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内各大城市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是我国国土的重要构成,是国家资源的重要载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也是沿海人民生活的重要依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长三角区域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充分发挥海洋大通道作用,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长三角、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宁波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整体上看,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仍然呈现粗放型格局,海洋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增长模式,导致局部区域局部海域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在海洋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资金投入、政策力度等方面,宁波与大连、青岛等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对国内各大城市海洋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经验加以回顾和辨析,有助于宁波准确理解海洋产业的本原意义,也有助于宁波市借鉴其他城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特定机制和成功经验。下面就青岛、大连和深圳三个城市进行分析,为宁波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实践经验。
(一)蓝色经济“龙头”——青岛
蓝色经济是陆海统筹、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我国是陆海兼备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胡锦涛同志在山东提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海洋经济大思路、新要求,是一个全面、系统、深刻的全新战略;是对山东科学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和工作指向。因此,青岛建设蓝色经济龙头有利于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我国东部沿海海洋优势,发展成为海洋产业高地。另一方面,青岛是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长三角洲地区的投资热点区,是我国蓝色文明与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引领示范区。青岛的蓝色经济龙头是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青岛发展蓝色经济龙头的亮点
青岛市是国家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胶东半岛的经济中心城市、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胶南、即墨、胶州、平度、莱西为青岛的五大卫星城。青岛因名牌企业众多,被誉为:“中国品牌之都”“世界啤酒之城”。2008年青岛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帆船比赛成为奥运之城,被誉为“世界帆船之都”。2011年1月,国务院批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青岛市作为其核心区域和龙头城市,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初具规模,发展现代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优良的海洋资源,筑起青岛现代海洋产业的平台
青岛拥有亚洲乃至世界一流的广阔海岸线,适合开发各个方面的海洋产业。海岸线内港湾众多,岸线曲折,水质肥沃,是多种水生物繁衍生息的场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为现代海洋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天然资源环境。
青岛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北与大连、天津相邻,南与连云港、上海相接,海岸线长711千米,海岛69个,近海海域1.38万平方千米,岸线绵延曲折,共49处海湾,胶州湾、鳌山湾、董家口等都是优良天然港址。胶州湾是青岛母亲湾,其岸线长度163千米,湾内水域面积123平方千米,滩涂面积125平方千米,平均水深6~7米。这些天然优势,为青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港口资源。
青岛海域自古就是各种经济鱼虾类的产卵、肥育场所,生物多样性高,季节更替明显,渔业资源种类丰富,有利于发展现代渔业资源。同时,青岛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海山城相依,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孕育现代滨海旅游业的生机。
(2)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推动现代海洋产业稳步前行
青岛拥有生产性泊位94个,港口集群基本形成;港口货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七位;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十位。董家口新城区开发建设正式启动。空港起降能力达到4E级标准,已开通94条国际、国内航线。集疏运体系完善,高速公路、铁路连接全国网络;作为全国重要的通信枢纽城市,中美、中韩海底光缆均在此登陆。另外,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在95%保证率的情况下,全市年供水能力为8.5亿立方米,完全满足当前供水需求。可见青岛完善的基础设施推动了海洋产业的稳步发展。
(3)雄厚的科技实力,支撑现代海洋产业的蓬勃发展
青岛市是我国海洋科研、教学和国际学术交流基地,海洋科技密集程度居全国之首,在海洋科学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居全国一流水平。青岛高级海洋专业人才数量占全国的30%,沙海领域两院院士占全国的60%左右,具有高级职称的海洋科技工作者1700人。青岛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26个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机构,有2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2艘海洋调查船、9个海洋观测站和9个海洋资源库,海洋科技成果显著。在国家973计划海洋领域启动的17个项目中,有13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主持单位在青岛。“十一五”以来,国家“863”计划海洋领域课题约有46%由驻青院所承担。
