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成都熊猫体育公园:兴建与可持续发展

成都熊猫体育公园:兴建与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华区体育中心选址在成都市东北部,北湖公园旁,总项目用地约300亩。这是成都市首家在政府指导下,采用原成华区体育场的50亩土地置换,而规划兴建的体育中心。

成都熊猫体育公园:兴建与可持续发展

附录1 成都市成华区体育中心(熊猫体育公园)的兴建与可持续发展[1]

成都体育学院经济管理系 高扬 彭西伟 宋超

摘要】 本项目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思想,以管理学经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为理论基础,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分析总结和提升的基础上,提出了成华区体育中心建设与后续发展的新方法与新模式,以期能为成华区体育事业、群众体育、文化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成都市成华区体育中心兴建的背景

为实现成华“三新”目标,确保成都“RDB”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配合政府搞好成华区体育场的迁建工作,加快成华区体育中心的选址和扩大建设规模,努力使成华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成华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努力创建出成华区体育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成华区体育中心选址(区政府已经同意)在成都市东北部,北湖公园旁,总项目用地约300亩。这是成都市首家在政府指导下,采用原成华区体育场的50亩土地置换,而规划兴建的体育中心。作为一个区级新建体育中心,有效的投资,可持续的发展,其意义尤其重大,特别是对体育中心永久性场馆的重新定位是摆在成华区政府及开发并管理体育中心的成华区体育局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二、相关理论在成华区体育中心兴建中的应用

体育场馆设施需要科学的前期调查研究和相应的理论支撑,在可行性得到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才能兴建。本项目运用经济地理中心地理论对城市体育设施的空间布局进行研究,同时运用城市副中心商圈基本理论、房地产开发相关理论,力图勾勒出城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的一般规律和成华区体育中心布局的基本原则,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一)中心地理论与城市体育设施的空间布局

1.中心地理论概述

中心地理论也称为中心地方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的。他从经济学观点来研究城市地理,认为经济活动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他不仅注意每个具体城市的位置、形成条件,而且对一个区域的城市总体数量、区位、发展和空间结构更加关注。

2.中心地理论在城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中的应用和启示

依据经济地理学“中心地理论”,根据体育设施与居民的距离、交通便捷程度、体育中心的隶属关系和投资主体等,分析城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即体育设施布局应考虑市场原则、交通原则以及行政原则。

在城市体育设施的空间布局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不同的资金来源应遵循不同的指导原则,甚至可以考虑几个原则的组合。其二,交通原则的贯彻应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其三,要考虑到城市规模、体育传统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其四,中心地理论在许多国家的城市体育设施建设中发挥着理论指导作用,也应为成都市城市体育设施的空间布局所借鉴。而成华区体育中心的建设更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综合运用三项原则,充分考虑成都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居民特别是成华区居民对体育设施的需求变化情况,使成华区体育中心在未来的体育事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城市副中心商圈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1.城市副中心与商圈的基本理论

城市副中心的形成往往是其商圈的培育与发展过程,商圈的扩大与成熟也使得城市副中心的功能更加完善。商圈不仅仅指商业区,还指由商务酒店、写字楼、大量的商务配套、休闲娱乐,以及其他配套体育场馆所围成的商务热点区域。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城市副中心商圈的规划、定位,从而在不同商圈之间构筑非同质性竞争的商业环境,避免社会总资源的浪费,塑造良性竞争的条件,对商圈之间进行资源优化整合,来吸引社会资源大规模投入。

2.成华区发展和布局应以商圈的形成为中心,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把龙潭打造成为“成华区副中心”

成华区的发展和扩容应以商圈为中心。区内新龙潭发展定位为“工业龙潭、物流龙潭、居家龙潭、休闲龙潭”。2007年成华区将龙潭、青龙老场镇的改造列入重点工程,并与北湖实现连片发展,依托北湖核心景区、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打造“成华副中心”。

成华区应按照“杭州西湖,成都有北湖”的理念对景区及配套设施进行系统规划,高规格规划和建设成华区体育中心,并在景区外围两平方公里的区域,以及龙潭部分场镇中建成高档次的居住区。如今成华区体育场、猛追湾游乐园的搬迁工作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两场将搬迁至北湖区域并与北湖一起形成成都市最大的集游玩、健身、休闲、娱乐一起的场所。到时,无论是居住、运动、健身还是休闲,北郊风景区都是非常适宜的重点区域,北湖更是首选。

(三)复合地产理论及其应用

复合地产就是整合资源,共享资源。通过教育资源、体育资源、健康保健、高新科技经营管理、医药科学等领域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在房地产业产生持久的生产力。

