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磷矿储量占全国32%,产业发展较弱:江西研究

磷矿储量占全国32%,产业发展较弱:江西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磷矿保有储量占全国32%,伴生磷矿保有储量占全国56%,安徽居全国第一;磷肥占全国总产量的31%,湖北位居全国第一。1978年,长三角地区的GDP占18.7%,2007年上升到23%。2005年,东部地区11个省市的固定资产投资达51896.31亿元,比中部省份高31873.33亿元,比西部12省市区高33991.04亿元。

磷矿储量占全国32%,产业发展较弱:江西研究

1.3.2 区域背景

欠发达地区作为一个概念相对的特定区域,与沿海发达地区差别愈来愈明显的时间段是近30年,即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的滞后对产业集群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样产业集群的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影响同样重大。因此,有必要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进行比较研究,找出相关规律,进行理论创新。

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东部地区主要是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主要是地处我国内陆腹地的省份,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湖南、江西、广西等10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新疆、西藏、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四川、贵州、云南等9个省(区)。1997年,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决定设重庆市为直辖市后,也将其划入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所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就由9个增加为10个省(区、市)。由于内蒙古和广西两个自治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正好相当于上述西部10省(市、区)的平均状况,2000年国务院制定的西部大开发可享受优惠政策的省份又增加了内蒙古和广西。目前,西部地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共12个,分别是新疆、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内蒙古、广西;中部地区有8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东部地区包括的11个省级行政区没变,以上是广义的中西部地区划分。国家实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后,吉林、黑龙江两省从中部地区划出。本研究所指的中西部地区是按狭义的划分来定义的,即中部区域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6省;西部地区包括新疆、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内蒙古12个省(区、市)。

表1-1 中国欠发达地区情况表

img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

中部区域具有“承东启西、联南结北”的区位优势、综合资源优势,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产业基础较为完备,科技和人力资源丰富,是公路、铁路、水路交通的必经之处,特别是长江黄金水道和京广、京九、京沪、陇海等铁路干线及若干国道公路从中部区域穿过。中部区域有探明储量的矿产105种,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33%,其中山西省位居全国第一;原煤产量占全国总量48%;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和原油产量分别占全国37%和38%;江西金矿保有储量占全国41%,位居全国第一;银保有储量占全国36%,江西位居全国第一。磷矿保有储量占全国32%,伴生磷矿保有储量占全国56%,安徽居全国第一;磷肥占全国总产量的31%,湖北位居全国第一。水资源量占全国总量的24%;水库总库容占全国总量的32%;耕地占全国总量的23%,其中有效灌溉面积占29%;年发电量(未包括三峡电站发电量)占全国总量的21%;粮食产量占全国总量的30%;油料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1%;棉花产量占全国总量的35%;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23%;水泥产量占全国总量的22%。

西部地区不仅耕地面积大,而且草原辽阔,拥有丰富的草场资源,著名的五大草场集中在这里。据统计,西部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总量的80%,煤炭占60%,铜矿占50%,铁矿占34%。新疆是中国石油储量较多的地区,预测生油储量在200亿吨以上,青海、陕西、甘肃等西北省区均有大量石油,正在进一步探明。新疆塔里木、吐哈、准噶尔盆地近年发现一批天然气重要富集区,现已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190亿立方米。预计今后5~10年间,可再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6000亿立方米,使累计探明储量达到1万亿立方米。长江和黄河两大河流的中上游均在西部地区,水电资源开发潜力非常大。西部地区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100多种,除具有明显优势的煤、石油、天然气外,还有铁、锰、铬、金、铜、铝等。

此外,中西部区域拥有长江、黄河、淮河、武当山黄山庐山五台山嵩山衡山等名江名山,还有河洛文化、荆楚文化、三晋文化、少林寺、龙门石窟、井冈山祁连山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峨眉山、九寨沟、黄果树瀑布、火焰山、古代丝绸之路、万里长城、敦煌壁画、黄帝陵、成吉思汗墓葬及众多的古寺庙、古战场遗迹和中国革命战争历史英雄人物的纪念地等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旅游热点。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特有的文化现象为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形成产业集群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与发达地区比较,欠发达地区主要在以下方面欠缺较多,也正是这些不足形成了发展方面的差距;也正是发展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产业集群的发展,而产业集群的欠发展,又影响了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

1.经济体系的开放度差,经济总量小,增长缓慢,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投入不足,经济绩效发展能力低。1978年,长三角地区的GDP占18.7%,2007年上升到23%。2007年,东部7省(河北、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各地区总额的42.7%,西部12省市区占19.2%,中部6省占21%。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GDP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且至今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总量的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

