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果品流通业态发展趋势
随着发达国家和地区果农合作组织和果品零售企业规模与实力的逐渐增强,为了降低果品流通成本,果农合作组织开始将触角延伸至果品零售行业。而果品零售企业也开始将自己的配送机构直接延伸到产地进货,使得果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距离越来越近,传统的果品“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模式受到了很大冲击。
批发市场外果品“直销方式”的逐渐增加,使日本果品在批发市场上的流通量在逐年减少。2000年同1980年相比,水果在批发市场上的流通量下降了30.3%。这是因为果品在批发市场外的直销量逐渐增加所致。首先,1960年后期,为了进一步减少中间批发商的盘剥,日本农协在东京、大和、大阪等地建立生鲜食品集配中心,开始采用直销方式销售农产品。其二,日本于1948年制定了《消费生活协同组合法》,消费者可依法共同出资建立消费生活协同组合,进行共同采购并建立零售商店。这样,生协就能直接与农协挂钩,定购自己需要的果品。其三,产地直销形式多样。产地直销主要包括设早市及直销所(有人、无人)销售方式,也有采取农户庭院销售、地头销售、特约店销售、超市附设专柜销售,以及直接向消费者家庭供货的销售方式。其四,连锁超市的直接采购。随着连锁超市的规模扩大,许多大型超市开始直接从农协生鲜食品集配中心、农协经济联、生产者、产地集货组织、进出口商社等组织进行采购。据统计,日本大型超市的果蔬约有20%是从以上组织直接采购的。其五,由于通讯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农户直接参与的户对户直送式批发市场外流通方式开始出现,如长野县的千野果树园就设计了专门的订单,可按消费者订单所要求的数量、时间委托指定的运输公司予以直接配送。
在美国,“产销直挂”方式也异军突起。一方面,超市、连锁店等大型零售企业到产地直接采购有较大发展。随着超市、连锁经营企业规模的扩大,一些大型超市、连锁店纷纷建立自己的配送供货机构,直接到产地组织采购,以减少中间费用。这种单独或者联合几家零售企业自建配送中心的产地直接采购方式,在美国有增长的趋势。另一方面,生产者直接为零售或食品加工企业供货,也呈发展势头。由于美国农场经营规模较大,一些独立生产者或者生产者联合组织,不需要经过中间环节,就可以直接为零售企业提供品种全、批量大的商品供应。(www.daowen.com)
台湾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探索水果等鲜活农产品的直接销售模式。本着“照顾农民利益、嘉惠消费大众”的经营理念,台湾农民或农民团体将自己生产的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经过包装处理后,直接运送供应消费地零售业者(超级市场)或连锁零售业包装配送中心及消费大户(如机关团体、学校、部队等集体伙食单位),已达到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运销价差的目的。
从美、日、台果品流通业态发展趋势看,果品这种鲜活农产品流通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虽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批发市场在果品产销中仍然担当着主角地位,但是,这种果品产销直挂的便捷途径发展更快。对于产销直挂趋势产生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是由于农产品运输技术演进、保鲜技术发展和农产品加工技术进步导致农产品市场范围的扩大、时间因素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意义下降、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增加而导致的。这三个变化的结果是批发市场在未来的农产品流通组织中的地位下降。
果品生产环节与零售环节组织化程度提高对产后流通方式变革的影响更为巨大。从美国的情况来看,果品生产环节的果园数目在逐渐减少,规模在逐渐扩大;零售环节的超市、连锁店、便民店数量和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日本和台湾地区也是同样,生产环节有农协掌握,零售环节有生活协同组合、大型连锁超市等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规模扩大的果品生产环节与零售环节,一个紧连着生产者或本身就是生产者,另一个紧连着消费者。换句话说,他们双方起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代表作用。这样,为降低交易费用,双方很容易建立起直销的关系。因此,果品流通业态变迁的影响因素有技术进步和流通组织规模扩大这两个方面,技术进步为果品流通业态提供了变迁的可能,而流通组织规模扩大是变迁的内在诱导因素。正是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才导致了直销方式的出现和快速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