作为承接国际国内重大比赛的成华区体育中心,其在设计上有它所必须的要求,但同时成华区体育中心又与北湖相接融为一体,周边的两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又紧紧围绕北湖和体育中心,因此,两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完全可以规划设计为一个体育复合地产项目。

三、成华区体育中心的兴建

(一)成华区体育中心兴建的依据和设施方案

1.成华区体育中心兴建的依据

(1)有关法律、法规及条例要求

成华区体育场地处成都市“RBD”规划与实施范围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四十六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和《四川省体育条例》、《成都市体育条例》的总体要求,因城市规划调整拆除的体育场地应报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对成华区体育场实施合法迁建。

(2)上级体育主管部门对体育场搬迁的意见与要求

成华区体育局(以下简称区体育局)就成华区体育场迁建问题向成都市体育局做了专题汇报。成都市体育局表示支持区委、区政府因城市规划调整而需对体育场进行拆迁的决定(在成都市规划会上明确表态),并对成华区体育场的新建提出了要求:其一,选址应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二章第十一条)。其二,坚持先建后拆。其三,新建的体育场馆要充分体现公共体育属性,既能承接高水平国际比赛,又能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要高标准规划与建设体育场馆。

(3)成华区区委领导的指示

2006年月10月,区体育局就成华区体育场迁建问题向区委宋书记作了专题汇报,宋书记听取汇报后,指示区体育局要积极配合成都“RDB”项目建设,搞好体育场搬迁相关工作,确保干部职工稳定,确保搬迁工作顺利进行。此后,区体育局多次召开党组会、办公会,对体育场搬迁可能会存在的多种问题进行了仔细研究,一致认为成都“RDB”项目的规划实施和体育场的迁建是成华区实现“三新”目标、实施“三大”战略,完成“三翻”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成华区体育基础设施,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4)《成华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与《成都市体育条例》对区体育设施的要求和规定——做大做强成华区体育场馆与体育文化产业

按照2003—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和2006—2020年《成都市体育设施布局规划》方案要求,依据成华区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三新”建设目标和“三高”建设标准,根据《成华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大力推进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完善区域文化、体育、休闲设施,培育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健身消费市场,逐步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发展体育产业的新格局。引进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发展赛会经济,培育现代体育休闲与传统民间竞技相结合的健康休闲方式,拉动旅游休闲等相关产业发展。到2010年,力争建成一个大型现代化综合体育场馆,形成结构合理、管理较为完善的体育产业体系,满足和提升广大市民的体育文化节需求”和“利用成华体育场的搬迁改造,在北郊风景区打造现代化大型综合休闲体育基地,包括体育场、体育馆、体育文化展示中心、体育运动培训学校、训练基地等”的规划,和《成都市体育条例》规定的“区(市)县应建有田径场、游泳池、体育馆等体育设施”的要求,将成华区体育中心建成一个既能承接高水平国际国内大型体育竞赛,又能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集运动、休闲、娱乐于一身的现代化的新型体育中心、对外展示窗口的一个新亮点。

2.成华区体育中心场馆设施基本方案

新建的成华区体育中心场馆设施方案(用地第一期200亩,第二期100亩)为:

其一,建设1个400米标准田径场:观众座位设计为5000个,田径场内设置草皮足球场、塑胶跑道。

其二,建设1个能容纳5000观众的综合体育馆。

其三,建设室内恒温50米标准游泳池1个,露天50米游泳池1个。

其四,建设1个6000m2综合训练馆(楼),内设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武术篮球排球体操、壁球、台球等项目。

其五,建设室外塑胶篮球场8片。

其六,建设塑胶网球场20片及附属设施(其中8片室内网球场)。

其七,建设综合接待楼1幢,内设运动员公寓、运动员食堂,兼具会议、休闲、娱乐等多功能的商务服务区。

其八,建设标准高尔夫练习场及附属设施。

其九,建设大型全民健身路径和健身走廊。

其十,建设国际标准的U型滑板和小轮车比赛系列场地。

其十一,建设人工攀岩岩壁及拓展训练设施。

(二)成华区体育中心兴建的目标与重大意义

1.成华区体育中心兴建是一种新型成都城市文化属性的延伸和体现平台

成都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因此,成华区体育中心作为成华区副中心配套开发项目,一开始就应改变那种单一功能的开发建设,按照现代城市营运的思想理念来规划指导;按照城市是人性空间及和谐社区的要求来建设发展,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体育场馆和居住区建设。特别是把一种新型的城市文化属性延伸到有体育中心的大型社区内,把体现现代城市文化属性最基本或适应现代发展要求的一些设施和元素,构建在成华区体育中心这个项目平台上,并通过辐射周边环境,带动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从而达到提升城市功能,创建和谐社会的目的。真正让城市的文化体育设施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居住及健身休闲等融合在一起,全方位地推进和满足城市居民或者说社区居民对城市文化属性的要求,也为作为四川省省会城市的成都现代化发展建设提供一个支撑平台。

