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经费严重不足,是长期困扰地方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献经费究竟“定”多少才算合理呢?笔者认为,应严格依据“教高厅[2004]21号文”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图书要求的有关规定,如表1-1所示。
从表1-1中可以看出:
1.评估指标对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规模作出了明确规定。即对各类院校的“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都有明确的数量要求。前者描述了文献(累积)规模,后者描述了每年应投入的规模。
2.评估指标为学校预算图书经费提供了政策依据。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图书购置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但其关于“当年生均年进书量”和“生均图书”的相关规定,已经对图书购置经费的投入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经费预算应充分考虑两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预算经费应保障文献资源建设达到两个标准:①要保证文献资源当年生均年进书量达到评估指标规定的标准;②要保证文献资源累积建设规模,使生均图书达到评估指标规定的标准。另一方面,预算经费应对学生数有明确认识,学生数按“折合在校生数”计算,详见表1-1。
表1-1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
(www.daowen.com)
如果2010年、2015年在校生人数分别增加到3万人和3.5万人时,以“生均年进新书量”4册/人计算,当年文献费购置费也应增加到相应水平,如表1-2所示。
表1-2 文献经费推算表
上述仅是当年所需费用。多数馆因历史累积藏书还未达到100 册/生的标准,需追赶补充藏书,因此文献购置费还应大于上表所列标准。
2005年市售图书平均价格是30元/册。也就是说,图书馆每增加1万册图书,就需资金30万元人民币。按2015年在校生人数3.5万人计算,图书馆的藏书最少也应达350万册,资金缺口巨大。这还不考虑这10年间的图书涨价因素。
对文献经费的合理定位,无论是依据“教高厅[2004]21号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图书要求的有关规定,还是依据“教育部教高司函(2002)152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的有关规定,都明确规定了学校应对文献购置费投入“量”的最低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