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社会舆论对“尚武”的回应
在名人志士倡导“尚武”精神的同时,社会各界也纷纷给予积极响应,民间的呼唤和官方的支持使尚武思潮形成一定的声势,国内有影响力的报纸杂志,如《东方杂志》、《警钟报》、《时报》、《时敏报》和《中外日报》等纷纷摘录或转载各类有关“尚武”的文章,一夜间这种思潮在人们之间传递,唤起了国人的民族精神。同样,在体育和国术类期刊中,论述国术、囯技,重振中华武术的文章比比皆是,挖掘武术新的生命意义,成为武术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一)社会舆论“尚武”思想的升级
在“尚武”呼声的作用下,诸多犀利的文章不仅明确坚定地述说了国之存亡于尚武之关系,而且还从不同侧面更细致深入地分析尚武的真正意义,以及对救国途径进行多重探讨。仅从《东方杂志》光绪三十年(1904)第11期刊载的篇中就有《退化论》、《驳退化论》、《论中国人才之自然退化》、《论救中国之真豪杰》、《论近日民变之变》等多篇文章以此中心进行讨论。其中在《论尚武主义》一文中总结各国或强或亡的“尚武”原因后,更进一步提出虽名曰“尚武”,实则亦存其形式和精神之分,其形式为“习洋操”、“购炮舰”、“兴海军”等,其精神为“不屈不挠”、“小敌不悔,大敌不惧”、“有冒险进取之性质,独立不羁之气概”。形式和精神两者有异,又互相依存,关系密切,“欲求有尚武精神,必先具有尚武之形式而后可”。此文将单纯在物质和身体上对尚武的追求,提升到精神层面,并将此与呼唤“吾祖国之魂”归来相联系,足以说明人们对“尚武”的迫切和渴望。在《论国家之竞争力》一文中,作者将国家之竞争力作了阐述外,还罗列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各要素,这些观点在当时实为新意,较客观地将体力和经济实力作为当时国家真正竞争力的根基,指出“体力者,国民身体之能力也。有雄健尚武之风,临敌而不惧,是之谓有战斗力”。同时,其还以“斯巴达恃其武力,而称雄希腊”为例,提出“国民之体力,故为国家竞争力之一端,不可徒恃之”。中国欲救亡,必须倡导尚武和兴实业,这也是作为非政治层面的国人在当前迫切需要走的救国路线。
在这种国情国势下体育思想带着特殊的意义传入中国并被传播,此时的体育思想主要以批判中国两千年来的柔弱文化、宣传国外体育思想、倡导尚武主义救国兴国为目的和内容,在社会舆论的积极传播下为中国体育思想的萌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至此也形成和敦促了由先知先觉们的尚武、论武升级至以爱国爱种为情结的全民族之潮流。(www.daowen.com)
(二)国人对倡导国术救国的回应
当时各体育刊物对武术的言论可以说涉及各个方面,涵盖面广泛,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讲,武术在此时期是一个涅槃的过程。如《体育月刊》、《精武丛报》、《求是月刊》和《精武创刊号》等,其中有许多言论和文章从揭示现有中国的柔弱文明和被动境况为基础,积极提出以国术作为吾人立身立家立国的基本,并将国术同民族之精神紧密相连。其中在《体育月刊》中的一篇《国术将来所负之希望》写道:“以中西俗谚比较观之,无健全之体魄,则无充足健全之精神,无充足之精神,则无美满之事业。是故欲健全体魄,非锻炼身躯不为功。”然而,“舍固有与国民有关之国术,则亦不能期应养成仁爱义勇国民性之希望。既以仁为出发点,以义为目的地,仁义为体,义勇为用,体用兼备,则刚柔相济,而国民不强而自强矣。是修养仁爱义勇之国民性,舍国术不为功者一”。同时其还认为用武术的无形力量可以使国人纠正奢侈、懦弱、懒惰和自私等陋习。所以,国术救国不仅仅是因为其能锻炼人之体魄,成就攻防技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拯救国人的封建陋习,激励习者的意志,保家卫国。在《提倡国术武德与武技并重》一文中还刻意提到武德的重要性,文中讲到国术二字虽以专门之武技,而冠以国字,但国术一名词,“实包含武德以武技也明矣,若无武德之修持作基础,则武技愈精愈足以危害国家社会及人类,能修武德,而不锻炼武技……”先人还用心良苦地以古人为例提出以国术兴国的想法:“盖以明代鼎革后一般故老遗民,忠烈侠义之士愤国家之灭亡,痛种族之沦丧,……藉国术以磨练,庶无可枕戈待旦,而后故国有重兴之望,观此条之立意已证练习国术不仅为个人设计而已,亦包含国家主义及种族主义的深渊的意志。”(5)
在这个脑力体力相维系的民族盛衰抉择之时,提倡国术,其第一要义在于促进全民之健康。而欲全民之体格健康,势非使国术普遍化。国人认为只有不管老幼,不分男女,一致起来,继续不断地晨夕练习,方足以健全国人之身体,一雪东亚病夫之耻,发扬民族之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