2.成华区体育公园兴建是成华区转变政府职能,为本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同时也为成华区体育事业和体育文化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搭建新的平台

确保成都“RDB”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配合政府搞好成华区体育场的迁建工作,加快成华区体育中心的选址和扩大建设规模,努力使成华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成华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努力创建出成华区体育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建立文体合一等“以合求和”的发展理念

成华区体育中心应建立一个“以合求和”的发展理念,也就是通过这个项目中的各种合作、结合方式,求得和形成一种和谐的环境与关系。紧紧围绕着“合”字下功夫,构建七个“合”的体系结构:

(1)政企合作

政企合作是指政府将兴建城市大型体育场馆的项目任务交给集团企业(土地置换等方式),这样既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又为企业在城市发展中提供了一条新的经营路子,同时让企业在城市设施和公益性建设等方面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2)场馆合一

改变传统的大型体育场与体育馆分开建设的结构布局,把室外和室内场馆联结成一个整体,在保证其功能效用的前提下,优化组合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又为城市景观增添了风格独特的建筑形式。(www.daowen.com)

(3)文体合一

文体合一就是把体育馆的单一功能综合建设成集体育训练与竞赛、展览、文艺演出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共设施。文体合一有利于资源的最大效率体现,除建筑硬件上的文体合一外,使大众享受运动竞赛、体育休闲、文化艺术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使其真正成为浓缩城市文化属性的文体中心。

(4)运动设施与居住环境的空间融合

把能举办国际国内大型比赛的体育场馆建在大型居住社区中,改变过去场馆孤单、冷清、紧闭的面貌,给居住者观赏、使用、参与等都带来极大的方便,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充满人性化的环境空间。

(5)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效能结合

体育中心的兴建,在保证今后国内、国际的单项大型体育比赛活动,在保证竞技体育的功能要求外,还应充分考虑大众体育的使用需要,不仅建有体育馆、标准田径场,还建有壁球馆、羽毛球馆、健身馆、乒乓球馆、恒温游泳馆等,让城市居民在全民健身运动和自身所喜爱的运动项目中获得这些一流场馆设施的享受。

(6)文体产业发展与公益性质的结合

体育中心在所建的文化体育设施基础上,作为一种文体产业来运作和经营,且又充分考虑到服务于大众的公益性质,以及该社区居住者的要求,所以,在保证产业的良性循环和正常运转外,采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经营方式,为城市发展与和谐社区的建设做出贡献。

(7)城市设施与居住文化的有机结合

居住文化的水准与相关的城市设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为使居住者获得高品位的现代城市享受,体育中心内除建有一流的体育文化设施外,还建有大型超市、休闲娱乐中心、中心绿化园,园内设有儿童乐园、健身路径、户外健身设施,并与北湖主题公园融合。

4.建设成都市的第一个区级大型多功能体育中心

作为能承接国际国内体育比赛的体育中心,其设计上有它所必须的要求,同时“成华区体育中心”项目独有的投融资模式又决定了其在设计和规划上的独到之处。政府部门决定面向社会招标,让集团企业参与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改变了传统由政府投资体育公共设施建设的单一模式,实现了成都城市经营的一次重大创新。作为成华区历史上最大的一个体育公益设施项目,也是成都市区级中最大的一个体育设施项目。“成华区体育中心”的兴建和开发必将极大地促进成华区体育事业和文化体育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景观环境,加快成都市东北郊区城市发展步伐。

5.构建成华区体育中心四大功能性区域

成华区体育中心的兴建具备了一个独立大型体育活动区的基本功能,并且在此基础上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主题性。大体分为以下四个功能区:

竞技体育场馆区——作为承接国际国内重大比赛的主要场地,相对集中和设施优良的竞技体育场馆是整个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该项子功能区是整个项目特点的主要体现,也是其他功能区建设所要围绕的中心和前提。

