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激发国人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清末民初中国面临尴尬处境的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武德也逐渐形成了一种世代相传的、被人推誉和各派所共有与认可的思想观念,这一思想观念就是蕴藏在武术文化深层的武术精神,即武德。历史上中国的武德是指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最早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一书,他提出:“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清末民初,面对政局不稳,列强入侵,武德的含义也被注入了新的内涵,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武术的精神从自在走向自觉,实现了传统与时代的有机结合。武术各流派逐渐从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中走出来,成就许多甘洒热血的武林豪杰,他们为了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兴亡,表现出了崇尚的武德。(www.daowen.com)
这种武术精神主要是通过个人武德修养、集体道德观念以及爱国主义精神三个层次表现出来。前两个层次要求人们通过坚持不懈的武术锻炼以强健体魄,能在艰辛和恶劣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在遭遇强敌时,能借助攻防技巧,保护自己,打败对手,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尚武崇德”精神的体现。武术精神的第三个层次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依托“尚武崇德”的传统武术精神,在与“非我族类”的外国人冲突中,民族意识的觉醒不自觉地塑造了武术精神中的爱国主义,为民族尊严、反抗外国侵略而战斗,是武术由为门派而战转为为民族而战的一个契机。习武者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首要目标,他们为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不谋私利而秉存大义,不畏强暴而以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完整。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把武术精神归纳为“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推而言之”的尚武精神,可见,中华武术为振兴民族精神,培养中华民族积极奋斗,不畏强暴和勇于牺牲的优良品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献身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美德之一。在古代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如不畏强暴的晏婴,英勇抗击匈奴的卫青、霍去病,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的“精忠报国”和气壮山河、激励人心的《满江红》,明代武林英雄、爱国名将戚继光不为功名的忠肝义胆,保卫北京的于谦,横戈戍边抗清的袁崇焕,少年英雄夏完淳,“也留正气在乾坤”的张煌言,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武术家霍元甲,等等,他们的爱国献身精神至今仍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将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凝聚于以武术为载体的道德规范中,从而演绎了国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大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