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清末民初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研究

清末民初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西方体育文化冲击下的武德中国人崇尚“礼”。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推行中庸之道,谦虚恭敬,重视和合,是儒家人伦的基本要求,是儒家思想核心“仁”的基本内容,也是武德的核心。武术的各门各派对授徒及挑选传人的德行均有许多规定。在传授武艺时,强调“未学武先学礼,未习武前先习德”。清末民初,面对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在“国粹”思潮的影响下,武术被誉为“国术”,实际上国术一词也充分包含了武德的含义。

清末民初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研究

二 西方体育文化冲击下的武德

中国人崇尚“礼”。“礼”一般所指的是某一个时期的典章制度,也包括人们的行为规范、规矩、仪节,它影响到中国人的政治、伦理、道德、礼仪、民俗和人们的生活习惯,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9)武德就是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具有的道德品质。(10)武德作为一种美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指导人们共同的武术生活及其行为准则、规范,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和言行中。对于武德,清末民初著名武术家孙禄堂曾提到:“所谓武德,应包括两个内容,一为手德,一为口德。”(11)传自孙禄堂先生的“卐”字手,取其名不仅是因为这种拳法的手形似“卐”字,而且据说也是要合于“卐”字本义的缘故。“卐”字音“万”,佛教讲“卐”字形是释迦牟尼胸前的瑞象,唐玄奘将之译为“德”字,全称是“万德吉祥”。“卐”字手的历代传人都没有违背当初创始人的一番苦心,而要求承传人习练此拳时首先要有高尚的武德。一如孔子重仁而在政治上主张“德治”一般,武林重德,武德观念存在本身就说明了武德与孔孟儒家仁学伦理的一脉相承。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推行中庸之道,谦虚恭敬,重视和合,是儒家人伦的基本要求,是儒家思想核心“仁”的基本内容,也是武德的核心。(12)

武德对于习武者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武术的传授上。武术的各门各派对授徒及挑选传人的德行均有许多规定。在传授武艺时,强调“未学武先学礼,未习武前先习德”。为培养高尚的品德,武林各拳种流派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诀”等作为武德标准,足见各门派对武德是十分重视的。在武术技术、武术方法上,武德也有不少限制。如内家拳的“后发制人”,套路的产生以及武术各门派的间接比武方法等,都与遵循人际关系和谐的宗旨,限制武术的暴力程度有关。清末民初,面对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在“国粹”思潮的影响下,武术被誉为“国术”,实际上国术一词也充分包含了武德的含义。“若无武德之修持作基础,则武技愈精愈足以为害国家、社会及人类。能修武德,而不锻炼武技,则匪为一好好先生,乌足以言保国强种,而为人类之保障,以平人间之不平乎?于此可知欲提倡国术,也先培养武德。武德无亏失,而武技之投拜名师,苦习勤练,更不敢有丝毫懈怠,一曝十寒之恶习,仅武德为武技之根本,而武技又熟武德之大用。具优良高尚之武德,方能有超群之武技,有登峰造极、炉火纯青之武技,而后始克佐助成全难能可贵之武德。由是观之,武德与武技之于国术,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者也!真正之国术家,于此二者,斯不容有偏废之虞焉。”(13)这段话充分表示了习武者必须武德与武技并重。(www.daowen.com)

无论是从明代少林寺武僧为抗倭寇血染沙场,到清末“少林戒约”中要求习武者“必须以恢复中国为志”;还是从民国初年精武会提出“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武精神,到其后举国提倡武术“强国强种”的思想,都秉承着武德原有的内涵,即:第一,忠于国家和民族;第二,自强不息;第三,仗义济民;第四,诚信谦让。(14)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武德内容虽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其内涵和要求始终是使作为下层平民社会的武侠文化与作为上层阶级的“士”文化在社会伦理方面相契合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