是以超链接作为“武器”,代表了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更体现了新的学习方式。一句话,博客是以网络为载体,在简单、快速、便捷地发布自己情绪、心得、体会,快速、有效、放松地与他人进行沟通的同时,集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高校学生可以通过个人博客自由地向大众公布自己搜集到的新闻,转载其他来源的新闻报道和对事件的评论,随即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网民进行无地域限制的交流。同时,高校学生网民还可以通过关注一些比较活跃的博客和知名人物的博客,收集到一些相对有价值的舆情。

⑤电子邮件。电子邮件(E-mail)是现代社会人们重要的网络通信工具之一,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消息通过电子邮件来进行传递。但是,由于信息传递频率的增加,电子邮件的群发功能不可避免地也会传播一些不良的、虚假的信息。在这些邮件信息中,有许多都反映出了某种舆情。

⑥微博。2013年新浪平台上的微博除继续保持数量持续增长外,在覆盖面、微博质量、应用水平、综合影响力等方面也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目前,新浪微博注册用户突破4亿,舆论热度也达到新高,成为目前我国最具传播活力和影响力的社交网络平台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方式,凭借其草根性更强,广泛分布在桌面、浏览器、移动终端等多个平台上,有多种商业模式并存,便捷性和原创性等特点已经被大学生们广泛地接受和使用。它能用最简短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网络舆情信息,是目前最受欢迎的舆论传播方式,其涉及面包括社会上的热点事件、娱乐圈的八卦新闻、大学校园内的热议事件,等等。可以说,微博是无孔不入的。大学生在接纳新鲜技术和事物方面,具有极强的主动性和迅速性,据调查显示,70%的大学生都在使用微博,其中更不乏“微博控”。微博已然成为校园网络舆论传播的重要阵地。

(3)高校网络舆论的影响

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高校的建设是和谐社会最终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和谐高校的核心是人,主要是指高校内部系统的各个部门、各种要素维持在一种互相协调的状态,信息的交集和舆论趋势的走向决定了人和谐与否。今天,“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枢纽和公众舆论的放大镜”。教师、学生的言行和整个校园生活受到校园网络舆论的影响,校园网络舆论已然成为影响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因素,对和谐高校的建设存在着双重影响。

①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对和谐高校建设的积极影响

首先,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为学生提供了思想交流相对自由的平台,有助于化解矛盾、疏通不良的情绪。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高校也处于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期,亟须解决的问题和所需完善的制度仍然较多。但是,问题的解决、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往往会使一些师生容易产生非理性的负面情绪。虽然大学教师和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释放情感的方式和途径相较于其他群体更加多元化,但网络以其隐匿性给予了师生更加自由表达意见和释放情绪的可能性,从而使得网络成为高校师生表达个人观点、释放情感的一个新的重要平台。

其次,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使高校师生的意愿和建议得以最真实、最全面的表达,有助于高校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和谐高校的建设既需要高校党委及高校其他行政部门的积极引导和推动,又需要高校师生的热切关注和积极参与。高校要想实现和谐发展,其基本前提是:高校师生建议和意愿的顺利表达及高校管理机构对师生意愿建议充分、全面的了解。胡锦涛同志指出:“互联网已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新平台。”网络全时、无界、互动、匿名的特点,使它能够把信息由单向流动转变为双向沟通,给师生发表意见、表达意愿提供了新的平台,为高校直接、便捷地掌握师生态度和真实想法提供了新的渠道,提高了学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性,使高校决策更加符合民意,更好地反映教师和学生的利益,进而得到师生的支持和拥护,促进和谐高校的建设。

最后,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为高校师生民主监督权力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有助于高校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率、树立良好形象。师生既是高校的主人,又是高校工作服务的主要对象,他们有权力也有义务对高校的各项工作进行民主监督。大众性、开放性、互动性、传播快捷性等特点的网络舆论,可以促使高校师生监督渠道通畅、监督力度增强、监督内容扩展、监督内容丰富,最终保障高校师生民主监督权力得以全面实现。同时,通过网络舆论,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加深对高校师生要求的理解,并发现自身工作中的不足之处,积极改进工作,在广大师生面前建立起勇于直面问题、敢于担当、服务高效的良好形象。

②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对和谐高校建设的消极影响

首先,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内容相对复杂,不利于民情民意准确的收集和分析。民情民意的准确收集和分析是和谐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尽管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为高校民情民意的汇总和分析提供了一条快速、高效的路径,但是由于高校网络用户素质的参差不齐,加上当前社会转型和高校深化改革期间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短期内无法得以彻底解决,势必会诱使发泄型、情绪型舆论的出现,容易造成“线上声音一大片,公众声音听不见”的混乱局面,扰乱高校全面把握民情、充分理解民意的视线。

其次,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主体泛化、意见分散,不利于控制和引导校园舆论。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媒体,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观点,公众的观点和态度基本上可以在互联网上得以充分反映。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社会,如果舆论过于分散,将不利于社会融合,甚至可能最终导致社会的崩溃。因此,“舆论一直处于受控状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传统媒体通过“把关人”角色的充分发挥,使得传统的舆论得以较好的控制。但是,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舆论因其所独有的传播特性,使得传统媒体作为“把关人”的作用已大大削弱,甚至失去作用。任何一个拥有电脑和网络账户的人都可以成为出版商。在网络上,你可以接触到成千上万的潜在读者,而不必花费多少成本。并且,不需要说服编辑、出版商或生产者,你的观点和看法就可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就使得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和控制更加困难。

最后,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容易异化主流思维,消解权威,不利于师生认识的统一和师生凝聚力的集中。和谐高校的建设,需要师生共识的凝聚,师生力量的调动。现实中,高校的实际工作存在不完美的地方,尤其是在事关高校师生重要利益的问题上,可能存在着透明度不高、公平性缺失或决策方向偏差等问题。当这些问题没有办法通过正常的途径得以解决时,就会在网络上引发“公愤”,造成舆论呈现“一边倒”的趋势。通过网络舆论,高校工作的缺陷和不足将会被放大,高校的权威将会被削弱,高校的日常工作将会缺乏师生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导致高校处于完全被动的局面,最终使学校形象受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