休闲体育区——这个功能区或许是一个比较难以界定的功能区域。我们将大众易于和乐于参与的、推广比较普遍的大众休闲健身体育项目作为功能区域的认定依据。

时尚运动区——这个区域的单独设立,在于整个项目应该具有一种引领时代发展和倡导新型娱乐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最为时尚运动区域也是一种新的尝试,界定为以极限运动为主的、中青年参与者居多的运动项目。

商业服务区——商业服务区域是一个综合性功能区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的商业区由环绕型的综合接待楼和企业办公区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加与之相连的部分零散的商业团体集中地。

(三)成华区体育中心的设计创作

兴建大型体育设施不应只着眼于今天的现实,应该有较为完善、系统的理论指导。在方案创作中有必要分析、比较方案中出现的创意与手法,探讨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模式。通过对几个体育中心的设计分析,力求探索出大型综合体育场馆设计的发展趋势,以供成华区体育中心设计参考。

1.国内几个体育中心的设计借鉴

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是集会展、体育、文化、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身,体现哈尔滨文化品位的标志性建筑群。设计中坚持了“合理布局,建筑单体间分合有度,利于分期建设;追求整体感与建筑个性的统一,丰富城市景观;节约能源,提高利用率,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长沙贺龙体育中心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内,因第五届城市运动会2003年在湖南省长沙举行,而对贺龙体育中心进行了高标准的改、扩建。设计中坚持了“强调建筑群体关系的一致性;突出湘楚文化特色;充分利用现有环境,调整竖向设计”的理念。

大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由满足12000人的速滑馆、5000座位的游泳跳水馆、6000座位的体育馆、15000m2的新闻中心四项主要建筑组成。其建设对塑造大庆城市形象将起举足轻重作用。设计中着重追求了“多功能布局,效益至上;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回归自然,明亮节能”的理念。

2.成华区体育中心的设计创作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1)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在成华区体育中心设计中充分考虑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做好城市设计,确定体育设施的体量、尺度和形象,合理布局,力求场馆融于环境之中,取得和谐。在单体设计中提倡针对不同地区气候特点,巧妙利用结构选型创造天然采光,节约能源。

(2)优化功能,提高效益

随着投资来源、建设模式的改变,体育中心的建设、运营都要注重效益。同时,体育设施也要既能满足目前使用需要,又能与将来发展取得平衡。成华区体育中心设计中要注重朝多功能化方向发展,显著提高使用率。

(3)突出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成华区体育中心设计创作中要首先注重建筑整体布局,力图创造完整的建筑群体形象;其次再通过技术、材料、色彩和质感的统一来达到与环境和谐。同时,抓住主要建筑强调个性,巧妙利用结构选型创造出新颖变化的造型,使其既与建筑群体统一又超然于其上。

(4)注重文脉,利用科技

成华区体育中心设计创作在宏观上表现出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地方性,在微观上表现出同周围建筑环境相协调,如注重反映成华区的精神面貌和资源特色等。同时,在设计中注重运用新科技、新材料、新技术,如薄膜材料的运用等,探索技术美学上的可持续发展。

四、成华区体育中心建成后的开发与利用对策

(一)搞好成华区体育中心文化建设

1.创造和谐体育大社区“7+1”的文化体验,近距离贴近工作和生活

根据人们每周5天工作制特点,体育中心可采用和谐体育社区“7+1”的文化体验,体育社区的建筑布局和功能分区也应根据这个公式来完成和体现。

成华区体育中心应建有体现城市体育文化的体育场馆中心;体现城市商业文化的商业服务区;反映现代企业文化的商务办公中心;体现社区群众体育文化的艺术体育文化中心。这四个不同的中心或功能设施为每一个人都将提供不同的文化体验和享受,能满足不同职业和不同年龄的人对城市功能属性以及各种物质文化的需求,也就构成了一个“7+1”的和谐体育生活大社区。

2.创建提升城市文化生活的和谐示范体育社区

成华区体育中心的兴建不仅是物性环境的建设,更重要的是人性领域的精神建设。所以,将其定位为体育健康休闲城,就是要把健康还给人民,让体育回归大众;把城市文化属性融于社区的每个领域,因为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血脉和核心;富人和一般工薪阶层混合居住,打破那种贫富居住隔离的两极分化,让体育社区优良的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共享共用等等。一个和谐美好的城市体育社区,应该有一种体现其凝聚力、向上力、活跃力的社区精神,只有将这种精神真正融入体育社区的建设中,才能创建一个真正和谐美好幸福的生活环境,创建一种提升城市文化生活的和谐示范体育社区形象。

