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支撑

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支撑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这些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统筹规划,以推动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在十六大报告中又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目前,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湖北是农业大省,走城镇化之路是湖北的必然选择。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为湖北省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指导。

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支撑

1.3.2 新型城镇化为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支撑

城镇化是我国理论界近些年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由于立场的不同和研究角度的差异,使城镇化的概念呈现多样化。目前,学术界对城镇化范围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镇化,它包括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狭义的城镇化,它只包括大中小城市,而不包括小城镇。总的来看,小城镇的空间演变形式是人口分布由原来较为分散的农村居民点逐步向在不同程度上相对集中的小城镇集结。其结果是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农业人口比重日益下降,城镇与农村的差别不断缩小,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

有学者认为,城镇化起源于工业化,但也有学者认为,城镇化发源于城乡分离(3)。从城镇化的发展历史分析,城镇化是在工业化的推动下才发生的,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4)。城镇作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发展的载体,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作为城镇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小城镇,不仅是大城市功能的自然延伸,而且往往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是联结大城市和农村的桥梁。推进城镇化进程,就是遵循城镇发展规律,在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实现城市与农村的积极互动的过程。(www.daowen.com)

我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并主要依靠小规模农业维持生计。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三农”问题十分严重,直接阻滞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导致农村地区的落后,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在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通过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分隔的政策控制城市的发展,从而使得中国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注重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发展迅速。但是,大城市的高速扩张带来了拥挤和低效率的“城市病”,城市内部出现了“二元结构”,一些中小城市的发展中出现了滥占耕地、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破坏生态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统筹规划,以推动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十五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发展小城镇提高到“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并充分肯定了发展小城镇的重大意义,我国小城镇建设开始进入新纪元。此后,在《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指出“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在十六大报告中又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目前,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湖北是农业大省,走城镇化之路是湖北的必然选择。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为湖北省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指导。它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对于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