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融合媒体受众采纳行为研究的科技接受理论

融合媒体受众采纳行为研究的科技接受理论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由于TAM的简洁性,无法反映具体任务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Davis也指出在进一步的研究或者不同科技接受的研究中可以加入其他的变量来进行讨论。Venkatesh & Davis在TAM中加了一系列的外部变量,构建了新的科技接受模型TAM2。

融合媒体受众采纳行为研究的科技接受理论

2.3.3 科技接受理论

Davis(1986)在理性行为理论(TRA)的基础上,采纳了TRA的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的因果关系来解释个体对IT的接受行为,提出了科技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如图2-7所示。该模型用来解释和预测使用者为何接受或者拒绝信息技术,解释信念因素(预知信息技术有用和预知信息技术使用方便)与使用者的态度、意向和真正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TAM模型认为个体接受外部刺激后,会对个体产生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PEOU),而这两个变量是影响个体使用IT技术的主要决定因素。“感知有用性”指的是一个人相信使用特定的信息科技对其工作效率的提高程度;“感知易用性”是指一个人相信使用特定的信息技术的容易程度。

在科技接受模型中,行为是由行为意愿直接决定的,行为意愿由态度与感知有用性共同决定,而态度则由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所共同决定,其中感知易用性会在某种程度上强化感知有用性。用户对技术感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越高,表明其使用技术的意向越高,对技术的接受程度也就越高。TAM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据此可以了解外部变量对使用者内部信念(beliefs)、态度(attitude)与意愿(intention)的影响,以及进而影响科技接受使用的情况。

img11

图2-7 科技接受模型

(来源:Davis et al,1989)

科技接受模型强调了个人态度对使用意愿的作用,而忽略了社会影响因素(主观规范)的影响。但是该模型由于简洁性、易操作性和强针对性,在信息科技的接受行为面的解释能力获得了广泛的肯定,成为在科技采纳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和最为经典的理论模型。

但是,由于TAM的简洁性,无法反映具体任务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Davis(1992)也指出在进一步的研究或者不同科技接受的研究中可以加入其他的变量来进行讨论。例如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并不一定是因为某项新科技好用或有用来决定是否使用,也可能受到其他激励因素的影响,例如主观规范、熟悉度、过去经验、使用者投入状况等等因素,都可纳入科技接受模型中加以探讨。

Venkatesh & Davis(2000)在TAM中加了一系列的外部变量,构建了新的科技接受模型TAM2。TAM2用社会影响过程(social influence process)和认同工具过程(cognitive instrumental process)来解释感知有用性和使用意愿。社会影响过程包括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主动性(voluntariness)、形象(image);认同工具过程包括工作相关性(job relevance)、输出质量(out put quality)、结果可展示性(result demonstrability)和感知易用性。同时TAM2模型去除了行为态度变量,以便更好地解释意愿。

img12

图2-8 TAM2模型

(来源于Venkatesh & Davis,2000)

还有诸多学者对TAM模型进行了多个不同研究对象的应用和验证,还有很多学者对TAM模型进行了扩展,具体见表2-1。Igbariaetal(1995)研究微电脑使用行为时,在TAM的基础上添加了使用者的特征(使用训练经历),系统特征(质量),组织支持(终端用户支持、管理支持);Agarwal & Prasad(1999)着重研究了个体差异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作用关系; Lederer等(2000)将信息质量(information quality)、易发现性(ease of finding)等要素加入TAM模型;Moon和Kim(2001)则引入有趣性(Playfulness),并将其作为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一起决定态度的一个指标;Gefen和Straub(2000)探索任务变量对易用性的影响;Vijayasarathy(2004)在TAM模型基础中增加了兼容性、隐私、安全、规范信念以及自我效能等变量。研究发现,兼容性、规范信念、易用性和安全对使用态度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Yang和W ang(2005)将诸如创新特质、过去相关行为、知识以及性别等个人特征作为外部变量进行研究,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作为中间变量进行研究。Mathieson和Chin(2001)引入了感知资源(Perceived resource)新变量;鲁耀斌和徐红梅(2006)以科技接受模型为理论基础,将感知趣味性、隐私和“沉浸”体验引入模型;Chang & Tung(2007)增加两个变量,感知系统质量(perceived system quality)以及电脑自我效用,并证明新增的变量对使用意愿都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模型的解释力提高。

表2-1 TAM模型的主要相关实证研究

img13(www.daowen.com)

(续表)

img14

(续表)

img15

注:PU代表有用性,BI代表行为意愿,PEOU代表易用性,PENJOY代表娱乐性。

总体而言,对TAM模型的修正共有四种类型(King & Hu,2006):

(1)增加前置变量,如先前经验、自我效能、便利条件等;

(2)增加根据其他理论提供的因素,如主观规范、感知风险、网络外部性等;

(3)增加背景因素,如国家文化、技术特征等;

(3)增加结果测量,如实际使用。

img16

图2-9 TAM的4种修正方法

(来源于King & Hu,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