表1-2 1979~2007年三大经济圈GDP增长情况

img2

续表

img3

资料来源:领导决策信息,2008,(40).

img4

图1-1 2006年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均GDP比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2.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匮乏,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差距大。没有快速的投资增长和必要的投资总量规模,劳动投入要素、科技进步要素就缺少必要的结合基础。从欠发达地区各要素贡献水平和规模构成来看,长期以来其投资总量规模和龙头资本规模都很薄弱,经济增长对投资增长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2005年,东部地区11个省市的固定资产投资达51896.31亿元,比中部省份高31873.33亿元,比西部12省市区高33991.04亿元。尽管2000年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逐渐上升,但总量仍然较低,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

3.工业化水平低下、总量小、比重低,产业结构低级化,产品竞争力弱;工业化进程一般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初中期转换过程中。2005年,中部有关省份的工业增加值只占全国的20.2%,西部12省(市、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例更低只有12.4%,比东部地区的11省低55%。数据显示2005年,中部六省中只有山西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低于全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产业层次不高,还表现在高科技产业发展速度慢、产值占GDP比重低等方面。据统计,2005年中部地区的高科技产品进出口总额只有28.8亿美元,仅占其进出口总额的6.9%,在全国所占比重则更低。

表1-3 2006年中部与沿海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情况表(亿元)

img5

续表

img6

资料来源:http://www.jx.stats.gov.cn

另外,长期以来由于工业化程度低的影响,中部地区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低,已经难以适应其经济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2005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3%,在中部6省中山西、江西、河南三省都低于全国水平。其中河南仅为29.9%,在全国31省市区中倒数第一,并且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第二产业

4.市场化进程不快。市场规模小、市场发育不成熟,国有经济比重大,市场经济配套改革落后,资金等生产要素仍旧向发达地区集聚,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控制权仍牢牢地掌握在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由于自身体系和基础缺陷、资本导向力和聚集力不足、产业配套和市场配置能力薄弱,欠发达地区在全国宏观区域经济结构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其战略方向和战略目标不能单纯地按照自身的区域特点来确定,很大程度上要服从于发达地区的经济走势和战略方向,具有明显的战略从属性。

5.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突出表现在开放程度指数、出口依存度、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等指标低下。有关数据表明,2002~2005年,中部地区的人均出口总额与东部的差距巨大,而西部与中部的差距逐渐缩小。2005年,西部人均出口总额的增长幅度超过中部,说明东部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还在加快,西部发展急速赶超,而中部地区却还在徘徊。此外,中西部地区这3年中在人均利用外资方面虽稳步发展,但从速度来看仍大大落后于东部11省市的发展水平。有关数据还表明,“十五”期间中部地区累计利用外资总和372.9亿美元,仅占全国9.8%,低于广东省1个省7个百分点;另外2005年中部6省的进出口总额415.7亿美元,占全国比重只有2.9%,同样远低于广东、江苏等东部地区沿海省市。

表1-4 2005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比较地域

img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资料2006。

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低。2005年,东部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比中部地区高出4141元,比西部地区高4291元;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看,2005年东部地区比中部地区高2280元,比西部地区高2969元。

img8

图科1-2 技人员情况(2006年,万人)(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国家科技部网站。

7.科技人才资源不足,人力资源结构欠合理,科学技术源和载体不足。当今国际国内市场经济、技术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的丰缺是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欠发达地区科技进步迟缓的重要原因,就是其科技人才资源的严重不足。科技机构少,科技进步缺乏必要的支撑。科研机构是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支撑,是科技进步的依托。欠发达地区由于开发较晚,发展缓慢,尤其是科研机构明显不足,而且科研机构的人员结构与素质都参差不齐。

表1-5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情况(2006年,亿元)

img9

资料来源:国家科技部网站。

8.产业结构差异大。与东部地区相比,在全国区域分工与区际竞争中,中西部地的产业结构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明显的特征有:一是“一大二小”,即农业占GDP重大,第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小;二是“重重轻轻”,即在工业结构中重工业占了很大的比重,轻工业占的比重明显偏轻;三是“上多下少”,即在工业生产环节中属上游产品的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企业偏多,生产下游产品的加工工业偏少。这种与计划经济相吻合的产业结构,由于产品价格因素的影响,资源转换效率和财税提供不高,企业和地方所得实惠较少,利益流失较多,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换的过程中作用十分有限,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贡献较小。而且“重重轻轻”的工业结构,产业投资大、产品生产周期长、市场竞争风险高,对国家投资的依赖性强,当国家投资主体身份改变之后,其投资移出的边际影响要远远超过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反,东部地区的主体产业是以“三来一补”为主建立起来的轻加工业,产品生产容易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而变化,产品的消费弹性系数大,民间资本和外资相对容易进入,加之国家“出口导向战略”的推动,企业经济活力较强且发展迅猛,极大地推动了东地区经济的腾飞。(1)

表1-6 中部地区各省科技进步指数及排名

img10

资料来源:根据2005全国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整理。

表1-7 入围企业按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分布情况

img11

资料来源:赵晓等.2005年中国1000大企业区域分布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07,(1).

