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果品要素市场体系-果品产销组织化研究

果品要素市场体系-果品产销组织化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1.1要素市场体系1.建立灵活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创立农地市场主体第一,明确界定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同时,在农地市场化的过程中,要维护国家对农地的社会所有权益。农地所有权市场是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向国家或其他经济组织有偿转让农地所有权的关系总和。

果品要素市场体系-果品产销组织化研究

8.1.1 要素市场体系

1.建立灵活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1)创立农地市场主体

第一,明确界定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应为村级合作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确认集体对农地的最终处分权。同时,在农地市场化的过程中,要维护国家对农地的社会所有权益。

第二,坚持农地经营以家庭为主,稳定和强化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应扩大农户掌握农地的产权范围,除土地最终所有权、规划权、农地转非农权、部分收益权和终极处分权外,应让农户拥有排他的占有权、使用权、转让权、租赁权、抵押权、入股权继承权

(2)培育农地流转市场

农地流转包括农地所有权和农地使用权的流转。因此,农地流转市场的培育中应包括农地所有权市场和农地使用权市场。农地所有权市场是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向国家或其他经济组织有偿转让农地所有权的关系总和。农地使用权市场既包括集体经济组织在一定期限内将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给农地使用者,也包括农户将农地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通过转包、抵押、入股等形式有偿转让给其他农户。通过农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即可使集体土地所有权得到经济上的真正体现,并赋予农户经营土地的独立自主的经营权,也可实现农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3)完善农地市场制度

第一,建立农地流转价格评估制度,实现农地收益的合理分配。农地价格是农地供需状况的准确反映,因此,在农地价格评估中应根据农地的肥力、生产力、位置、基础设施状况、供需状况等主要指标应用综合评定的方法对农地进行价格评估,逐步形成以农地所有权交易价格、农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价格为核心的农地流转价格体系

第二,加强地籍管理。规范的地籍管理制度是农地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因此,应在地籍调查基础上对农地进行综合评价,划分等级,并通过农地登记,建立完备的地籍档案资料,为农地管理和农地市场运作提供各种数据资料。

第三,培育农地中介组织。为促进农地流转,应建立和完善农地咨询、代理、仲裁、地价评估、农地信托、抵押、证券保险等机构和相关的制度。

(4)加大农地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力度

为保证耕地的总量平衡,应进一步规范征地市场,将国家对农地征用的权利严格限定在公共目的的范围之内。此外,政府应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经济杠杆干预农地市场,引导农地的流转方向,确保农地资源合理利用。

2.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取消户籍制度(www.daowen.com)

户籍制度是对农民在社会阶层上的不平等划分,是农民受到歧视的根源。户籍制度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地区间的有序流动,用人单位歧视政策使农村劳动力无法获取平等竞争机会。因此,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应改革并逐渐取消户籍制度,解除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桎梏,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促使劳动力在不同村镇之间,农村和城市之间,城市之间自由流动,逐渐取消城乡二元结构模式下限制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

(2)加速多元城镇化建设

小城镇所具有的“人口蓄水池”作用,使其成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现实的选择。由于城镇化对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效应,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是大容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多元城镇化的发展,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转移、带动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多元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合理规划,通过乡镇合并,小城镇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小城镇在地区间分布的平衡,避免“遍地开花”的现象。

(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累计吸引1亿左右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逐渐下降,这是因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产权、规模、人才、技术、资金以及观念和环境的影响,其发展速度明显减慢造成的。因此,应通过在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变其产权结构一元化的格局,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配合人才战略、资本运营战略、结构优化战略,再度振兴乡镇企业。

(4)加强农民教育和劳动力就业培训

农民教育和就业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从劳动力向人力资源转化和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重要途径。在开展农民教育的过程中,应结合农民教育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在农民教育的内容上,应以职业教育为主,突出实用型和应用型的特点。在教育的地域范围上,以社区教育为重点,以培养青壮年农村劳动力为对象,因为青壮年农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主体。在培训中,着重向其传授非农实用技术,增强他们转移后的生存能力;以整合现有农村教育资源为出发点,在新形势下,原先以县、乡为主的农民教育体系、管理体系的弊端逐渐显露,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要,又不利于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整体使用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提高各类学校自身整体竞争力。所以,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和城乡分割、自成体系的格局,突破各县以及城乡教育资源保护壁垒,淡化隶属关系,构建以城市为基础的大区域农民教育体系,将现有的职业技术学校、电大、函授、职中、农广校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促进县际、城乡农民教育的一体化。通过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协调与整合,实行区域间农民教育资源的合理分工,减少学校布点过多、专业重复设置所造成的浪费;同时通过资源的整合,实行互补分工,各展其长,做到“搞活存量,扩大增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民教育办学水平的提高。

3.完善农村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建设的当务之急是改变政府主导资本配置模式,打破政府垄断资本市场格局,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构建新型市场配置资本机制,在逐渐改善农村投资环境的同时,选择有条件地区对民营经济、个体私人开放资本市场,政府则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强化监管对其行为进行规范,最终形成有序运作的农村金融体系。

首先,因为农村金融需求是多层次的,应按照市场要求调整农村金融组织,允许不同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存在。

其二,构建农村投融资体系,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构。对此:①政府有必要对基础性、整体性和长期性的农业项目给予支持。②因为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信贷中具有先天的优势,能够发挥其在支农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作为金融机构它还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它赋有融资、调节等功能,对农业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应按照农村信用社的宗旨对其进行彻底改造,使其真正成为为农业经营服务的金融组织,转变职能、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实现其资本取之于农民,用之于农民。③除了农行、发展银行、信用社之外,还应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组织,建立提供不同类型金融服务的农村非银行金融机制。通过其将社会各界闲散资金吸引到农业领域,规范已出现的一些非盈利性农村基金组织的行为,使其合法化,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资本奇缺的现状。

其三,调整和优化对农投入的信贷结构。在信贷投向上,要考虑到当地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农业资金。

其四,完善农业信贷投入的法规,创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