(二)体育中心场馆功能的延续

作为承接国际国内重大比赛的主要场地,相对集中和设施优良的竞技体育场馆是整个成华区体育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全面诠释体育中心的“健康身体,健康人生”的主题,使中心建成后能有更多的大型运动会能在此举行。场馆的本身利用不能降低场馆自身原有的含金量,因此,在赛后利用时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场馆的无形资产,而不是让其贬值。

在确定场馆和设施的赛后利用时,不能孤立地考虑场馆自身,需要将其与周围地区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使该场馆的利用能够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助推器,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只有与周围地区的发展需要相结合,该场馆的利用才能实现最大效益。

(三)充分利用体育中心建于北湖和大型高档住宅区旁的优势进行合理开发

成华区体育中心建于大型公园和住宅区旁,要充分利用公园和社区的诸多功能,使场馆后续利用有基础支撑。不只是体育中心本身,还可以把范围扩至其周边许多的大型居住小区。

结合体育中心实际情况,开拓新的服务领域,不能只局限于简单地依靠场馆的地理位置、体育场地等固有资源,一味地进行场地和房屋租赁这种初级阶段的运营方式。场馆的运营开发不妨尝试一下和场馆周边环境的开发相结合,为其他环节创造机会,形成“场馆圈”效应的办法。所谓“场馆圈”效应,就是用场馆本身来提升该地区的人文价值,充分利用大型场馆是“城市名片”的广告效应,和周边的商务、居住、餐饮、娱乐等形成互动,即文、体、商互动,发挥场馆的表演、比赛、竞技训练、大众健身娱乐、大型汇演、展览会、俱乐部招收会员,以及餐饮、住宿、购物等功能,进行综合利用和协调、合理开发。这样做兼顾了中心的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真正造福一方百姓。

(四)康体休闲主题园的建设

一般的体育场馆设施都是属于竞技型的,对消费者年龄上有一定限制,一般年轻人参与较多,而老年人以及儿童可以利用的体育设施较少。体育中心对此种情况可建设康体休闲主题园,创造体育中心的“康体、运动休闲”氛围,提高周边社区住户运动的积极性,赛后的体育场馆可布置康体休闲类设施,如室内攀岩、室内儿童乐园等,使体育场馆成为康体休闲主题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高场馆使用效率。

(五)成华区体育中心的市场推广策略

体育中心项目区域拥有较多的体育场馆,其中有竞技体育和休闲体育等众多的场地设施,大规模的体育设施在赛事活动之后将会面临着资源过剩的情况,尤其是主体育场和主体育馆的商业开发。

体育训练和比赛基地的市场推广方向。在成华区这是第一个可以容纳5000人的室内体育馆,所以它的后续也仍然要把握这个优势成为成都市体育赛事活动和体育专业团队比赛和训练的场地。在这一点上要积极面向市场,主动联系和迎合市场,同时要建立与政府、各级体育局等主管部门在赛事活动中发生的关系,收集赛事活动举办的第一手信息。

大型盛事活动和文艺演出的举办地。就现在的市场形势而言,商业性的文艺和文化演出活动市场十分活跃,大大小小各类演出频率很高,加之成都作为四川的省会城市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类似这样的商业活动数量很多,可容纳5000人的体育馆和主体育场是举办类似活动的天然场地。

有效利用场馆的其他设施,实现新的体育健身娱乐经营方向。作为体育场的看台背墙的岩壁开发和体育馆外围的大厅的利用开发,这些都是要根据市场需要而设计的“产品”,这要从建筑的柔性设计上入手。

(六)成华区体育中心的营运管理

目前我国大型体育中心的营运管理,大都实行政府与企业混合管理机制,很少实行完全市场化的管理,这种机制与完全市场化的营运机制相比较为慵懒,易造成场馆资源的浪费,虽然他们在积极地寻求改制。如改制后的南京市五台山体育中心、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浙江黄龙体育中心、苏州体育中心、无锡体育中心等,场馆全面对外开放,收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成华区体育中心建成后作为市场化的运营体,当务之急有必要一边学习先进城市总结的经营管理经验,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创立符合自己今后发展的营运机制。成华区体育中心的实际情况和南京江宁体育中心还不一样,它从投资建设到事后经营的一切行为都是市场化的行为,其建筑用地也是向成都市政府买来的,成都市政府不作任何财政方面的投资。所以,这预示着在今后体育中心的自主运营中,政府除监督之外将不作任何参与,显然和其他场馆相比,成华区体育中心将失去政治方面的优势。但基于体育产业是全民健身重要基础内容的特殊性考虑,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且也是政府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要给予政策扶持和税收优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