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果品产销组织化:产中环节实力弱小

果品产销组织化:产中环节实力弱小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3.2实力弱小的产中环节1.果农素质低果农是果品产销组织中直接从事果品生产的劳动者,他们的素质高低不仅决定着其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能力的强弱,而且决定着果品产销组织将来以什么样的产品来开拓和占领市场。规模过小,资金匮乏,经济实力弱据调查,现有的果农协会大都以村为单位形成,规模太小。3.技术推广工作不到位笔者在陕西省果产区调查中发现,果农

果品产销组织化:产中环节实力弱小

3.3.2 实力弱小的产中环节

1.果农素质低

果农是果品产销组织中直接从事果品生产的劳动者,他们的素质高低不仅决定着其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能力的强弱,而且决定着果品产销组织将来以什么样的产品来开拓和占领市场。然而我国果农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因为有关果农素质情况的统计资料无法获得,本文以山东省和陕西省这两个果品大省农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予以反映。

表3.8 农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表单位:人

img29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2年)

农民素质的高低由其所受教育决定,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农民的文化程度大都集中在小学和初中这一范围内。这严重地限制了农民自发应用和改进农业技术的意识与能力,也是果品在产中环节提高其品质和产量的瓶颈。

2.果农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

关于果农组织化的情况,笔者以对陕西果农协会发展状况的调查结果予以说明。在果业迅速发展过程中,陕西省部分果农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自发或者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始组织果农协会。但各地的果农协会数量变动较大,组织极不稳定,其在发展中的问题也较多。

(1)果农合作意识差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在果农中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还很浓厚,普遍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20世纪60年代的合作经历使他们对合作还有所顾虑,果农很不愿意交纳会费,已成立的果农协会只能在获利的情况下维持运作,难以经受市场风险的考验。长期贫困和低收入使他们养成了坐等政府和有关部门扶持和引导的习惯。这种状况,一方面增加了依靠果农自身形成自发组织的难度,另一方面,即使在政府的引导下成立果农协会,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能经受市场考验的独立经济实体。

(2)运作不规范

许多协会没有正式的协会章程,有的即使有,也没能完全按照章程来管理协会的日常事务。果农与协会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因此,在协会内部管理上多以协会领头人的威望维持着协会的运转。果协会员进出自由,形成了许多果农目前的“有利就来、没利就走”的状况,协会和果农呈现出一种极其松散的组织关系。(www.daowen.com)

(3)规模过小,资金匮乏,经济实力弱

据调查,现有的果农协会大都以村为单位形成,规模太小。在许多协会中,协会向果农收取的少量会费与协会组织的各种技术交流活动支出相比,仅仅是杯水车薪。在实际运作中,从事果品销售的协会通常是将果品统一销售后,将售果款如数返还给果农,并未从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协会活动经费。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协会每年帮助果农采购生产资料时只能采取赊销的方式,而赊销生产资料价格往往要高出市场价格。这样,以协会名义赊购生产资料除能确保果农不误农时和生产资料的质量外,并未给会员带来经济上的实惠,大多数协会只能勉强起到技术交流的作用。

(4)领头人激励不力,协会发展后劲不足

由于组织内资金匮乏,许多协会领头人为了维持协会的正常运转,除想方设法从政府部门取得少量资助外,往往自己出资来弥补活动经费的不足或帮助会员垫付生产资料款。不仅如此,协会领头人往往在多年的组织活动中没有领取报酬或者领取的报酬抵付不了他在组织各种活动中的支出。作为一个理性人,协会领头人仅仅在精神方面得到激励(如各级政府部门所给予的荣誉),物质上并未得到应得的份额,从长期看,难以使协会领头人对协会事业保持长久的热情,使果农协会发展缺乏后劲。

(5)协会抗风险能力低

由于果农协会一般都是在政府的引导下由村里的能人发起,这些能人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和果品销售,同村里其他果农相比往往掌握了较多的新技术或在果品销售中掌握了较多的市场信息并积累了较多的资金。这些能人具有相对的资金、技术和信息的优势,是其他果农学习种植技术、了解市场行情、代销果品的重要途径,也是进一步形成各种形式果农协会的重要吸引力。由于果品市场行情的瞬息万变,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在不同地区有不同适用性,加之这些能人在捕捉并分析市场信息能力上的有限性和掌握并运用新技术上的欠缺,不能保证每次引进新技术和销售果品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实现盈利,往往是一次引进新技术或销售的失败就导致整个果农协会的名存实亡。加之果农协会不是一个法人组织,资金实力小,签约的可信度低,承担违约赔偿的能力十分有限,使得果农协会的抗风险能力低。

造成果农合作经济组织经营困境的原因除了外部政策环境和果农合作意识差外,果农合作经济组织在其自身制度上也存在着缺陷,使其不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首先是果农技术协会,协会不以盈利为目的和其公益性的特点使其在市场运作过程中往往会与市场规则产生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①协会的宗旨和市场经济的原则之间有冲突。协会的宗旨是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甚至产后的各种服务。在这种宗旨的指引下,协会的市场交易活动往往缺乏市场开发的目标和手段。②协会的组织方式与市场机制的不协调。协会的章程一般规定,凡是有兴趣参加协会、承认协会章程并按时交纳会费的果农都可申请入会,协会对果农参加协会的资格和退出协会的条件没有任何限制。由于协会在组织上不需要果农之间以经济利益互补作为基础,因此,协会与果农之间、果农与果农之间难以产生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机制以及凝聚力,最终造成了协会和果农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制约了协会的发展。

再者,对合作社而言,由于合作社对公平与公正的追求,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经济组织,如公司,其组织制度的内部实施成本较高,是一种高成本、低效率的组织。这主要表现在:①社会集资方面。由于合作社强调人而并非资本的结合,它对入社股金的来源及数量进行限制,一般不允许或限制社外资金的进入,自由的退社、退股制度又致使资本数量会产生变化。②管理与决策方面。民主管理与专业化管理的矛盾突出,合作社的重大事务须经全体社员(或社员代表大会)决议通过,成本过高而且效率低下。③对管理者监督与激励机制方面:一方面,合作社的管理者是由民主选举产生并为社员服务的,但取得收益时他们只能以普通社员的身份参与剩余分配,以致经济激励不足,而且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另一方面,正是由于缺少资本的激励与约束,合作社只能实施层层落实的周密的监督制度来减少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这无疑增加了监督成本。

3.技术推广工作不到位

笔者在陕西省果产区调查中发现,果农学习果树栽培技术的途径大概有五条:一是村里的能人;二是电视;三是县、乡技术推广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四是部分果农自费外出咨询;五是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的技术培训。其中,村里的能人和电视是果农学习的两种主要途径。由于村里能人自身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电视节目的针对性差,目前果产区果农的栽培技术培训还存在着供给不足的状况。而长期以来,承担着为果农提供技术服务任务的农技推广站、园艺站、土肥站等基层技术推广部门,目前存在着“线短、网破、人散”的窘境。据笔者在果产区,陕西白水县的调查,该县2001年果品栽培面积已达19231公顷,但县园艺站的技术人员仅有35名,乡、村一级的技术人员则寥寥无几,还存在着“有钱养兵、无钱打仗”这一农技推广部门的通病。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条:一是由于农技推广部门的工作条件差、待遇低,造成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人员外流严重;二是在国家对农技推广部门“断奶”之后,农技推广部门的事业费逐年削减,经费的不足使许多农技推广部门的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农资经营上,而技术推广工作被逐渐淡化。三是许多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使农技推广事业呈现后劲不足的现象。果品产中技术推广工作的断层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果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