青岛充分利用海洋科研优势,将科研优势转化成科技优势。科技优势将青岛这一海洋科研城建设成海洋科技产业城。同时发挥科研单位和政府的作用,以产、学、研结合的形式,整合、完善和创建海洋产业基地,例如修造船基地、海洋药物基地、海水淡化和利用基地、海水增养殖育苗基地等。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形成一批在全国具示范作用、对经济有巨大拉动作用的现代海洋产业群。
(4)较为齐全的海洋产业体系与规范的管理制度,奠定海洋产业的坚实基础
青岛海洋开发历史悠久,已形成了较为齐全的海洋产业体系。目前,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化工、海洋建筑工程等传统产业保持稳定发展态势,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产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海水利用产业走在国内城市前列,海洋科教、海洋社会服务、海洋环保、海洋新材料、海洋能源开发等产业正在形成。
近年来,青岛市先后出台了《青岛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青岛市海岸带管理规定》、《青岛市海洋渔业管理条例》等法规,编制了《胶州湾及临近海岸功能区划》、《青岛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涉海管理部门加大海洋综合管理力度,逐步规范海洋开发秩序,保护海洋资源及生态环境,提高了海洋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2.青岛打造蓝海经济龙头的措施
作为山东的龙头城市,青岛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打造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和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海洋经济强市。
(1)开展蓝色经济区建设先例,引领现代海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简言之,就是青岛重点做好四个先行:体制改革先行,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探索陆海统筹发展新模式,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科技创新先行,在海洋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应用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提升我国海洋科技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产业发展先行,以海洋高技术产业为引领,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海洋高端新兴产业体系;对外开放先行,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新机制,全面提高青岛及半岛城市群海洋产业国际化水平。
(2)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培育现代海洋支柱产业
青岛市构筑“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蓝色经济总体空间布局,有效拓展蓝色经济发展空间,重点推动董家口港口及临港产业区、胶州湾西海岸经济区、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胶州湾东海岸现代服务业区、鳌山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五个功能带动区建设,打造一批现代渔业、滨海旅游、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物流、资源综合利用、科普教育、海岛开发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形成以环胶州湾为核心,东西两翼展开的蓝色经济带。这一系列工程有利于青岛更好地争取国家级政策支持促进相关海洋产业的发展,也使广大居民从这些海洋产业中享受更多更好的实惠。
(3)培育高端产业,提高海洋经济整体效益
青岛合理安排和发展三大产业。优化提升一产,重点提升水产苗种业、海水养殖业、远洋捕捞业、水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渔业“五大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发展壮大二产,重点突破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仪器仪表、海洋防腐防污及医用纺织新材料、海洋船舶、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化工、海洋生态环保、海洋矿产与新能源利用、海洋工程建筑等十大海洋产业;突破发展三产,着力发展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科教、海洋文化体育、会展金融业及海洋气象、海洋监测、海洋环保等社会咨询和服务业。
青岛着力改善三大产业,为企业和居民带来良好的投资机会和大量就业岗位,也有利于提升青岛的城市形象。同时,青岛的高端产业集聚区也逐渐走向全国顶尖,甚至是世界的前沿,增加青岛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
(二)复合型国际航运中心——大连
国际航运中心是指航线稠密的集装箱枢纽港、拥有深水航道以及发达的集疏运网络等硬件设施和为之服务的现代化金融、商贸、信息等软件功能的港口城市。综观今日之世界,国际航运中心正成为发达国家或地区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国际竞争的战略平台。历史上的航运中心通常都是由经济要素按市场规律自发地聚集形成。欧洲鹿特丹,美国纽约,日本东京、神户等国际航运中心,就是依托各自的航运中心加快发展经济。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告诉我们“当代的航运中心”,特别是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则完全可以反向运作,即通过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来吸引经济要素的聚集和配置。加快大连海洋产业的发展,这正是中央高瞻远瞩确定把大连建设成复合国际航运中心的意图之一。
1.大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独特优势
大连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全国5个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简称:计划单列市)之一。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金融中心,航运物流中心,也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地区最大的港口城市。2011年全国两会,大连被国家定位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龙头及国家级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核心城市。大连建设复合国际航运中心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
(1)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见图9-1),孕育了复合型国际航运中心
