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清末民初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研究:各章概要

清末民初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研究:各章概要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章概要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关闭了近百年的国门被西洋的坚船利炮撬开。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概述,其他六章分别从六个不同角度对清末民初的武术文化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和梳理。第一章对清末民初武术文化发展进行了总的概述。第二章主要论述西方近代体育随着西方近代文化的传入走进古老的中华大地,并不断地与中国社会在多种层面上发生碰撞和交融。

清末民初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研究:各章概要

各章概要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关闭了近百年的国门被西洋的坚船利炮撬开。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社会阶层、经济秩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间社会动荡、党派纷争、战火连绵,各种学术思潮、东西文化交互渗透和影响,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武术军事领域作为一种战阵技术,在冷兵器时代一直被国家作为杀戮的机器。但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火枪火炮摧枯拉朽的力量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走向了落幕,而作为冷兵器配套的武术也与战争逐渐分野,更多的时候它成为了一种磨炼意志的存在。

在清末民初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受国人“强国强种”愿望的影响以及在西方近代体育思想的冲击下,武术作为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体育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这一时期的武术发展并不同于以往的单纯在技术上的改进,而是一度出现了对武术进行全方位的诠释,给予其全新的定义,也深深地烙上中华民族的印记。正是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武术作为一种图腾一样的象征,把整个中国带进了自救自存的浪潮中。甚至在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武术已不仅仅是“一门体育运动”那么简单的词汇能够解释清楚的。因此这一时期的武术不仅在武术的发展史上担当着起承转合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具有其特殊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丰富和真实的史料基础上进行的,采用历史法、文献法、比较法和系统法对清末民初历史时期的武术文化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深入研究。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概述,其他六章分别从六个不同角度对清末民初的武术文化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和梳理。

第一章对清末民初武术文化发展进行了总的概述。从武术功能的转变入手,对清末民初武术的民俗、文化、作品以及流派和传承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概括;作为军队训练的主要内容——军事武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总是被统治者用作镇压人民和统治人民的工具。但自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冷兵器的消失,武术与军事技术逐渐分离。清末民初的中国在“救国图存”的大背景下,在近代西方体育传播的冲击下,提倡“强国强种”的民族精神尚武精神的呼声不绝于耳。从而使武术出现了枯木逢春、生机勃勃的气象,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从形式到内容,从理论到实践,以及它的功能和社会地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农村经济和村社组织的破坏,植根于传统农耕生活的传统武术,也逐渐转化为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新的体育教育方式。西方文化的传入使得原来的师徒传承和秘密结社的传习方式逐渐向公开的社团组织形式转变。至于民俗文化,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逐步形成的。清末民初,武术在与军事技术逐渐分离的特殊社会背景下,开始走上了“民俗化”的道路。

第二章主要论述西方近代体育随着西方近代文化的传入走进古老的中华大地,并不断地与中国社会在多种层面上发生碰撞和交融。而正是这种碰撞和交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表现出了极其重要的意义。此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将中国近代两次思想冲击时期和两次思想革命时期作为影响武术文化思潮的大背景进行阐述。先是甲午维新思潮对传统武术的冲击,再到军国民教育思潮对武术的促进,再者是新文化运动与武术的改良,最后是“土洋体育之争”与武术的进步。任何形式的革新总是离不开相关的思想解放,因此在研究这个时期的武术发展时,必须从最基础的社会思想潮流入手。清末民初其政治局面的错综复杂影响着体育思想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引起社会各阶层思想开放,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体育思想,军国民体育思潮也开始涌现,“强国强种”的声浪日渐高涨,国人对传统武艺的偏爱心理使武术得以发展。“土”、“洋”体育之争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近代体育的发展和初步融合。(www.daowen.com)

第三章分别从晚清时期时势大背景下的体育思想,中国武术进化的内在理路和清末民初武术与民族精神的大融合三个方面对当时武术进行内在深化分析。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本章以清末民初的“尚武”、“崇武”、“强国强种”的体育为背景,以武术上千年的发展进程和进化的内在理路为基础,挖掘武术在清末民初所赋予和凝聚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文中主要提炼了围绕武术为重要载体发生的几项运动和事件,如1900年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以义和拳为滥觞的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主义的义和团运动;1910年在上海成立的精武会以及其为了训练民众体格与精神心灵,将精武精神普遍中华大地,以帮助国家强盛的精武主义;在面临民族危机和欧风盛行下的道德失范时,名人志士以古人尚武勇敢为典型,希望建立一个国家和民族崛起和振兴所必需的国人的武士道,以及国人将武术改为国术,将强身健体之术最终集结到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

第四章论述武术与教育制度之间的联系。从清末民初中国武术与新学制的形成,清末民初中国武术与学校体育的发展,清末民初中国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和评析,重新解读近代教育模式下的武术形态。教育制度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家庭制度并存于社会结构之中,其任务是确保包括行为模式和价值标准在内的知识代代相传,为社会提供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各类人才。武术其实质是一种教育人的方式,清末民初的教育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础,从清末的壬寅—癸卯学制到民国元年对前朝学制的批判继承;从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的洗礼,到1922年效法美国的壬戌学制,在中西教育相斥和中国传统教育的改革中,形成了中国新学制的现代教育制度雏形,为当代教育改革中的理论、机制、课程、管理等问题,提供了直接和间接的历史借鉴。随着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现代体育也传入了我国,构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的一部分。体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到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制约,每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都带有不同政治色彩的特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武术的发展也在特殊的政治时期和特定的国际背景下,发生了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本质的根本变化,从组织形式到表现方式的颠覆性改革。这种改革的重要动力之一来自于近代中国新教育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新的中国教育制度确立的突出特征之一是近代学校的建立,即建立从小学、中学大学的现代教学制度。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方法的变化,带来了全新的教育课程,也带来了西方体育教育模式。西方教育模式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冲突和融合的突出表现是中国武术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的浪潮促进中国武术从内容、传授方式、方法乃至存在形式发生历史巨变。本章从清末民初中国新学制的形成以及学校体育的发展来阐述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历史行程轨迹,藉以厘清清末民初中国武术在中国教育制度内的地位,为当代中国武术在教育体制中的良好运行态势提供历史借鉴。

