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 城市与地区体育场馆总体布局的长远考虑
2.4.1.1 北京公共体育场馆总体布局的长远考虑
北京市区的城市总体规划是以旧城为中心,形成“分散集团式”的布局形式。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则采用大、中、小相结合,以中、小为主,均匀布局的形式,以方便市民、就近使用。采取“长期有计划的建设方针”,从建国后以“三场三馆,大型体育设施为主”的公共体育设施布局,到亚运会场馆以“分散为主”的布局模式,[22]实现与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相结合。可以归纳为贯彻了“四个结合”的指导思想,即“新建设施与改造利用原有设施相结合;分散布局与集中布局相结合;运动会比赛与平时大众使用需要相结合;满足亚运会需要与将来召开奥运会的需要相结”。大运会建设秉承了亚运会规划建设的思路,是在前面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在大学校园内进行了进一步的增建和完善。当前北京公共体育场馆的分布及特点如下:
(1)北京公共体育场馆的一个总的分布特点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分散为主[23]
在北郊城市中轴的北延长线上,经过亚运会和奥运会建设,逐步形成国家级的大型综合性体育中心,同时也成为城市轴线新的延续。在北京各个区内,依托亚运会建设的各区体育场馆,逐步形成各自相对完整的包括体育馆、体育场、游泳馆在内的区级体育中心,比如海淀体育中心、石景山体育中心、丰台体育中心、地坛体育中心、光彩体育中心等等。
(2)三级设施系统发展相对不均衡
一个城市的体育设施子系统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的网络:居住区大众体育中心网络,规划分区体育中心网络,城市体育比赛中心、奥林匹克中心网络。目前,北京城市后两级网络已基本形成,但为居住区大众健身休闲服务的大众体育中心网络尚不完善,到目前为止,人均体育用地面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3)公共体育场馆的向北偏心分布
北京的长远战略发展方向是沿京津发展轴向的东南方向,但由于北部地区以其“上风上水”的优势,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影响到体育设施建设上,亚运村和兴建的奥林匹克公园都建在城市的北郊,加之主要的高等学校都位于北城,使体育设施的分布也呈现南北分布的不均。从场馆分布上可以看出,以长安街为界,位于长安街以南的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只占一小部分,而且大部分分布在二环以内。在供2008年北京奥运会使用的37个场馆中,有35个比赛场馆在长安街北侧,占全部场馆的95%,这种布局方式进一步加大了南北城体育场馆建设水平的差距,不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
(4)场馆大都分布在主要交通干线沿线
这是由大型体育场馆的特点所决定的,体育比赛都有很大的短时人流,需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疏散,因此大都沿交通干线分布,比如四环、三环、二环、城市快速路等。这样在赛后的利用中,可以方便大众往来,提高使用效率。(www.daowen.com)
(5)北京体育场馆的总体布局还充分考虑了2008年奥运会乃至更长远的建设要求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制定了“奥运战略”,把成功举办奥运会作为北京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发展的目标,亚运会建设和大运会建设都是为最终举办奥运会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
(6)北京奥运场馆建设的布局进一步加快了北京市体育中心网络的规划分区,城市体育比赛中心、奥林匹克中心网络建设呈“一个主中心加三个区域”的分布格局
“奥林匹克公园”是举办奥运会的“主中心区”,内有13个场馆;“西部社区”有9个场馆,其中新建的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赛后将成为市区西南部群众文体活动场所;“大学区”安排首都体育馆等4个场馆。奥运场馆规划采用了相对集中,合理分散的原则,方便了比赛组织及管理,从中心区到三个分区的距离分别为3千米、10千米和28千米。同时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确保线路的畅通安全。由于奥运场馆大部分位于四环路为主的城市快速路两侧,从奥运村到各场馆,行车在10分钟内可到达的占53%,最远的仅用28分钟。此外,专线城市地铁与“主中心区”相通也方便了市民观看比赛。赛后成为大学及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的场所。“北部风景旅游区”,安排北京乡村赛马场2个比赛场馆,便于赛后发展郊区旅游业。此外,在其他地区,改扩建工人体育场等4个场馆,为赛后相邻地区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创造条件。[24]
2.4.1.2 广州亚运会体育场馆总体布局的长远考虑
广州市体育场馆的总体布局,结合城市发展,结合2010年亚运会,形成“两心四城”发展地区空间格局的“分散连环型”布局结构,这在国际上也是少见的。[25]即多中心、多功能的场馆设施布局。这种多中心空间格局有相当的弹性,可以带动每个区域的发展。
2010年广州亚运会有42个比赛项目。除了帆船(帆板)在汕尾的广东国际海上运动训练基地举行以外,其余比赛项目均可在广州举行。
主赛区设于广东奥体中心——奥体新城。结合城市空间形成多中心、多功能的比赛体育场馆布局: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天河体育中心作为市级复合型体育中心,将亚运会主赛区设于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在广州新城、大学城、白云新城、花地新城构建地区性的体育中心,形成专项体育功能互补、型制独立并兼容全民健身活动的多中心、多功能的赛区布局。
各行政区都有规模适度的场馆。以改造利用原有场馆和体育设施为主构建体育场馆系统:原则上以改造利用原有场馆和体育设施为主,根据需要适当建新场馆。新建场馆充分考虑亚运会赛后利用和城市未来全民健身运动的需求,在城市新区或体育设施相对不足的区域建设,使每个行政区和县级市都有规模适度的体育场馆;亚运场馆要节能环保:亚运村洗浴热水供应采用太阳能集热管技术;亚运中心赛区的绿地灌溉、洗车、冲洗地面全部使用处理后的水或污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