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武术社团的作用及意义
(一)促进了武术的普及和发展
在大中城市建立的武术社团,大量聘请民间的拳师,并且招生开班进行传授武艺,改变了旧有的一地一族传习拳术的惯例,以及武术原本在农村传习的情况。武术社团有组织地传授武艺,扩大了武术的传播范围。大量武术社团成立后都先后应一些学校邀请,派教员前去任教。这不仅充实了学校武术师资,而且使武术在学校的领域里得到了重视和传播。另外,武术社团的编著图书,开展运动会,建立分会等传播方式更是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传播和发展。
(二)促进了武术体育观的逐步确立
清末民初的武术社团都是由一些武术界的有识之士组织成立的,他们在组织推广中华武术的同时,还学习西方的体育理论,用以揭示武术的体育意义,提倡武术的体育价值,开拓武术的锻炼领域。在这方面,精武体育会和北京体育研究社是所有武术社团的先驱。
精武体育会提倡“以技击为根本,以武德为皈依”,学习技术并不是从武的全部,而是要借助武术这一项运动形式,锻炼人的性格,培养人的道德,成为独立、自由、均衡、意志坚强的人。认为人的道德不振,大部分是由于身体积弱,精神不足以支持导致的,继而认为“增进人类之道德者,为技击术也”。
北京体育研究社在1919年《呈教育部请定武术教材文》中,列举了拳术的八个有点:①使人身全体内外平均发育;②得精神之修养;③增进智慧;④陶冶情操;⑤便于锻炼;⑥富于应用;⑦材料丰富;⑧老幼咸宜。
上述两个武术社团从理论上阐述了武术的各种价值及锻炼领域,促进了武术体育观的形成和发展,此后,随着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进入运动竞赛场,武术体育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支持和认同。
(三)促进了武术理论的发展(www.daowen.com)
上文中提到了编著武术论著是武术社团宣传武术、传播武术理论的重要方法。因此民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武术论著。这些武术论著或是借易理阐发拳械理论,或是整理传统拳械,或是依考据探求武术源流,或参考西学普及拳术运动。
其中整理传统拳械的书籍为最多,如中央国术馆的姜容樵就编著了20多种拳械专著,包括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秘踪拳、少林拳等多种拳术套路及刀、枪、棍、剑、鞭等兵械的套路练法。精武体育会整理编著了《潭腿》、《功力拳》、《达摩剑》、《五虎枪》等7种书籍。致柔拳社出版了《太极拳》、《太极剑》等书籍。
这类书籍的整理保留了前代流传的拳械技术和技法,发展和完善了武技。
依考据探求武术源流的论著虽然不多,但是却能为后继者提供考察拳术源流的方法和研究史料的重要依据,并为现代中国武术史学科打下了基础。
(四)促进了将武术纳入学校体育课程
自辛亥革命后,国人认识到社会个人积弱是因为多弃体育技击而不讲,故纷纷提倡技击,振起尚武精神。这一时期的武术社团也多宣传这一精神,并且这一时期的尚武之风与当时的国民教育和尚武教育是相吻合的,一时武术受到了国人的关注。各学校相继在体育课中增添武术课,并邀请当时武术社团的武术名家们前来教授武术。北京体育研究社成立后,京师各校就向社中聘请教员教习武术。精武体育会的赵连和、卢烨昌等人被邀请至中国体操学校当武术教师,济南武术传习所成立后,各省市学校来该所邀请教员者不胜枚举。一时间学校开设武术课,南北风气焉然。
1915年,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北京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提出了《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议案中提出了三项建议:一是请于学校体操课内兼授中国旧有武术;二是请编定武术讲义;三是请将旧有武术列为师范学校主课。后通过决议,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23)1918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学校长会议通过决议:全国中学校一律添习武术。这标志着中国传统武术正式进入学校,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