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发展最大的转变就是社会性质从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开始丧失主权独立,西方列强开始鱼肉中国,伴随着西方政治列强侵略而来的是经济和文化的侵略。从武术社团的建立和发展来看,政治和文化上的变化对其影响较大,所以本节主要以鸦片战争为起点对清末民初中国武术社团建立和发展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思潮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中国武术社团发展的政治背景
1.反帝反封建斗争
自古以来有侵略就有反抗,面对西方列强的铁蹄蹂躏,清政府选择了卖国求荣,并且与列强结合鱼肉百姓,糟蹋中国。中国人民不甘屈辱,纷纷举旗反抗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势力,保家卫国,于是在19世纪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从广州三元里农民起义到太平天国起义,再到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史歌。
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最先爆发的反侵略斗争。当时广州三元里附近一百零三乡的农民数千人,拿起刀、矛和农具,反抗欺压民众的英军。大股英军遭到痛击,狼狈逃去。(7)三元里村自古以来就有名为更练馆的练武组织,这里的人民就有了练武的习惯,他们以练武自卫为内容,保卫治安,历代相传。正因为有练武之习,所以在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时才能一身正气,不畏惧强势,最后取得胜利。三元里抗英斗争后,在清政府的支持下,广州一带的社学纷纷改组为以练武为目的的新社学,以练武自卫为主要内容。这种情况在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在民族危机面前,村社和宗族之争不再是主要矛盾,一地一族的自卫被区域的联合自卫所逐渐代替,使得传统练武的宗法和宗教色彩淡化,武术的纯防卫功能明显加强,为传统武术的体育化奠定了基础。
1851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在长达13年之久的武装斗争中,传统体育是农民军队中最有力的工具,虽然枪炮是19世纪最重要的作战武器,但是在太平军的练兵手段和方式中,中国传统体育特别是武艺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1898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爱国武装斗争组织,是从山东一带民间操演拳术的结社组织逐渐发展起来的。(8)义和团运动对中国武术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义和团起义时都以刀、枪、棍等为器械,而且平时进行武术操练,所以清政府认为民间自由存置武器才使得发生了义和团运动,于是严禁民间放置武器或进行练武活动,武术因此大受影响。另一方面在运动中很多村镇乡庄因为有武术之力而保存下来者极多,这些村镇对武术教育不但没有退化,反而更加进步了。20世纪初,义和团运动失败,武举制被废止,标志着传统军事武艺的历史终结,中国武术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起义虽然大多数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在农民起义过程中传统武术作为手段之一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开始由一姓一村的地域家族传承向以组织进行练习的方向发展。并且在农民起义失败后,有的拳师开始另谋出路,辗转进入城市进行武术教习,将武术带入城市,为城市武术组织奠定了一定的师资基础。
2.统治集团的改革
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有一批人在同侵略者较量中,开始正视中西方文化差异,逐渐认识到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于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开办军事工业和军事学堂、编练新军等的运动,史称“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期间,西方近代体育的某些内容如兵操,又如一些体育课程,包括击剑、足球、游泳、网球、篮球、跳远、拳击等都被引进中国,这些内容对中国的体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开端。
维新运动是由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一场旨在通过“变法图存”,走上“自强富国”的社会政治运动。维新人士想通过保留清王权,并以自下而上的和平改良方式,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革教育,传播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培养新式人才。在传播西方教育制度的同时,维新人士对学校体育的作用也给予了肯定。康有为很重视体育,要求学生每日习练体操,在其1884—1902年间成书的《大同书》,其体育思想得到了详尽的阐述。严复是19世纪末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是我国最早传播德、智、体三育并重教育的思想家,其强调身体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是国家富强的基础,体育对于救国救民有很重要的价值。梁启超则是宣传尚武思想,将尚武强国精神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民”的重要途径。
1900年“庚子事变”后,清政府深感危机,为了保住王权,挽救清王朝的命运,慈禧太后宣布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实行改革。在这十几年的新政过程中,体育得到了合法发展的机会。1904年1月13日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学制,确立了中国现代学制的基本框架。(9)“癸卯学制”倡导以兵式体操为主的学校体育,体操课被列为学校体育中的必修课,并且一些地区开办了培养体育师资的体操专修所和短期培训班。“癸卯学制”中关于体育所颁布的措施对于培养国民尚武精神,除国民积弱娇惰的习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政府统治集团的这些改革是在列强侵入后的被动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清政府的性质,不能从根本上使中国强大起来。从西方引进的现代体育也是被迫的,很多认识只停留在言论宣传上。而且在强烈的救亡思想的影响下,体育(不管是西方体育还是中国传统武术)被寄予了过多的社会责任和情感,使得体育的发展缺乏理性和客观的思索。
戊戌变法和清政府的“新政”并没有使清统治阶级摆脱内忧外患的境况,相反越来越多的人对清政府由失望变为反对,革命情绪日益高涨。新兴知识分子群体在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洗礼后,已磨刀霍霍指向清政府,意在推翻清政府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成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当选为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虽然后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但是经过这次革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潮已不可抗拒。
辛亥革命之后,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但是袁世凯却尊孔复古,重建帝制,其行为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表抨击尊孔复古文章,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动了进攻,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中,人们反思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及其思想控制下的教育制度的得失,进一步研究和提倡体育,为新体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新体育思想强调体育目的在于教育人,重视体育对人全面教育的作用,提高了体育的地位。(10)