第五章主要介绍清末民初武术领域科学研究。中华武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然而在科学并不发达的冷兵器时代,统治阶级往往只重视武术的军事价值,而忽略武术内在的其他价值。清末民初,随着西方列强隆隆的枪炮声,中国门户被打开,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纷纷涌入中国内陆,开启了武术科学化研究的大门。20世纪20年代前后,东西体育产生了一场激烈的碰撞,“土洋体育”之争后,武术以豪迈的姿态第一次喊出科学化的口号。然而,当时对科学技术的认识重点围绕着对数学物理自然科学的研究,武术的科学性研究,只处在初级阶段,这也正意味着中国武术科学化研究的开始。从民国文献“一般谈国术者,皆同为腐化不合科学之运动,近人则以数学,重学,力学生理学心理学,估计国术之价值,则国术不仅含有科学性,而且完全科学化”可以看出,虽然当时社会对武术的认识存在偏差,但是一部分能人志士采用西方数学、物理等方式让国人认识到武术丰富的内涵价值。

深入了解和探究武术科学化发展历程,首先必须理解什么是“科学”的涵义。“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除了具有实证性质的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人文学科。狭义的科学则主要指实证科学。武术科学化不仅作用于武术本身,反过来也影响着武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各个层面的研究。民国时期《国术与科学》期刊发表的《国术未来之动向》,对当时武术历史发展提出国术科学化的要求,“像信口乱谈,那种漆黑一团的诀语了,我们要打破这种疑团,而显露真武术本相来,非借助近代的科学,是无济于事的。这种语言,好像说得太过,其实就在昌明都会里,便有光怪陆离的事实。这种障碍,在国术界本身,为学术发展起见,实有鸣鼓而攻的必要。所以国术科学化,为现代国术师迈进的方案”。翻阅民国时期大量文献,当时,一些人已经开始采用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武术进行整理研究,吸收并运用一些西方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力学、卫生学的知识来论证武术的健身作用和运动原理。如,沈维周在《体育》月刊上,发表长达16000字的社论《世界体育标准之太极拳》,结合西方体育理论阐明了太极拳的十五大功效。可以说这一时期武术科学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方面都有长足进步。

第六章主要是对这一时期的武术社团进行阐述分析。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的各种文化也涌入到中国,作为近代西方文化之一的近代西方体育,也呈现在中国人面前,并在中国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发展对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来的中国武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武术社团在这个时期扮演一个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存在角色,首先这时期武术社团的兴起者中包含的不仅仅是专业体育工作者,还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也参与了倡武运动,期望借助武术对旧社会进行改革,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团的成分和性质。而正是因为爱国知识分子的参与,武术的传播方式、内在制度、理论建设有了一个质的飞越,呈现出一派崭新的气象。其次,因为时代赋予武术全新的革命意义和参与者成分的丰富,并且受到这一时期文化思潮的影响,直接改变了武术传授的主要方式,并在传授过程中融入各种观念,在武术理论的建设上有进一步的提升。再次,由于时代的要求,武术社团作为倡武运动的代表力量,在组织机构方面出现了现代化的改革,完善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且提出了明确的宗旨。正是因为这三个特点,中国的武术出现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时代特点,武术社团也如雨后春笋般在这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上兴起,混乱的社会一方面使中国陷入一个水深火热的状态,另一方面也代表了更为自由的思想交流,从而使武术在乱世中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并从此奠定了日后武术发展的方向和框架。这一时期武术社团文化的研究对我们今天的武术社团的发展及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七章是对这一时期的武术文化传播进行分析。武术在这个时期的特定背景下迅速地从一种带有民族特质的体育运动转变成为一种具有民族象征的体育文化,而武术文化的传播相对武术传播具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外延。武术文化的传播不单单是武术技术上的传播,也代表了一种理念和精神的传播,而作为特有的中国式的英雄主义“侠文化”在这个时期也是被诸多传播媒介赋予了时代的意义。文化传播主要牵涉到的是传播的方式和传播的途径,这个时期的武术文化传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因为它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有了时代的特征,清末民初武术的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武术现代化的开端。在这个时期传播途径和方式的变更,主要是由于时代的变更: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对冲;国家的衰弱,封建王朝的覆灭;武举制的废除,国术国考的制定。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必定带来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播方式。而这个时期的武术文化传播体现在传播客体上的主要特点是:武术在军队的传播;武术在民间组织中的传播;武术在教育机构中的传播。而武术文化传播途径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打破了以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等一些封建思想和单一的师徒传播模式。其中,这个时期的报纸期刊书籍电影广播两类媒介对武术的传播起着主力军的作用,这也正标志着作为已经内化变革结束的现代化武术文化雏形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向在变革中的中国传递着现代体育的理念和民族精神,并且通过不同的媒介向整个世界传达了来自中华民族的呐喊,一个民族生命力的象征,一个国家在危亡时不屈不挠的奋斗,以及华夏儿女为换来新时代所作出的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