大连市位居西北太平洋中枢,集疏运渠道通畅,是我国两个新兴经济区域,东北工业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点。
大连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是该区域进入太平洋、面向世界的最便捷的海上门户,同时也是转运远东、南亚、北美、欧洲货物最有希望和条件的港口。更重要的是,要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必须具备深水泊位,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处于大陆架,渤海湾内水深不过9米,可建深水泊位的地方不多。就像天津、秦皇岛、锦州、营口等地,必须用挖泥船挖出一段深水航道才能建成深水泊位。而要完成这项工程,所需要的劳力、物力、财力比较大。不仅需要长期清淤,而且其航道的长度、宽度、深度都受到限制,一些超大型船舶还需等待高潮位才能行驶和靠泊。但是大连则不同,大连旅顺老铁山南部水深47米,是我国东部沿海最深的深水区域;大窑湾港区港阔水深,多在10~33米之间,港外航道水深50米。大连港阔水深,不淤不冻,是我国北方建设国际深水港的理想之地。
再加上大连的经济腹地发达,其直接经济腹地东北基础雄厚,资源丰富,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点发展的地区。以大连港为中心,联合丹东港、营口港、锦州港等所形成的辽东半岛港口群,年吞吐量超过一亿吨,是世界上较大的港口群之一。这一切都为大连建立国际航运中心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地理区位环境。
图9-1 大连地理位置
(2)发达的经济腹地,支撑大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历史上,具有良好经济发展基础的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现有港口条件和优势,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决策,为大连市的海洋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航运业作为第三产业之一,是直接为经济和贸易服务的;作为一种派生需求,航运业的需求量大小是由贸易货运量所决定的。对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来说,进行国内外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还是航运。因而随着贸易量的不断扩大,对航运业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就大连市而言,除了大连本身的经济发展建设外,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建设也是影响大连航运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一地区,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基础雄厚,进出口贸易额连年上升,这些无疑都是大连发展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经济优势所在。
(3)基础设施与集疏运条件,推动现代海洋产业的发展
大连港目前有生产泊位73个,万吨级以上泊位39个,码头岸线2.48万米。泊位水深已达14米,基本满足国际航运主流船型第五、第六代集装箱船舶的挂靠要求。北良港已被公认为世界第一的粮食专用码头。DCT的码头建设、装卸设备及管理水平已在国内居一流水平。大连港2011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600万标准箱,预计全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40万标准箱。2011年,大连港新开外贸集装箱航线7条,新开或加密内贸集装箱航线6条,新增环渤海支线船舶9艘。目前,大连港共有集装箱航线92条,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通航。世界上各大航运企业与班轮公司几乎都在大连设有分、子公司或办事机构。
大连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口岸综合集疏运体系,铁路连接东北各主要城市及大连港、大窑湾等5个港口,开通4条集装箱班列和3个内陆集装箱干线港,同沈大高速、黄海大道等公路及路网交织,形成了区域物流网络。
以大连为中心的环渤海中转网络日益完善,北起营口、锦州,西连秦皇岛、天津,南接龙口、烟台、威海等周边港口,并有连续多年挂靠大连、朝鲜(南浦)的准班轮国际中转航线,形成了环渤海湾地区—大连—世界各地—大连—环渤海湾地区的海上中转运输通道。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已经开通86条国际国内航线,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货物空运基地。
大连的海运、空运、铁路、公路、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陆路交通有铁路与东北、华北铁路网相联,新改造的哈大电气铁路更是在时间上缩短了大连与东北腹地最北部工业城市哈尔滨的距离。公路线四通八达,被誉为神州第一路的沈大高速,将大连与东北主要工业城市沈阳连成一线。起于大庆的石油运输管道直抵大连口岸。这种相对完备的集疏运网络为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奠定了基础,推动现代海洋产业的发展。
(4)其他环境条件的优势,增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对海洋产业的推动作用
在金融环境方面,大连市金融条件优越,国内外众多金融机构均在大连设有分公司或办事机构,这将为大连建立国际航运中心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基础与优越的融资、集资及信贷条件;在科技人才方面,大连高校及科研院所众多,人才济济,特别是大连海事大学多年来为大连的港航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与管理人才,这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科技人才力量;在海运辅助服务与相关产业方面,大连是中国的造船基地之一,修造船实力雄厚,其他各类海运辅助服务设施完善。
另外,大连从事国内外贸易的大型商贸企业较多,商贸积聚和辐射能力较强。全市现有各类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34家,有19家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在大连开设了分行或办事处,在连金融机构已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结算网络,使大连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结算中心。已经启动的港口EDI系统和不断完善中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可以为国内外客户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这也是大连建立国际航运中心的环境优势所在。(www.daowen.com)
党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将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也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广阔的东北腹地曾经带来了大连这座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也是大连实现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依托,大大增强了国际航运中心对海洋产业的推动作用。
