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指纹识别技术与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相结合,既对计算机终端操作员进行身份验证,又有效地解决了使用密码带来的安全隐患,还能分清责任人。如:谁是赔书、超期罚款的真正收款人。
(2)将指纹识别技术与传统的自动寄包柜整合后,图书馆就可开展“点指存包”的服务。同传统的IC卡、磁卡、钥匙、密码管理的自动寄包柜系统相比,实现了“认人不认物”的认证飞跃,使指纹寄包柜的安全系数明显上了一个台阶,并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种更安全可靠的托管物品的手段。
(3)把指纹识别技术同IC卡结合起来。利用IC卡寿命较长、存储容量大、较强的逻辑加密功能、卡片受密码保护、可防止非法复制的优点,将持卡读者的指纹(加密后)存储在IC卡上,并在IC卡的读卡机上加装指纹识别系统,当读卡机阅读卡上的信息时,一并读入持卡读者的指纹,通过比对卡上的指纹与持卡读者的指纹就可以确认持卡读者是否是卡的真正主人。在要求严格的场合(如:图书馆的系统管理员的身份验证),还可以进一步同后台主机系统数据库上的指纹作比较,并限制读卡与指纹输入的时间差在秒级内完成,以确保系统安全。加之,它将每个人的指纹特征信息存放在个人的IC卡上,减少了对系统存储的要求。
许多图书馆入口处的身份认证是采用门禁管理系统,读者的身份认证大都使用IC卡、磁卡、ID号(如条形码)或ID+密码的方法来进行身份鉴别,这种存在易遗忘、可传递、盗用等安全隐患,以及在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的入口处,需要输入密码是不适合的。这种“认物不认人”的方式,使门禁系统失去了对读者身份鉴别的实际意义。若采用指纹门禁系统,利用指纹唯一性和随身性的特点,就可真正做到“认人不认物”。虽也易丢失,但安全性明显提高,即没有冒用、盗用、伪造等现象。
(4)图书馆采用指纹考勤系统,可淘汰专人考勤、到馆签名、使用IC卡、磁卡等传统的考勤方法,从根本上杜绝人情因素、代打考勤等现象。
(5)利用指纹识别技术可实现网上确认使用者的合法身份,改变目前电子出版物、数据库等生产商,用限制图书馆IP或“卡号+密码”的单一方式保护版权,使家住校内外的本校教师均能享受同等的访问本校馆藏电子资源的权利。
(6)如果将馆内停车场管理系统与指纹识别系统整合,就可让驾车到馆的读者放心看书。不仅安全、可靠,而且还省去了读者保管IC卡的麻烦。
(7)采用指纹门锁,可以保证只有专职人员才有权进出图书馆的重要场所的安全。如数字图书馆的中央机房;存放珍本、善本的古籍书库;安保监控中心等。它克服了钥匙等存在易丢失、易复制、可传递和“认物不认人”的安全隐患。(www.daowen.com)
(8)为消除图书馆只识别借书证上的条形码(或IC卡、磁卡上的ID号)带来的安全隐患,读者可使用手指来代替借书证、IC卡、磁卡。即读者到馆不需任何证卡,只需将手指放在指纹识别器上,通过计算机比对事先已采集的该读者指纹。如果吻合就调出早已录入的、该读者的详细信息,以进一步确认身份。如:用数码摄像或相机输入读者面部影像资料,并将系别、学号、学制、年龄、性别等信息存入服务器中。这样读者就没有丢证、挂失、补办、携带、冒用、造假、盗取等烦恼,既保护了合法读者的利益,又免除了读者办证的经济负担,还简化了管理工作。读者到馆只需伸出手指,就可以在图书馆内畅通无阻,如图4-5、图4-6所示。
图4-5 指纹采集过程示意图
图4-6 指纹身份认证借书流程示意图
指纹识别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应纳入统一的规划和部署,避免多头领导、重复建(指纹)库以及识别系统异构的现象,使读者、馆员的身份认证与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总之,指纹识别技术是生物识别技术中,目前最成熟、应用广、安全、省时、可靠的身份认证方案。它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定将给图书馆的系统安全带来质的飞跃,为最终取代个人识别码和口令,阻止非授权的“访问” ,防止网上账号、密码的盗取等,以及使传统的“一卡通” “一证通”变为“一指通”成为现实。特别是微软率先推出了个人电脑指纹阅读器(PC Fingerprint Reader)就嵌在键盘的左边[10]。它的问世,给广大馆员、读者在使用电邮、访问网上数据库、阅读网上电子出版物、进入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读者借阅档案的查询、馆内无线上网等方面,就可以省去键入用户名和密码验证的麻烦。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定有更多、更好、更廉价、更成熟的新产品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为图书馆的应用创造更好的条件,使数字化图书馆的身份认证更上一层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