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西产业集群研究成果述评

江西产业集群研究成果述评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此,中国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与日俱增。目前,国内经济学界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尽管研究起步晚,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较大差距,但在实证研究和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分析中国产业集群问题等方面,却有很强的实证特色。

江西产业集群研究成果述评

2.2 产业集群理论的历史演进与述评

回顾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历程,人们发现产业集群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和有效率增长的原理在于:当企业内部分工演变成企业间分工时,原来属于企业内的环节就变成了独立的企业,由于每个环节的生产都面对市场的众多购买者,因此能够更好地实现每个独立环节的最佳规模,并通过市场需求的积累实现规模经济。而当某些环节被置于同一个企业,其生产和供给只是面向企业内部时,许多环节就不能实现最佳规模。产业集群能够降低交易费用的原理在于:众多同类企业、关联企业和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塑造了富有效率的市场环境,地域的临近、交易的重复性和竞争性以及信息的快速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产业集群进入的市场具有稠密市场的特点,从而大大遏制了机会主义和欺诈行为的发生。

事实上,早在迄今300年前就有古典经济学家研究过以上所谓的产业集群的基本特性,这方面的论述也可以看成为有史以来经济学家们最早对产业集群功能的解释。

17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Petty)认为,城市能够降低交易费用,从而提高分工水平。1776年,亚当·斯密(AdamSmith)在《国富论》中谈到分工与市场范围的关系。斯密将分工分为三种:一是企业内分工;二是企业间分工;三是产业分工或社会分工。第二种分工实质上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的萌芽。在斯密看来,企业内的过细分工有可能导致规模过小,组织成本上升;纯市场分工则有可能使企业间交易成本上升,交易效率下降,因而在企业间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这里斯密虽未明确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却深入分析了纯企业和纯市场两种组织形式都无法避免的效率损失,并认识到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重要性,从而在实际上论证了产业集群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18世纪中叶,卡尔·马克思(Karl Marx)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协作则可以带来规模效益,协作劳动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集体生产力;协作劳动所引起的竞争意识和精神振奋可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协作可以缩小生产的空间范围,由于劳动者的集结,不同劳动过程的靠拢和生产资料的集聚而节约费用。通过深度分工与专业化协作,必然使每一个成员企业能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但是,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以及他们研究角度、研究对象的不同,尽管他们已经进行了产业集群最为核心问题的研究,但并未提出产业集群这一概念或命题。

从产业集群理论的基本内涵来看,可以将19世纪至今的国外产业集群理论发展历程简单地划分为三个阶段:以古典主义经济学为基础的产业集群理论、以市场学派和产业关联理论为代表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新集群理论等蓬勃发展三个阶段。这一过程与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环境相联系,不断细化了集群体包含的关系结构体系,揭示出产业集群的实质在于为获取整体竞争优势,各相关主体空间集聚、利益互动、分工协作的现象。(www.daowen.com)

如果要简单地对国外产业集群的研究其令人满意方面进行评价的话,可用两句话概括:一是它已经成为经济学中充满活力的一门新学科,二是其很多成果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制定产业政策的依据,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绩效。如果要概述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的不足之处的话,我也赞同这些观点:即现有的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方面,而对产业集群战略,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研究较少;从不同方面研究产业集群的理论甚多,但没有完全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偏重于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的归纳;产业集群吸引了不同学科研究人员的注意力,成为国外理论研究的热点,但成果大多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出现,缺乏系统研究的专著;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目前理论仍落后于实践。

随着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成熟和扩散,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后现代制造业、加工业的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在浙江、广东和江苏的南部,逐渐出现了现代产业集群的现象,并表现出较高的产业竞争力和地区竞争能力。因此,国内学者也陆续开始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王缉慈教授在1994年东亚工业变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论文《中国新工业区的形成——开发区现象见解》,文中指出在中国沿海地区将可能出现以柔性专业化生产为特征的新产业区,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此,中国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与日俱增。

目前,国内经济学界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尽管研究起步晚,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较大差距,但在实证研究和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分析中国产业集群问题等方面,却有很强的实证特色。前期研究基本上是采用模式研究的方式,如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或其他什么模式等,在20世纪90年代,这种模式性的研究常常陷于一种非学术领域的政治性争论;另外的不足是忽视产业与地区之间的关系,缺少对产业在地区聚集和形成集群内在规律的研究。现在的研究除地域性特征外,更多的是集中在某产业方面。

就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这一课题来说,国内研究在逐年增多,这主要是产业集群现象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但多数论文和著作是研究某省、某产业的产业集群,还有相当部分是研究工业化、产业化,这既与产业集群相关,但又不是本质意义上的产业集群方面的研究。但总的来说,现有的研究都能借鉴国内外的理论成果,对本区域的产业集群的战略、竞争力提升、形成机制、优势培育等进行研究,都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有的系统研究不够;二是有的对策可操作性不强;三是有的研究对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特征了解不充分;四是有的把不是产业集群的产业也混淆为产业集群;五是有的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规律研究不够,提出的战略缺乏前瞻性;六是一般性的分析研究多,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