2.大连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的措施
大连为建设复合型国际航运中心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建设航运设施体系,提升港口航运功能;二是加强以航运与物流为主体的信息港建设;三是加强以航运与物流为主体的信息港建设。下面就具体阐述大连的配套措施。
(1)建设航运设施体系,提升港口航运功能
调整港口规划布局,形成港口集群效应按照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求,根据腹地经济发展特点,本着统筹规划、合理分工、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共同发展的原则,规划好辽宁沿海岸线利用和主要港区、临港工业区及物流园区等。
①在空间结构上,大连港区突破城市区的包围,根据岸线资源和产业发展实施结构调整和空间迁移,改变港区过于集中在黄海沿岸的城市区,逐步向西部的渤海沿岸长兴岛和旅顺双岛湾一带拓展。大连老港区的货运集散功能转向客运集散和旅游服务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区。大连湾西部重点发展临港工业湾区,临港用地进一步集约化使用,大宗货物运输向大连湾北岸和大窑湾转移。大孤山半岛沿岸重点建设大型、深水、专业化、现代化核心港区。
②大连以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目标,将大连、营口、丹东、锦州和葫芦岛等港口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功能分区,加快建设各港码头航道,提高综合通过能力,打造现代港口集群。大连港和长兴岛组合港区以集装箱干线运输为重点,全面发展石油、矿石、散粮、汽车等大宗货物中转运输。营口港以发展内贸集装箱、钢材、铁矿石运输为重点,全面发展原油、粮食、杂货运输。丹东港则以散杂货运输为主,发展内贸集装箱运输,承接大宗散货运输。锦州港以石油、煤炭、粮食运输为主,发展散杂货和内贸集装箱运输。葫芦岛港以发展石油化工、散杂货运输为主,兼顾电厂、油田专业化运输。强化大连港及长兴岛组合港区建设,把大连港打造成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枢纽港。
③完善空港综合功能。加快建设东北亚重要的门户枢纽机场。充分挖掘周水子国际机场民航保障潜力,抓紧实施机场终端保障规模扩建,形成年旅客吞吐量15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45万吨的保障能力,基本具备区域性门户枢纽机场的功能。同时,加快推进大连新机场的选址工作。大力开发国际航线,完善国内航线网络,不断提高空港中转功能和服务水平,逐步将大连空港建成东北亚地区重要的门户枢纽机场。
(2)加强以航运与物流为主体的信息港建设,完善信息现代海洋服务体系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交流和获得已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现代海洋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海洋综合信息系统,及时发布海洋产业发展的相关信息。海洋信息交流的畅通,有助于实现海洋开发技术和信息共享;有助于各海洋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提高管理的有效性;有助于同时通过政策、信息的公开化,提高海洋管理的透明度。
以现有的大连港和大连口岸物流网为基础,在集装箱、石油及石油制品、汽车、粮食和水产品等专业信息方面,大连建成统一的航运和物流业务信息平台,成为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和物流信息中心。
①以发展综合运输为导向,加快东北腹地和沿海地区铁路、公路、管道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沿海与腹地的良性互动。强化腹地运输通道,大力打造沟通沿海与东北腹地的东北中部通道、东北东部通道和东北西部通道3条综合运输通道。重点建设哈大铁路客运专线、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建设锦州至内蒙古东部地区铁路,庄河港至岫岩铁路;建设沈阳至梅河、沈阳至彰武、丹东至通化、锦州至赤峰高速公路;建设大连液化天然气接受站和后方管道工程。
②新建5条连接大连大窑湾、大连湾、长兴岛,营口鲅鱼圈、仙人岛港(区)和沈大公路的疏港高速公路;新建或扩建连接上述港区和哈大铁路的疏港铁路,实施丹东港大东港区和锦州港疏港铁路扩能改造;建设1433千米滨海公路,沈大、丹大等高速公路连接线,长兴岛环岛路、锦州渤海大道等连接沿海地区港口、城市、临港产业园区之间的道路交通体系。
③以大连港和大连口岸物流网企业为基础,将大连海关、检验检疫、铁路、航空、管道等航运和物流信息整合集成起来,建立统一的基于互联网与EDI的数据交换平台,充分实现信息的联网共享。
④加快大连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新建南关岭火车客运站,形成连接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现代化的客运枢纽。努力打造连接海内外,沟通沿海地区,辐射广大腹地,一体化、国际化、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1]
(3)政府积极推动,加快推动海洋产业的航运服务体系建设
发挥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功能优势,打造联结保税区和大窑湾港的大连国际物流园。依托港口资源,实现并完善“港区一体”,立足于促进东北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积极寻求有实力的物流企业、船公司、货主并与之真诚合作,同时与老港区城市物流配送区形成功能互补,促进大连物流产业规模、有序、快速发展,特别是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在海洋产业方面的发展。
①政府采取更加灵活和优惠的政策,吸引和鼓励更多的资本向物流产业投入。市委、市政府要在完善全市整体物流发展规划的同时,重点扶持一批物流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以在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②全面发展提升物流企业水平,全面加大吸引国外大的物流企业到大连来设立总部;鼓励发展为物流信息化建设提供配套服务的企业,包括像大连口岸物流网有限公司,共建大连物流体系,与航运中心建设同步发展,为航运中心建设提供可靠的支持。
③区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重中之重。拓展航运中心金融服务功能,建立以期货业为龙头,涉外金融及保险为两翼,金融各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为现代海洋产业服务。推进大连保险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建设,创新服务种类,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促进银行、证券、信托及金融中介等各业的协调发展,形成完善的金融和保险组织服务体系。重点打造星海湾金融商务区,加快推进期货广场、金融大厦、保险大厦等主体工程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制定完善相关优惠政策,分阶段引进各类中外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管理总部,集聚金融、商务专业人才,形成大规模资金的管理和调度能力,建成立足辽宁、面向东北三省、服务华北腹地及东北亚地区的现代金融中心。
