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研究成果

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对于工业园区企业,推进产业聚集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园区“不经济性”等因素在抵消园区优势的同时,也在制约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的发展。

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研究成果

3.6 经验借鉴与启示

如果说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的萌芽是在人们不经意间发展起来的话,那么目前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背景则完全不同,有很多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1.制定规划科学布局。产业集群是一种有着特有功能的组织形式,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工业园区发展迅猛的新情况下,对产业集群进行前瞻性的设计和规划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于工业园区企业,推进产业聚集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除应体现国家和本地的产业政策外,还要突出和发挥当地特色或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产业发展指导、地方政策支持等措施,推进产业的集中和聚集,提高关联度,以求减少交易费,引导现有的园区、基地、产业带等朝着集群方向发展。

2.优化环境,招商扶商。目前欠发达地区的优惠政策、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优势的边际效用在递减,而环境优势的作用力在上升。因此,要通过体制创新,加快地方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培育开明开放、诚实守信的经济发展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策支持,鼓励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进一步优化能够吸引外部企业在本地域内聚集、有利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注重招商引资项目的产业关联度,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通过引进一个龙头项目,带动一批为之配套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提升;注重引资带来的竞争效应,通过同行业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以形成内在竞争与持续创新的动力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园区逐步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3.支持创新,支撑发展。创新是集群形成和升级的动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是,由于目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太大、技术研发过程中的经济外在性、产权保护程度不高和其他企业“搭便车”等的影响,企业自主创新欲望不强,尤其是对一些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基础性技术的开发。对此,政府可通过设立课题面向社会标的办法来解决研发问题,以降低企业研发负担。在产业聚集到一定时候,政府有必要将有关政策由原来的向区域倾斜转为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明显、产业关联度高或配套协作能力强、技术溢出效应大的项目进入集群,提升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有关部门要经常了解企业创新中的难题,帮助协调解决。为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动力,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引导和激励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等部门的合作,联合攻关,提高集群创新能力。此外,政府要加快信息咨询服务建设,建立产业集群区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平台,构建创业服务中心等支持系统,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孵化器功能。

4.改善体制,推进集聚。这里的体制改善至少包含以下五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政府管理层面,涉及政府的管制与政府的服务;二是产业和企业的结构层面,主要体现在产业发展和产业竞争中所有制的制度差异;三是区域结构层面,从开放贸易到开放投资;四是市场和产业的结构层面;五是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的结构层面。完善体制的目的除解决现有体制与经济发展、产业集群不适应的矛盾外,还要起到减少集群内企业交易费用的作用。交易费用的减少不仅是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且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都有着决定性作用。

5.转变职能,规范管理。政府最重要的作用不在于“制造”产业集群,而是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促进产业集中,培育潜在的产业集群向产业集群方向转化。要从理顺行政体制、健全制度、改善基础设施入手,依靠政策扶持,大力做好服务工作,构建有利于产业聚集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氛围,排除任何不利于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区域创新力提升的因素。目前尤其要减少行政层层审批,减少各类收费标准,以达到降低产业交易费用的目的。在降低交易费用方面,建立和完善产业集群集服务体系是很有效的一种手段。(www.daowen.com)

6.培育机制,带动升级。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的企业实现了地理集聚,园区“外部经济性”,如知识的溢出效应、共用各种基础设施、劳动力和中间投入的专业化等优势逐渐显现,竞争、信任、合作、信息共享等机制作用力不断增强。突出的问题是多数园区未形成企业专业分工和合作,而且,集聚的“不经济性”也在日益显现:地价劳动力等生产成本的上升限制了企业规模的再扩大和企业裂变;集群内固有的发展模式可能使企业陷入“锁定”状态;在生产设备投资较高、生产技术难度较大、对知识产权保护较严密的行业中,企业知识就难以传播形成集群。园区“不经济性”等因素在抵消园区优势的同时,也在制约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的发展。对此,应发挥政府这只“无形的手”的调控作用。通过理念的创新与知识的扩散,营造产业集群的形成氛围;通过对产业发展的公共产品性需求的满足,进行投入等集群引导机制的培育,引导苗头性集群发展潜力的产业向集群方向靠拢;对于已经形成集聚雏形的产业,帮助其参与企业分工的素质;对于市场前景看好的核心企业,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有目的地选商,为核心企业上下游生产环节配套,集中政策支持和资源要素集聚,确立产业发展核心区地位,进而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逐渐形成“核心区+外围区”组织有序、合作紧密的集群布局结构。