从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中国人民就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虽然有过斗争,但更多的是失败。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民主和共和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寻求新的生活,国家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这半个世纪中国遭受的苦难和经历的斗争比任何时期都要多,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国武术也一路曲折地发展,从武举制的废除武术在军事技术范畴退出,转而走向民间发展路线;到后来随着西方列强侵略而进入中国的西方体育的冲击,中国传统武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再到后来有识之士提出强国强种,武术作为中国的传统技击术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武术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设场私授到开班招生,开始以城市为中心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www.daowen.com)
(二)清末民初体育文化思潮分析
所谓思潮,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社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思想倾向,是具有趋势性的思想潮流,是一种群体意识。清末民初由于西方体育的传入,对本土的体育(武术)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两种体育的相撞激出许多体育文化思潮,推动着西方体育在中国的发展及中国本土武术的近代化发展。
1.尚武思潮
早在洋务运动时洋务派就在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引进西方体操,开始编练新式军队,使得人们对西方近代体育有了最初的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维新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广泛宣传西方的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特别是极力提倡西方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在传播西方教育的同时,他们各自对体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强种强国的尚武思潮。
康有认为列强之所以能强盛于世,是因为他们尚武,故其在体育上主张停止中国传统的以弓、刀、箭等为内容的武举考试,学习西方用军事体育强兵。严复主张彻底学习西方,反对“中体西用”,他还向中国人民介绍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和“自强保种”等思想,推动了当时救亡图存思潮的发展。梁启超也极力宣传尚武思想,主张以尚武强国精神来发展国民,激励国人。
在维新人士及其他一些有识之士的宣扬下,尚武思潮渐渐在思想界流行开来,使当时的中国社会一度出现“有志之士,乃汇集同志,聘请豪勇军师,以研究体育之学”。维新变法失败后,国人更是深感文弱之耻,天下之人无不想强己之体力,改中华文弱之积习。
2.军国民体育思想
到了20世纪初,这种尚武思潮不仅没有淡化,反而被更具有理论色彩的军国民体育思想所代替。所谓军国民体育,本源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军国民教育,主要是在“尊君”、“爱国”的口号下,借口培养“军国民”而用专制主义和沙文主义毒害青少年和国民,并强制其接受军事训练,以培养对外侵略的士卒和对内镇压人民的打手。(11)这种思想传入我国主要是受一大批留日学生的影响,以及与当时国家的强兵、强种、强国的体育观念有关。
军国民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尚武”,以“军人之知识,军人之精神,军人之本领”来教育国民,(12)将中国铸造成全民兼兵的国家。早在1895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时就主张实行军国民主义。1903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新民说·尚武》,认为军国民主义的核心就是“尚武精神”,文中作者广征博引,讲述了“尚武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军国民教育思想被官方正式确认。
军国民教育思想的最大影响就是带动了当时社会风气的改变,随着军国民主义思想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涨,各种社会团体也纷纷举起尚武旗帜,如上海等地成立“体操会”、“体育会”和“尚武会”,以及后来成立的精武体育会都与当时社会的尚武风气有关。这说明军国民思想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3.新体育思想
新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其过程中由西方引进的思想文化不计其数,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这些思想各领风骚,相互激荡,形成了空前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重构,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新体育思想。
辛亥革命后,人们在精神上进一步大解放,民主潮流持续高涨。第一次世界大战,许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军国民教育思想的反动之处,军国民主义思潮日渐衰微,“尚武”教育受到了猛烈的批判。新文化运动由西方引进的思想文化中对中国教育影响最大的当属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又称实用主义教育)。(13)在杜威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伍德、威廉姆斯等人吸收了融合欧美自然教育思想形成了新体育学说。(14)我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向新体育思想过渡,人们开始从培养人的角度来看待体育的价值。在这种自然主义风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武术也开始寻求其更多的价值,“自卫应敌”不再是提倡武术的主要依据,更多的是从强身健体角度阐述武术的作用,武术开始从“致用之志”到“卫生之方”的转变,这标志着传统体育现代化的真正开端。(15)
4.新旧体育之争
20世纪20年代,民主之风依旧盛行,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我国近20年近代体育的发展进行检讨,认为中国的体育只是照搬了西方体育的模式,并没有真正领会其精髓,对体育还缺乏详尽的研究,所以要求学西方体育之内涵而选择适合我国的体育发展道路。而也有一些人认为武术乃我国之国术,有其自身无法比拟的价值,他们觉得传统体育较现代体育更加有优越性,更适合我国的国情。其不仅是练身体的方法,还是练精神的方法;不仅有练肌肉的方法,还有练内脏的方法,是“无处不平均发达”的全面之体育。(16)
这就是“新旧体育”之辩,这场争辩并没有阻碍西方体育的发展,而是让人们在正确认识西方体育的基础上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最终结果不是传统体育取代了近代体育,而是按照近代体育的原则去发掘传统体育形式的体育意义,并对其加以改造。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改造,部分传统体育形式才找到新的立足点,成为近代体育教育的一部分内容。(17)
这些体育文化思潮的跌宕起伏,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洗礼,一些武术界的有识之士在民主和科学的呼声中醒来,他们对武术的价值也有了新的看法,瞬间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在中华大地上。这些武术社团提出了“提倡武术,增进民众健康”、“锻炼身体,培训人才”、“保存国粹,强国强民”等口号,积极宣传武术、传授武术,推动了民间武术的发展,使许多人对武术有了新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