还有研究表明,从各产业主要集聚的省份来看,中国制造业各行业主要集聚的地区,除了少数行业如烟草制品业、食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等之外,绝大部分行业主要集聚在广东、江苏、上海、山东和浙江等东部地区。具体表现为产业增加值前五位地区基本上是东部沿海省份,并且前五位地区产业增加值往往占整个产业增加值的60%以上。而且东部地区集聚的产业不仅有传统产业,如纺织业、服装及纤维制品业等;也有现代的产业,如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等;不仅有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木材加工等行业;也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化学、医药、电子、机械、交通运输设备等产业。东部地区改革开放率先进行,制度相对完善,具有单位交易成本低和劳动生产效率高等方面明显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东部地区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必然结果是传统的并通过行政手段在中西部地区建立的制造业中心衰落,制造业向东部地区转移,形成制造业的东部集聚。东部发达地区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新的突破口,以提高进出口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重点,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大规模引进外资,外向型经济迅速崛起。与此同时,东部地区在大力推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强化企业动力机制的同时,又积极鼓励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比较早地形成了企业产权多元化的格局。如浙江的工业化进程相当大程度上就是依靠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推进、完成的;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相比具有更大市场需求,巨大市场需求促进了我国工业的东部集聚,据统计1995~2004年,东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比重为59%,中西部地区仅为41%,同时1995~2005年东部地区出口就占全国出口比重的93%,中西部地区仅占7%。(2)此外,金融机构大学医疗卫生、文化设施等,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也很大。

表1-8 各地区经济竞争力比较分析

img12

资料来源:徐承红.产业集群与西部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img13

图1-3 沿海地区金融机构分布图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地图编委会等.长江三角洲产业地图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田艳平(2007)等对此也有相关研究,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等方法,选择和分成7大类关键指标建立数量模型进行计算,得出的结论与本文的分析结论基本相同:

1.经济实力排序:上海、北京、浙江综合经济实力分别位居前三,中部地区排名都比较靠后,与广东、江苏、福建等沿海地区有较大差距,如江西排第19、安徽排第22、湖北排第23、湖南第25、河南排第30。

2.资源实力排序:从资源占有情况来看,区域总人口(人力资源)、城市建成区面积、农业播种面积(土地资源)、电力消费等指标影响较大。广东、山东、江苏分别位列前3名;在前10位中,中部地区占了3位,湖北、江西的排名也比较靠前,河南排第4位,湖南第9,安徽第10,充分说明了中部地区省份所具有资源禀赋优势。

3.教育科技实力排序: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南、湖北分别排第5、7、9位,安徽、江西排名也比较靠前,说明中部地区在教育事业、科技投入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广东、江苏、山东排名分别位居前3位。

4.产业结构与效益排序:上海、北京、江苏、广东、浙江与排名前10位的其他地区因子得分差距较大,优势明显;中部地区仅湖北排名第8位,其他地区排名都在20名以后,与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5.开放程度排序:广东稳居第一位,其因子得分是居第二位江苏的3倍左右;居第二层次的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北京等又与其他地区拉开的差距较大;中部地区湖南排在第8位,河南、湖北、安徽、江西分列第11、12、16、17位,其开放程度较高,但明显不如东部沿海地区。

6.服务基础设施排序:城市燃气普及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人口用水普及率、人均住宅使用面积等指标对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评价影响较大,北京、广东、浙江、上海、福建分别位居前5位,中部地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

7.政府管理水平排序:主要从财政收支状况来观察,广东、江苏、山东分别位居前3位,中部地区河南排名第8位,其余都排在10名以后,湖南第1l,安徽第12,湖北第15,江西第20,整体处于中游水平。(3)

以上方面的落后,必然影响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样,经济社会的欠发达也必然会导致产业集群发展的落后,影响发展产业集群的障碍要比东部地区多得多。

表1-9 按增加值计算的我国产业基尼系数(1995年和2005年)

img14

续表

img15

数据来源:①1993年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②2005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6。

资料来源:吴三忙.制造业地理集聚与地区专业化分工水平:1995~2005[J].改革,2007,(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