7.引导分工,鼓励合作。专业化分工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的分工容易形成,而企业间的分工与政府引导和环境支持有很大的关系。政府可以通过指出潜在的企业利益与企业专业化分工好处等理念的引导,促使有关企业自行追求更佳的专业化利润路径,不断向专业化分工的方向调整企业经营思路,从而实现在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专业化分工。如通过政策鼓励一些专业化的服务机构进入,发挥专业化生产、规模化采购的成本优势,促使有关企业某一生产环节外包;通过鼓励成立专门的营销公司,其在控制成本方面的优势同样将促使有关企业将销售功能从企业剥离。很多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目录、投资方向时就考虑引导企业分工,核心企业需要哪一类企业配套就重点引进哪一类企业。有的地方还把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拆开,将零部件与当地企业一一对比,缺哪一部件的企业,就花大力气引进哪一类企业,缩短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时间,效果十分明显。

8.重点培育,推进集群。核心企业要带动集群实现产业升级,龙头企业是集群向高端产业提升的源动力,是吸引和凝聚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的关键,而核心企业的竞争力又成为地方产业集群发展和升级的关键。在确定要培育的核心企业后,关键是在扶助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的同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企业的产业链内结构多元并具有关联性。对于核心企业集群的推动,可朝以下方向进行。一是横向推动,推动企业与产品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产品或零部件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共同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既竞争又合作;二是垂直推动,即推动企业和其他能生产零部件的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把部分开发任务交给零部件企业,或者帮助零部件企业进行开发。同样,零部件企业也可以主动参与到产品开发过程中甚至进行超前开发;三是综合推动,即推进产、学、研联合开发,为企业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智力资源提供相关服务。通过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基金,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政策手段,引导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逐步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进国际先进设备,淘汰落后设备,加强新产品研发,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

9.降低门槛,鼓励创业。在发达地区,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由于特有的集权式治理结构和家族式管理,其竞争力甚至大于大型国有企业。因而,欠发达地区要尽全力发展民营企业,尤其在推进产业集群时,注意引导民营企业向集群内的核心企业靠拢,要用含金量高的政策去扶持民营经济的成长。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发展困境是受过多的政策歧视和过多的政策性限制,融资困难,难以享受到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同等的待遇。如中小民营企业的法律和竞争环境不如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中小民营企业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低下、社会中介服务体系欠缺等。因此,政府应大力消除各种政策与体制歧视,赋予民营经济与外资、国有经济平等的待遇,民营经济才能快速发展,成为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10.拓宽视野,做大做强。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企业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在很多外向型产业中产生了十分明显的知识外溢效应。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通过国际贸易分享了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充分利用了国内外的优势资源,很多企业有机会嵌入到了全球产业网络当中,并沿价值链向上下游的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扩展,形成了产业集群并适时实现了产业升级。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市场的力量并不能推动企业间的相互联系或作用机制的建立,因而常常需要政府通过公共管理、政策手段或提供公共产品作为价值导向,协调集群内中企业建立相互关系;同时还需要政府通过建立或引导集群企业自行建立一些行业准则,规范约束某种行为;政府需大力引导外商投资从分散投资转向组团式投资,从一般加工组装转向设立产业基地,从直接投资办厂转向更多地采用企业并购,从集中制造业领域转为关注服务业领域。通过一些间接的干预措施来减少企业聚集的交易费用、推进集聚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提升集聚企业的经济外部性、构建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的良好环境,才有可能保证产业集群具备做大做强的外部动力。当然,政府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削弱市场的力量,而是作为市场力量的补充,是为企业“唱戏搭台”的一种作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