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 媒体未来形态——融合媒体
媒介需求的趋势将反映受众将理性选择的媒介特性,而媒介技术的趋势将可以了解技术能否满足需求的可能性。综合融合的需求和融合的技术,可以适当超前的观察融合媒介的形态。
1)融合的媒介需求与融合的媒介技术对比
在媒介融合中,融合的媒介需求将是一整套的集合式需求,包含多形式的媒介信息、双向的媒介信息、信息获取的随时性、信息获取的随地性以及信息的无限量。在技术没有实现融合之前,受众往往采取多媒介的选择行为,通过多媒介的交叉互补来全面覆盖满足多元的需求结构。但是在媒介技术融合背景下,我们可以发现,比特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将不同形式的媒介信息统一化,突破了信息形式的边界;电脑化的信息接收显示技术使受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轻易地回应,实现了信息的交互性,突破了信息方向的边界;通用化的网络传输平台,所有的媒介内容都在云端,使受众可以随时获取媒介信息,使媒介摆脱了对时间的依赖,也就突破了时间的边界;无线网络传输平台和便携式移动终端,使网络无处不在,使媒介摆脱了对空间的依赖,也就突破了空间的边界;网络的高带宽,使媒介信息传输突破了数量的边界。媒介需求与媒介技术的对比具体见表3-2。未来媒介需求的结构实质上是一个一体化的需求集,反映了受众渴望摆脱各种边界的需求,而未来的媒介技术需要融合这些技术,包括比特化信息处理技术、电脑化的信息接收显示技术、通用化的网络传输平台和高带宽的网络传输平台,才可能满足受众未来的媒介融合需求。
表3-2 融合媒介需求与融合媒介技术对比
2)媒体未来形态(www.daowen.com)
媒介融合的进程下,媒介未来形态将如何变化?学界对此问题讨论很多,但是大多数的说法模糊,例如约翰·帕夫利克(2005)认为“融合是指所有的媒介都向电子化和数字化这一种形式靠拢”,罗杰·菲德勒(2000)认为媒介形态变化原则是“共同演进、融合和复杂性的”,融合指“各种技术和媒介形式都在汇聚到一起”,“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性地将多种媒介形式进行混合交叉使用”。目前对媒介未来形态研究的模糊性,导致有学者高钢和陈绚(2006)提出疑问:所谓的“融媒”就是融合了文字、声音、影像等表现形式的一种媒体?分别来自报纸、广播和电视那么所谓的“融媒”就是融合了文字、声音、影像等表现形式的一种媒体?涉及几个指标或达到几项指标算是“融媒”?两项以上或是五项、十项才能称得上是“媒介融合”了?
从媒介融合需求与媒介融合技术的对比来看,受众对渴望摆脱各种边界的需求,是对集合式的融合需求,必然要求“一整套解决方案”的技术来实现,而非边界分明的多种媒介组合交叉满足。“一整套解决方案”意味着多种技术的融合,必然包含比特化信息处理技术、电脑化的信息接收显示技术、通用化和高带宽的网络传输平台(包含无线网络)。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媒介融合进程下的媒介未来形态将以这三大技术为基础发展而成的媒介形态,本研究将其定义为融合媒体。这实际上验证了莱文森关于互联网的说法“因特网是一切媒介的媒介”。
目前对“融合媒体”的研究,学界主要采用“新媒体”这一术语,而非“融合媒体”。本课题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在任何时期出现的不同于以往的媒体都可以被称为“新媒体”。如广播之于报纸,电视之于广播,都可称“新媒体”(唐辉,周海明,2007)。因此“新媒体”无法充分反映媒体融合时代的媒体特征,也无法反映对受众融合性需求的满足;其次“融合媒体”体现了多种技术的整合和对多元需求的满足,同时已有学者提出了“融媒”或“融合媒体”(Andrew Nachison,2002;陈绚,2006)、“整体的传播系统”(Roger Fidler,1997)等概念。因此本研究提出媒介融合背景下未来的媒介形态是融合媒体。
融合媒体意味着原有的媒介技术分类标准的瓦解,传统媒介的技术边界被打破,融合媒体以比特化的信息技术采集和生产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包括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信息转变为其内容),以无所不在的通用网络平台将无限量、多形式的媒介信息传输给通用的电脑化的接收终端,受众随时随地借助电脑终端接收信息并进行双向的交流。
媒介是传输信息的工具(罗杰·菲德勒,2000)。融合媒体实质上就是采用三大技术(比特化信息处理技术、电脑化的信息接收显示技术、通用化和高带宽的网络传输平台)的传输信息的工具,也可以定义为可以随时随地、无限量、双向传输多种形式信息的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