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国外典型大型体育场馆经营模式简析
在国外,为举办大型运动会而兴建的大型体育场馆的“一次性消费”现象也屡见不鲜,成为当地政府的大难题。但是,一些典型大型体育场馆的产业化开发利用模式暨破解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难题的方式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加以借鉴的。
3.2.2.1 悉尼奥运场馆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
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有效利用是各国都面临的课题,大家都在增加服务内容和增加收入方面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不很理想。在悉尼筹办奥运会期间,大家把目光都集中在如何办好这届奥运会,却忽视了赛后利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最出风头的建筑要数位于悉尼的澳大利亚体育场,其建设成本高达35亿元,可容纳11万人,是目前全世界技术最先进和最环保的体育场。然而,当奥运会间的荣耀过后,这座体育场面临着两难的境地。体育场的规划者没有考虑到奥运会之后的因素,从而使得政府只能再拆巨资对其“重新配置”。
表3-8 部分大型体育场馆(中心)2006年收入来源构成调查统计表
资料来源:本课题2007年问卷调查材料。
“奥运低谷效应”并非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如何避免低谷效应也成了北京面临的重大问题。场馆建设既要符合比赛要求,又要考虑赛后利用,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立社会化的投、融资和招标投标机制,把奥运工程建设成“阳光工程”。悉尼在场馆的建设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
鼓励开发商投资奥运工程项目,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风险。
悉尼奥运场馆的建设资金来源于多种渠道,不仅有政府投资,同时也有一部分社会力量投资,而且从建设初期就很好地遵循了可持续利用这个重要原则。
奥运场馆这么大的建筑群在设计初期就要考虑到奥运会开完后体育场馆的持续利用问题。无论是市政府还是市民,都不希望巨大的投资在一番热闹后都变成了冰冷而寂静的水泥建筑。赛后的体育场馆最好能做到“以馆养馆,以场养场”和综合利用。(www.daowen.com)
——已有场馆的改造和临时设施的广泛使用,在节约了开支的同时也节约了土地与资源
悉尼奥运场馆中有很多属于临时性建筑,如帆船赛场、铁人三项和沙滩排球馆等,它们在奥运会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被拆除,因此不存在持续利用的问题。
悉尼政府尽可能多地利用已有的场馆,这不仅仅是出于节约的考虑,而且也是因为已有的场馆在市场利用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故这些场馆只需重新装修或临时进行一些布局上的调整。当然,奥运会后,这些场馆的持续利用就不用政府和奥运组委会担心了。比如,组委会将悉尼会展中心不同的展厅分隔为不同的比赛场馆,柔道、摔跤、拳击和击剑都在这里举行。奥运会结束,拆除挡板,会展中心又能恢复它们原来的面貌和功能。
——采用融资租赁,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奥运建设
悉尼表演场是悉尼奥运会最大的场馆之一,它从设计之初就要建成一个多功能的建筑,而体育只是其很少的一部分功能。目前已经被完全租给皇家农业开发集团,租期是100年。可以说,它的持续利用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采用政府部门宏观调控方式,建立专门机构研究和策划场馆的赛后使用问题
悉尼市政府在奥运会前,为了管理奥运场馆的建设,专门成立了奥林匹克协调局,奥运会后,这个机构被关闭了,但是,一个新的机构诞生了,这就是悉尼奥林匹克公园局,它担负管理和协调奥运相关场馆的持续经营运作的任务。
3.2.2.2 汉城奥运场馆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
曾经聚拢了全世界目光的汉城奥运场馆悄悄流过了18年,但它们仍然很好地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今天汉城市民运动、休闲的好去处。
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场馆主要集中建在汉城的汉江以南地区,汉城综合运动场和奥林匹克公园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耗资1.28亿美元的综合运动场于1977年开工,历时7年,于1984年竣工。综合运动场就像一个运动场馆小王国,总占地面积54.5万平方米,其中包括可容纳10万名观众的主体育场、健身体育馆、室内游泳馆、棒球场等。奥林匹克公园占地144.7万平方米,里面建有自行车比赛场馆、3个多功能比赛馆、1个室内游泳馆和18个硬地网球场。
汉城奥运会后,这些大型场馆如何能继续发挥它们的作用一直是当地政府关心的问题。1990年2月,汉城市成立了专门管理各主要体育场馆的“汉城市运动设施管理办公室”(简称“管理办公室”)。管理办公室负责对汉城主要体育场馆的宣传介绍,受理在体育场馆内举行非体育性活动的申请并进行安排等工作。十几年来,在管理办公室的精心打理下,这些奥运会留下的财产没有变成“鸡肋”,而是继续为汉城市民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