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西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研究:模式分析与比较

江西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研究:模式分析与比较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的产业集群是这一模式的典型。浙江的产业集群很多在人们不经意间“莫名其妙”地发展起来了,多是在市场经济法则的驱动下,快速发展起来的,政府的作用更多的在于规范、引导和保护。前者更多的存在于发达地区,后者多见于欠发达地区。

江西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研究:模式分析与比较

3.5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由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支持力度不同,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也有所不同。即使是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也各有特色。所以,目前对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研究也是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产业集群的类型、发展模式的定义就不一样。

从产业聚集到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来看,目前国内产业集群的主要模式有:

1.政策拉动+地理环境优势模式。广东、福建、京津沪等区域的加工业、制造业、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集群的发展,先期充分利用毗邻大城市、发达区域的环境优势,借助国家优先发展、鼓励发展的政策动力和优惠政策,承接国外产业转移,推进产业聚集;后期适时制定产业政策,对各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和聚集力强的核心产业实施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利用企业聚集效应,形成产业集群。

2.企业+企业自主联动模式。浙江的产业集群是这一模式的典型。浙江的产业集群很多在人们不经意间“莫名其妙”地发展起来了,多是在市场经济法则的驱动下,快速发展起来的,政府的作用更多的在于规范、引导和保护。

3.人文优势+地理环境诱导模式。江苏的产业集群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产业集群的发展除了受到政府政策、产业结构、技术特征、企业联盟等影响外,还受到经济环境、竞争规则、文化背景、资源禀赋、人才等多因素的影响。苏南地区紧靠上海,上海的金融科技、人才的优势,苏南都能利用上,在上海国企改革过程中,苏南主动承接了一些产业转移,为20世纪90年代外资企业的进入奠定了产业聚集的基础。

4.政府行为+生产要素优势驱动模式。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基本上是以此模式进行发展的,其最基本的手段是“招商引资”,最根本的载体是各种园区,诱导的要素是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这种模式一般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产业协调、环境配套”的方针,着力搭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体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科技示范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区域内工业园区(高新区、科技园区、产业聚集区等)来培养产业集群。

以上几种模式是粗线条的划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主流模式,但不能绝对化。事实上,任何区域基本上都可能存在这几种模式。也正是考虑到以上缘故,如前所述,本研究从动力机制的角度将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分为两种类型:市场机制推动型和政府行为主导型。前者更多的存在于发达地区,后者多见于欠发达地区。

发达地区具有丰富的政策资源优势。在政策上属于“梯度发展战略”中优先发展区域,不仅在政策上优先得到支持,而且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政策的效应十分明显,边际效应递减速度慢,作用力大;这些地区积累增多的同时,正逢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效率优先等法则又给予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这些政策环境优势形成的过程和大开放战略的实施是同步的,有利的政策环境为外资的进入创造了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

在地理位置方面,交通方便,空港、海港、高速公路等基本设施建设是国家投资建设或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加上距离大型城市、海外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运输路程相对短,为这些区域工业化进程铺设了平坦大道。

人文环境、社会环境方面,这些区域是科技文化、金融和商业中心,工业基础好,工业发展需要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中介服务机构成长迅速,政府服务水平相对高,各类企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聚集快。

以上因素与其他要素结合在一起,构筑成了发达地区的独有的资源优势。而这些优势又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所以,在有利的环境中,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产业集群的形成有无形的力量在推动,即市场的力量。政府的作用更多的在于规范市场秩序和服务市场主体。

市场机制推动型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有以下主要特征:

1.选择进入门槛低的产业。这些企业的起步阶段基本上是以家族小作坊为核心的中小型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投入和技术,只能选择进入投资不多、生产技术设备要求不高的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金属制品、小型印刷、弱电电器小家电纺织、鞋类、制衣、陶瓷玩具家具等。这些中小企业具有对市场需要反应快、产品生产转型快、生产周期短、多为现金交易等特点。到发展到一定时期后,一些企业转为家族式企业或股份制企业,产品也由原来的小型、低级、粗糙向专业、高档、精深转换,科技含量、产业素质、企业制度也有明显的变化。

2.模仿跟进产业升级快。因这些中小型企业的最终产品一般属于简单加工或装配型产品,或者从原材料到产品之间基本上就不需要经过复杂的生产环节,如纺织、服装、制鞋、打火机、小型印刷和小五金等产业,这些企业产品的生产水平要求很低,单个企业的生产规模也很大。当最先进入市场的一些企业生产的产品被市场看好后,该家族的亲戚朋友、街坊邻居等也就会通过模仿性地学习生产技术和经营经验、进入这类产业。同时,一些企业也采取外包的办法把一些生产环节转给其他企业,这样企业内的分工也就转变为企业间的分工,企业的关联度开始增强,产业聚集开始向集群方向转变。

3.集聚扩张能力强。在某一地方随着一些产品的规模和品种到达一定量后,市场交易规模的也就会不断扩大,这些产业吸取各类资源和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也就变得越来越强,外地的或本土的一些企业也会将一部分资源投入到这里进行投资设厂,为已形成的主导产业生产配套的产品或提供相关的服务。某类产品的资源聚集效应和产业扩张或核心产业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发挥,“滚雪球”似的产业集聚,最终演变成产业集群。如浙江的小商品市场、弱电产业、广东中山小榄镇五金古镇灯饰、大涌镇红木家具、沙溪镇休闲服装、佛山张槎镇针织禅城金属制品都吸引了大量的外部资源和外来企业加盟,从而促进了专业化市场规模的扩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img49(www.daowen.com)

图3-6 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模式

4.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由于地域依附性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高,与一般游离的企业相比具有独特的信用优势。因为声誉对集群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很重要,企业间的相互联系,比如承包、转包、产品的质量、交货时间、资金结算等本身就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一旦某企业信用缺失,很快就会在集群内传开。维持声誉的重要性,使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不会轻易“妄动”,使企业逃避债务的可能性减少。而且,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往往离不开集群这个产业环境和赖以生存的社会网络,企业的“根植性”强,迁移的机会成本高,从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增大了企业的守信度,这是我们在重构基于产业集群区域融资网络时所必须利用的因素。

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的形成模式比较简单、直观,主要是政府行为主导下的园区模式。形成步骤为:

1.“筑巢引凤”。划出一块地域,进行“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外部企业、本土民营企业、“退城进郊”的国有企业及企业自身裂变的配套企业。

2.“招商引资”。通过制定政策吸引投资者、派员到发达地区企业宣传本土优势邀请来本地投资;通过各种媒介、中介部门,在发达地区召开恳谈会、座谈会等形式引进投资者。

3.“企业裂变”或业务外包。多数企业的产品配套是靠创办新的企业来完成有关业务的,也有寻求企业合作,进行有关生产环节的业务配套的。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①产业集聚快,几年内就可引进几十甚至几百家大大小小的企业;

②政府投资少,主要投资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

③创造的就业机会多,因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时还难以找到员工,出现所谓的“民工荒”;

④企业进入成本低,企业建设用地价格优惠,有的地方还用“零地价”来吸引外资前来投资,劳动力成本低,水电价格、原材料等也相对低;

⑤政府支持力度大,企业家受到尊重,政府“安商”“扶商”措施有力,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优。

但是,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这一模式还是产业集群的形成阶段,园区企业关联度低,有的可能成为集群,有的不可能。园区总体能否提高集群度,还要看企业的发展和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

img50

图3-7 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