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无源”电子标签没有电池,因而它的体积小、寿命长,很适合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1)可用于读者的身份认证。①特别适合读者流较大的快速通道的入口、计数、考勤等方面。利用电子标签的寿命长、存储容量大、安全保密、可防止非法复制和远距离一次无线大批量读取多个电子标签的优势,进行身份认证。②在要求较为严格的地方,还可把RFID同指纹识别技术结合起来做成电子借书卡(证)。将持证读者的指纹(加密后)存储在电子标签的芯片中,并在读卡器旁加装指纹识别系统,当读卡器读取卡上的信息后,再读入持卡读者的活体指纹,通过比对卡上的指纹与持卡读者的活体指纹,就可以确认持卡读者是否是卡的真正主人。由于它将每个人的指纹特征信息存放在个人的RFID 标签芯片中,还减少了对系统存储的要求。③在要求更为严格的地方,还可以进一步同后台主机系统数据库中的指纹作比较,以确保安全。
(2)可有效防止图书的失窃。该标签体积小(砂粒大小),可轻易地放入图书之中(如在书脊上打上小孔,将电子标签刷上胶,放入小孔中),就很难被偷书人发现后清除。而RFID系统对标签的探测准确率达到100%(不是准确读取所有数据)。因此,应用RFID技术被认为是最理想和最可靠的监控方式。彻底淘汰体积大、易发现、易清除,而且需“充/消”磁的磁条,和淘汰易脱落、易污损的条形码。如建成RFID检测门,还能准确识别出被夹带出门的图书书名及册数,如图4-9所示。
(3)用于自动传输系统的分拣提示。将RFID技术嵌入图书的自动输送系统中,当图书传输系统垂直通过多层书库的楼层时,安装在各楼层入口的电子标签识别器,依次读取每一册经过的图书信息,经RFID系统的中央计算机的分析、判断后,控制电子标签的指示灯信号、蜂鸣器声音、数码显示等信号。提示图书管理员准确、快速、轻松地完成图书的分拣工作。当然,也可设计成全自动分拣系统,如在水平传输系统中的应用。
图4-9 图书馆RFID系统操作原理示意图(www.daowen.com)
(4)提高整架质量及效率。在借阅一体化服务的今天,许多读者从架上取书后,随意上架,造成“一人放错,千人难寻”的乱架后果。传统的解决方法,就是靠馆员的定期整架(即眼看、手翻、加脑子判断),其整架效率低,常有遗漏现象,质量难以保证。采用电子标签后,馆员只需手持阅读器,进行逐架逐层扫描,就可把放错架位和顺序的图书找出来,同时还自动提示应放的正确位置,如图4-9所示。这对提高整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降低馆员的劳动强度是有积极作用的。
(5)可用于图书的快速清点。利用可批量读取多个标签的特性,对馆藏图书进行快速清点。馆员手持阅读器,逐架逐层扫描一遍,就可轻松完成对图书的清点。让馆员从过去繁重的手工清点工作中解放出来,克服过去清点图书需抽取、搬动、耗时、费力、低效率、易(清)点错的弊端。
(6)可自助完成借还手续。①读者先把借书证让借书机自动识别后,然后把需借阅的图书让借书机自动扫描,借阅手续就办理完毕。此时,借书机还自动打印本次所借图书的书目、借/还日期。②还书时,由形似邮箱的自动还书机完成,读者只需把借阅的图书投入还书口,书籍就会被自动扫描,信息存入数据库。整个过程无需工作人员,这样免除了逐本扫描条码和对磁条进行“充/消”磁的繁琐操作,目前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已采用了射频识别原理的自助式的借还设备。国内较早采用的是深圳图书馆,于2006 年7月全面启用了“文献智能管理系统”。业务工作从文献的采访、分编、加工到流通、典藏和读者证卡,电子标签和阅读器已经完全取代了原有的条码、磁条等传统设备。
(7)可存储著录信息。采编部门可在新书入馆后贴上具有唯一内码的电子标签,并将每本书的详细信息(如书名、著者、出版社,出版年月,主题词、借阅历史、利用频率等),写入RFID的芯片中。为日后图书采购、借阅管理提供参考信息。
(8)可用于标识图书馆的网络线、消防器材、家具及办公设备等。①适合网络维护员的线路查障。特别是网络布线复杂、作业空间狭窄,不便查看的地方,如机房。②适合物资管理员的快速核查。即通过馆内的无线局域网络,将读取的数据快速传输到计算机中。让LAN/WAN的网络布线实现“一线一卡(电子标签)” ;物资做到一物一证(电子标签),网络维护员和物资管理员只需手持阅读器,便可远距离读取电子标签上存储的信息(如编号、网络线连接的目标、物资名称、保管人等信息)。彻底改变传统的靠人工翻看网线和物资上的易污损、脱落的纸质标签的状况,提高工作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