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军事工程建设谐和管理研究与实践

军事工程建设谐和管理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简言之,即人和子系统、物适子系统以及事谐子系统各子内部反应循环和催化循环的产物将分别作为重要的催化剂,推动3个子系统相互之间的超循环,从而形成了军事工程建设和谐管理耦合进化的交叉催化反应。因此“人和”维与“物适”维的超循环必须体现工具与人的切换性。

军事工程建设谐和管理研究与实践

6.3.3 人和、事谐、物适耦合进化的催化超循环

超循环是由多个催化循环相互结合所构成的复杂化学循环。在艾根的超循环论中,催化超循环是以循环联系连接各个自催化剂或自复制单元而形成的。就军事工程建设和谐管理耦合进化的催化超循环而言,其由“人理”子系统“、物理”子系统“、事理”子系统等多个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的子系统构成“,人和”带动“事谐”“,事谐”巩固“人和”,多个复杂的反应循环和催化循环形成了军事工程建设和谐管理偶合进化的催化超循环,如图6-13所示。

img46

图6-13 军事工程建设和谐管理要素耦合的催化超循环

在军事工程建设和谐管理过程中,单纯依靠“人和”维、“事谐”维、“物适”维系统自身各子系统的反应循环和催化循环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工程建设和谐管理要素耦合进化。在军事工程建设和谐管理要素耦合的超循环过程中,包括若干交叉催化反应循环过程,即军事工程建设的人理要素、物理要素、事理要素在两两相互作用下,必然产生有助于实现人和、物适以及事谐的新的人理要素、物理要素与事理要素。反应产生的人理要素、物理要素与事理要素在参与军事工程建设和谐管理的耦合进化过程中,又可根据人和、物适以及事谐的实际需要,充当重要的催化剂。简言之,即人和子系统、物适子系统以及事谐子系统各子内部反应循环和催化循环的产物将分别作为重要的催化剂,推动3个子系统相互之间的超循环,从而形成了军事工程建设和谐管理耦合进化的交叉催化反应。从图6-13可以看出:在人和子系统、物适子系统以及事谐子系统中分别包括若干相互关联的反应循环和催化循环,其共同作用形成了人理要素、物理要素、事理要素分别在“人和”维、“物适”维以及“事谐”维的耦合进化过程。

1.军事工程建设和谐管理“人和”维与“物适”维的超循环

首先,体现为物理与人理的切换性。军事工程建设管理中使用各类工具特别是较为先进的工具的主要出发点在于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表现为军事工程项目的质量提高、进度缩短、精度提高等。大量工具的使用极其可能会增加仪器、设备、材料等方面的成本,而熟练工种的人工成本极有可能低于工具使用成本。因此“人和”维与“物适”维的超循环必须体现工具与人的切换性。(www.daowen.com)

其次,体现为物理与人理的适应性。工具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提高军事工程建设的自动化程度,相应的其对于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项目管理人员亦提出了更高要求。工具的正确选择与有效使用必须以工具运用者的知识背景和技能功底为前提,特别是部分工具的使用还需要综合考虑人机工程、工效学等因素,并且对于工具运用者的培训亦是必不可少的。以上均可称为物理与人理的适应性。

再次,体现为物理与人理的互动性。在军事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着大量的原本运用于传统工程项目甚至完全不属于工程项目应用领域的工具,其必须结合军事工程建设的特点加以修正和调整,具体方案无疑取决于军事工程建设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等对于初始工具及工程实际需求的准确把握。

此外,随着军事工程建设逐步走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其对于各类工具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军事工程建设参与人员的不断学习以及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其对各类工具的版本及层级的要求亦将有所变动,因此工具与人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2.军事工程建设和谐管理“事谐”维与“物适”维的超循环

“事谐”维在军事工程建设和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够有效整合各类智力资源、知识资源与物化资源,提高各类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效率,挖掘各种能力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军事工程建设和谐管理“事谐”维与“物适”维的超循环并不局限于对于若干构成物理要素狭义的反应循环或催化循环,而在于发挥事理的各种职能,整合各类物理要素的组合效率,更在于弥补单纯的物理要素在军事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军事工程建设和谐管理倡导物尽其用,然而只有以“事谐”维与“物适”维的超循环为手段才能保证信息与经验的不断增加、技能的不断娴熟、水平的不断提高、工具的不断创新。未来的竞争特别是军事领域的竞争必然是高科技的竞争(包括高科技武器、高科技军事人才、高科技战备工程等的竞争)。因此,军事工程建设的和谐管理应该不仅仅只立足于当前战备工程建设以及军事斗争的需要,更应从战略的高度、长远的角度、居安思危的思路出发,充分做好军事工程建设主干及分支领域的技术预见工作,对于目前已使用的各类工具需要将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结合未来战争的需要着手进行物理要素的改进与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