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国武术社团的特征
(一)知识分子的倡武或从武是武术社团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清末以来,不少知识分子了解到武术的价值所在,他们积极倡武,有的甚至投身于武术事业中,创办武术社团。
如自幼致力于古文和书法,曾任清史馆纂修的陈微明师从孙禄堂学习形意拳和八卦掌,后又师从杨澄甫学习太极拳。1926年4月,他在上海创办致柔拳社,还创办《太极拳社》、《太极剑术》、《太极剑》三门专门的武术刊物,该社的学生前后达万人,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我国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一贯重视体育,其在革命中与一些以习武为特征的会党组织有密切的联系,对武术的社会价值非常了解。他认为“国人多弃体育之击技而不讲,……以为无用,岂非大失计耶”(21)。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武术,他还特意于1919年精武体育会成立十周年之际,为该会的《精武本纪》作序,还亲自题写了“尚武精神”的条幅。中央国术馆的创始人之一张之江本是冯玉祥统领的西北军总司令部下的总指挥,脱离军界后就任南京政府委员,在其努力奔走下,邀请了当时南京国民政府中冯玉祥、孔祥熙、蔡元培、何应钦等26名党政要员共同发起成立了国术馆,经这些政要的游说,该馆归属政府直接指导,由财政拨给经费,这使得中央国术馆在发展过程中少了众多的麻烦,为国术馆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此外,还有一些社会名流也纷纷推崇武术,在这些人中不少是武术的喜爱者,躬行习武,这些名流贤达的推广使当时武术的社会范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时任陆军第47旅旅长兼任济南卫戍司令官的马良积极提倡武术并且发起创编了武术教材《中华新武术》,取传统的武术动作为素材,借鉴兵式体操的操练特点,分段分节地配以口令,使武术适宜团体教学和操练,为武术进入学校体育提供了可行的形式,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的普及。精武体育会创始人中的陈公哲、姚蟾伯等人都是当时商界的重要人物,其雄厚的经济基础是精武体育会作为民间武术团体但却还能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佛山精武会的创始人任孝安是炮竹行司理、钟妙真是银珠店司理、蔡免卿是纱绸店司理、黎明楷是西医生、罗达卿是牙科医生、肖剑农和霍维民是银行少东,他们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都较高,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属于上流社会中的人物,他们的经济实力为佛山精武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在他任教的学校提倡武术,主张“以国术来培养健康的体魄”,这无疑加大了当时武术活动社会普及的号召力。
知识分子、政府政要及社会名流等的介入,使得当时武术发展迅速走出了低谷,各种武术社团纷纷组建,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
(二)武术社团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武术传授方式
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是宗法,宗法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伸展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中。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中诞生的武术,也被深深地打上了宗法的印记。武术门派的形成就与宗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名门”、“流派”等都极其讲究。武术的传承因宗法背景的影响而一直以家传、师徒传、一地一族传习为主要传承方式。
清末民初这一时期建立的武术社团传授武术的形式已经完全摆脱了过去单一的家传、宗教传,或仅在一个秘密结社中传授的状况,而是面向社会,公开地采用团体传授的方式传授各门各派的拳术。
辛亥革命前后,各界人士倡导“强国强种”,中国的传统武术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不管是当时的政权组织者还是社会上的名流或教育家,都出面组织社团,一大批武术社团相继在大中城市里建立起来。城市武术组织的大量建立,对拳师的需求量也大,许多民间拳师进入城市任教,使原本在一地一族中传习的拳术,冲破了地域家族界限。原来的师徒传承制也改变为开办拳社招生进行授课。这些武术组织的建立,改变了原来武术主要在农村传习,自生自灭的情况。(www.daowen.com)
由于近代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不少人对中华的传统体育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一改武术致用之志,而以武术为卫生之方”(22),开始从强健体魄角度阐述武术的作用。这一时期的武术社团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在传授武艺过程中也改变了过去只注重武术技法传授,开始放重点在宣传武术的健身祛病和强身育才的作用上。教授武艺的过程中也引进了西方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采用表演交流与教授传艺相结合的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分解教学、口令提示、团体操练等方式。
(三)注重理论的建设
清末民初这个时期由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武术被一些爱国有识之士提升到了国之层面,以武来健全国民,以武来改国之积弱,以武来振兴民族,以武来反抗侵略,武术被寄以厚重的救国责任。这一时期武术社团的建立就是为了传播和发扬中华武术。武术传播包括技术传播和理论传播,理论传播在之前的武术流派和门派中非常少,清代以前几乎没有专门的针对武术的书籍,但是这一现象到了清代有所改变,特别是清末很多文人从武,武术理论建设慢慢发展起来。到了清末民初,西方的体育思想传入后,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了武术理论建设的重要性,所以清末民初的武术社团在理论建设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清末民初中国武术社团的理论建设主要分为两块内容:一是武术社团的学科教学。武术社团的教学任务中学科理论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归纳这一时期武术社团发现大部分社团都会对会员进行学科教学,而且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文学、心理学、生理学、美学、史学,教育学,体育学等各个领域。
另外一方面的武术理论建设主要体现在武术书籍刊物的著作和出版。体育研究社专门设置了编译部组织编译各种体育图书。中央国术馆聘请国术专家、体育专家及其他专门学者编著关于国术及其他武术的图书,后还成立了教材编审委员会,专门从事教育部要求初中、高中、大学三级武术教材的编写工作,编写了多种教材。中华武术会下设交牍部,主要掌管该会的文牍事宜。精武体育会虽然没有专门设置部门掌管著述书籍,但是编辑出版武术书籍期刊是该会的主要活动之一,自成立以来出版了多种武术书籍,并自行组织拍摄了多部精武影片。致柔拳社也整理出版了多部太极拳的著述,丰富了太极拳的理论著作。
(四)设立较完善的组织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并且有明确的宗旨
设立组织机构最为完善和细致的当属民间武术团体精武体育会和政府武术组织中央国术馆,这两个组织有着当时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组织机构系统。精武体育会实行的是正副会长、董事领导下的参事会执行制,下设一整套严密的组织规章,守则。该会对会旗,会徽,会服都有详细的规定,并创立精武式、精武精神、精武会训,形成一套完备的组织结构系统。中央国术馆采取的是理事会负责下的正副馆长管理制,该馆制定了很细致的组织规章,除了规定馆训和口号外,对学员的日常起居也作了详细的规定,甚至有自己的“早起歌”和“吃饭歌”。
其他武术社团虽然没有较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这么完善和细致的组织系统,但是他们社团内部的章程也是很规范的。如致柔拳社始创后即订有严格的章程,并制定了明确的教学计划,对学员的课程设置及毕业标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