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融合媒体受众采纳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融合媒体受众采纳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虎研究了手机电视受众对手机电视的态度和行为进行了描述性的调查分析,如便携性、个性化、互动性、使用方式、内容偏好等方面。陈捷对P2P网络电视的受众收视行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

融合媒体受众采纳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2.4.1 新媒介采纳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在2008年5月的“360跨媒体受众研究”的基础研究(ES)中发现:受众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已形成了跨媒体使用的媒介行为。在调查周期内,近40%的受众同时接触5种以上媒体类型;58%的受众同时接触电视、广播和互联网;67%的受众同时接触互联网、车载电视和报纸。

王兰柱(2009)发现在重大事件传播期间,受众的媒体选择首先向具有内容优势的媒体集中,日常的媒介使用习惯及组合结构将影响其在特殊事件传播中的媒介行为;在数字化时代的媒体传播环境中,受众的媒体使用存在相对稳定的结构,表现为日常媒体选择中具有倾向性的使用层次及“基础媒体组合”。

王虎(2008)研究了手机电视受众对手机电视的态度和行为进行了描述性的调查分析,如便携性、个性化、互动性、使用方式、内容偏好等方面。

上海东方龙将其受众使用新兴媒体的原因归结为便利性和互动交流。百视通公司预测,人们对IPTV的需求正在逐渐超出电视节目本身,用户逐渐从对电视节目的需求转为对更多互动服务的需求,互动的消费需求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突出(张垒、吴长伟,2006)。(www.daowen.com)

李晓红(2005)提出,IPTV昭示着一个电子互动娱乐市场的启动,IPTV颠覆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从线性传播到非线性传播;从大众化传播到个性化传播;从同步传播到异步传播。这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实现了媒体与消费者的实质性互动。

赵轶(2006)探讨了新媒介技术如何塑造了受众的思维方式和收视习惯,把IPTV的交互功能概括为“我的电视台,我的工作室”。互联网把信息的个人化推到了极端,IPTV使得信息由“你播我看”的线性传播模式改为“自播自看”的互动传播模式。通过使用IPTV,每个人都可以建立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拥有自己的黄金时段。未来越来越多的内容将来自于受众自己,其中以视频播客为这类内容的集中体现。文章还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观点,就是新兴媒体有可能会加宽“知沟”,比如选择性收视能力的差距及节目制作能力的差距等。

梁婷婷(2006)认为,数字化进程中的电视市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消费者的信息接收习惯和消费心理是需要时间涵养的,因而群体收看和随意性关注仍将是收视习惯的主流;另一方面,动态影像和图片、文字、音频信息在形式多样的终端上的传播,以及双向互动性的增强正在逐渐改变着传统的电视观众对于电视媒体的认知,“电视”不再与线性播放、实时传送,以及固定场所、集体收看方式形成必然、唯一的联系,双向互动和流动场所的个体收看成为可能。

陈捷(2009)对P2P网络电视的受众收视行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探讨他们是怎么看待和使用P2P网络电视。考察了开始使用的时间、知晓途径、装有P2P网络电视软件的数量、收视目的、收视时间、收视地点、收视伙伴、收视原因、收视频率、每次收视时长、栏目/频道选择因素、栏目/频道选择行为、换台主要因素、换台行为、是否同时收看多个网络视频、对内容的关注度、伴随行为、广告时间行为以及P2P网络电视在被访者生活中的媒体地位和功能等多方面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