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政治信息资源配置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成果

政治信息资源配置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次,信息资源配置者的个人局限性导致信息配置不合理。由于信息资源配置者主要是政府官员,政府官员的权力意识非常重要。其次,不断加大政治信息资源的供给量,提高公民知情范围。

政治信息资源配置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成果

二、政治信息资源的传统配置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资源配置模式下,政治统治者片面禁锢信息流动,使得信息资源在普通人之间变得紧缺。这些信息资源包括与政治体制运行有关的政治制度、办事规则等政治信息。但是,政治信息的提供和公开关系到政府的信誉和政治家的个人利益,因此,政治家在发布关于自己活动的信息时有一种内在的惰性,他们千方百计阻塞信息的传播渠道,使信息流通不畅。然而,渠道不畅很容易导致信息堵塞,淤积、膨胀过度就会爆裂;政治信息流通渠道的拥堵也会激起民愤,危及政权的安危。因此,政治信息资源的配置在传统模式下,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这主要是因为政治信息系统的庞杂和本身所含因素的多样性,涉及问题具体而敏感,政治信息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总会有所损耗和流失。既然如此,寻找政治信息资源的新生点,挖掘新的政治信息资源,变潜在的政治资源为现实可利用的政治资源,就是一项必须长期注重的基础性工程。[12]

1.计划模式存在弊端

首先,主观命令性过强,缺乏选择余地。政治信息配置会遵照政治主体的意识去按照计划配置到他们以为合理和有效的领域中去。至于公开多少、向谁公开都要通过政府允诺才可以放行,强化了政府的强制权力。拥有强制手段的公共权力的基本倾向是资源稀缺性导致垄断,因此,权力主体不会也不可能通过增加信息供给来解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其次,信息提供商品化。权力垄断着制度信息的供给、解释和公布,通过信息的“供给—需求”体制捞取好处,通过钱权交易实现权力商品化。执掌权力者利用信息优势影响市场交换、影响信息流向的政策和制度、影响公众的信息自由权,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在计划体制下,权力约束机制的缺乏,导致权力对信息资源的过度垄断,加剧对个人权利的侵蚀。这一方面造成人民权利萎缩,另一方面导致权力无限膨胀。当一种制度和资源占有具有极大边际效益时,政府官员就会借助这种资源占有优势,利用公众赋予的公权限制或阻碍政治信息资源的流动,以便从中牟取高额利润或提高政治信息资源的使用费,或者以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为由剥夺公众知情权,扩大寻租的可能性。

再次,信息资源配置者的个人局限性导致信息配置不合理。由于信息资源配置者主要是政府官员,政府官员的权力意识非常重要。信息公布什么、公布多少完全取决于官员的喜怒哀乐,由于官员个人素质的不同,信息配置的广度和深度也会受到相应影响。当政府官员自利性比较强的时候,信息公布就会相对减少,就会导致信息配置不合理,信息往往在官员阶层内部流通,而在体制以外则流动很少,官员自己就成为政治信息资源配置的一种障碍

2.市场模式存在的弊端

政治信息资源的配置完全按照效率原则会对某些利益集团有利,而不利于弱势群体。利益集团的存在,使利益要求呈现出一种集团化倾向。它们利用集团优势,在选举和信息获得方面具有优势,并可以利用群体来达到获得信息的目的。而弱势群体由于缺乏经济投入和信息获得手段,而且没有作为团体的集团效应,因此在利益要求方面由于缺乏经济支持而在信息资源要求方面居于弱势,结果造成信息配置只是有利于利益集团而不利于弱势群体,导致信息资源的配置不均衡。

公平交换原则的实行使信息商品化,使中低收入者处于信息配置的不利局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交换原则在调整经济运行方面意义深远,但是,在关系到提供政府信息资源这种服务时,其负面作用就浮现出来。由于政府信息诞生于政府机关,他们会把这些信息看做是他们的专利而有价出售。信息资源对于有产者,尤其是资本拥有者而言意义深远,并且他们会不惜重金加以收买。而中低收入者,由于经济情况不佳,即使有自己所急需的信息,也会由于经济问题而在昂贵的政治信息面前止步,这就会出现信息资源配置导致的“贫富分化”现象。(www.daowen.com)

市场配置模式中最突出的是政治和市场的界限不清。政府可能会阻挡一些信息的流动,造成功能扩大,参与到信息要素收益分配的怪圈中,政府监管职能不能完全到位,使政府丧失了对信息配置的调节功能。信息的不完全以及政府干预的失效,导致政府对信息收益公平分配的调节作用显得有限,信息占有权力有资本化的趋势。另外,目前还存在政府在信息供给上的制度性障碍,限制了政治信息的自由流动。不过现实生活中政治资源的配置是按照差序原则运行的,即按照需要原则进行资源分配。而按照效率原则,政治稀缺资源应该配置到能够将效益最大化的个人或团体。然而,在人们政治觉悟还没有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前,政治体系应该以维护社会正义为根本准则,按照社会平等原则配置政治信息资源。如果按照个性抽签原则来分配政治资源,不利于物尽其用,“材”尽其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在计划和市场两种配置模式下,信息资源的配置远不能适应人们对政治信息资源的需求。因为,人们在政治参与活动中会面临自身政治制度知识和信息的局限。显而易见,政治资源分配给谁,谁就将取得潜在收益。由于政府对资源的分配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往往是部分人从中获得收益。通常意义上,按照政治学所赋予政府的正义、公正的特点,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目标:一是体现效率,二是实现公平。

所有的政府官员以及一般公务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严格按照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去分配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规则具有科学、严谨、清晰、透明等特征,政府官员和一般公务员具有高尚的人格道德职业道德的前提下,两个目标才能得以良好的贯彻和实现。但现实生活中,这两个前提是不成立的。并非每个政府官员和一般公务员都那么道德高尚,内在利益需求驱使他们力图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尤其是在各种规则约束(即各种监督制约机制)存在漏洞的情况下,权力寻租就在所难免。

政府在信息资源的配置方面肩负着主要责任,而发挥自己的资源配置功能就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促进宪法法律的政治社会化。通过法律法规的政治社会化,提高公民自觉和政治威权意识,而法律制度的政治社会化其实就是在法律制度层面的公开透明。实践证明,公民意识的提高会极大地促进公众对公民权的珍视和维护,而且它本身也可以促成政治信息资源的均衡和共享。同时,其外在张力还会推动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扩展。

其次,不断加大政治信息资源的供给量,提高公民知情范围。政治信息资源涉及的范围比较宽广,如果能够逐步放开公民知情权的涉及范围,就能够使公众更广泛地参与自身事务决策。这样既全方位地增加了政治资源的供给,同时也极大地推进了“主权在民”的社会基础。政治信息资源的供给要从质与量两个规定性层面切实得到提高。

理想的政治信息资源配置是使每个人都直接拥有充分平等的待遇和机会,客观上要求在配置过程中遵循差序原则。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种利益群体急剧分化,并以多元形式并存。不同的利益群体对政治资源的需求内容、最后选择、使用方向大有不同,而选择内容的冲突就会引来社会冲突,社会稳定受到切实的挑战。那么,在实际的信息资源配置过程中,就要遵循差序原则,将信息资源配置到最急切需求的群体,然后根据人们的需求程度再进行进一步的分配。这是在政治透明化过程中应该做的事情,当一个社会政治透明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差序原则就会逐渐失去其主要地位,而让位于完全的信息透明和供给(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除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