(三)“和谐与进步”的海洋关系——深圳
和谐海洋是指在我国广阔的海域和广大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良好,海洋经济发展处于与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支撑力相适合的运行状态并与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较为和谐、协调的状态中,沿海地区各种矛盾能得到妥善解决,人海关系、陆海关系比较融洽。建设和谐海洋是海洋管理界近来普遍关注的一个理论问题,是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建设和谐社会的号召下,掀起的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沿海地区各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正在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因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自然环境得到充分保护,给子孙留下蓝天、碧海、青山、绿地。和谐海洋是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和谐海洋则重在保护“碧海”,保护沿海地区的青山绿水,使海洋环境资源能永续为人类服务并得到循环使用。
众所周知,海洋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海洋与陆地有很大的关联性和渗透性。海洋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洋环境、海洋资源。但海洋资源又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也是十分脆弱的,极易受到人类开发活动的损伤,其一旦遭到破坏,修复的过程则十分缓慢,这些都使海洋经济的发展不能不受到严重制约。严酷的现实使人类认识到,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海洋,与海洋和谐共处。因此,深圳建设和谐进步海洋,转变海洋经济的发展模式,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成为必然。
1.深圳建设和谐进步海洋的优势
国际化大都市——深圳,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岸,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由边陲渔村发展成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创造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现今,深圳成为中国金融中心、信息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华南商贸中心及旅游胜地。同时深圳是中国重要的海陆空交通枢纽城市。由于毗邻香港,市域边界设有全国最多出入境口岸。深圳在中国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现代海洋产业,因地制宜其构建和谐进步海洋关系具有独特优势。
(1)海洋人才战略的实施,建立科技兴海智力保障
科技进步有利于提升传统海洋产业,节能减污增效,为海洋生态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在21世纪,建设科技海洋是战略任务,海洋科技是当今世界三大尖端科技之一,海洋高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当代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特征。如今,世界各国在海洋上的竞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激烈,而这个竞争实质上是高新技术的竞争。谁在海洋高新技术方面领先,谁就会在世界海洋竞争中占据主动,就能从海洋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经济利益,海洋科技是本世纪人类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之一。
充分发挥深圳大学园区的科研、教学优势,支持高校加强海洋科技研发和海洋科技推广,重点发展与大学的教育服务合作,促进教育服务与高技术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建设高层次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构建区域性科教研发平台,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
加强与港澳合作,建设国际化的公共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紧缺人才培训工程,选派优秀人才进行培训,打造一支高技能实用人才队伍。加快培养海洋工程应用型高级人才,积极开展海洋科技交流,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通过项目合作、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式开展海洋教育、海洋技术国际交流合作。以海洋关键技术和前沿领域为重点,引进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型学科带头人。优化海洋科技人才环境建设,建立健全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
(2)发达的经济,奠定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的基础
深圳位于我国大陆最南端,是内陆通往港澳、东南亚、太平洋地区的主要通道,西有环北部湾经济区,东有台湾省、厦门经济区金三角,南临广阔的南海,区位条件优越。新世纪以来,深圳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整体经济实力雄厚,多年来一直居于全国前列,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另外,深圳海洋科技力量比较雄厚,拥有多家海洋科研机构,各类海洋科技人才集聚。近年来,深圳在海洋生物技术、海水综合利用技术、海岸带资源环境利用关键技术、海域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探测技术、海洋疏浚泥资源化处理技术等高新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为深圳发展和谐进步的海洋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
(3)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和谐海洋关系的建立
城市文化是城市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和文化形态。城市文化是城市生活的内核,也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深圳以高新技术经济、港口物流贸易和会展、旅游经济为特色的产业结构,从业人员多为白领。白领不同于蓝领,工作的选择余地大,创造性强,他们十分看重工作所在地的居住环境和文化氛围。白领文化水平高,对居住地的文化品位和相关设施较为关注,更倾向于和谐的人海关系。
比如美国的波士顿、哈佛等几十所大学,又有设备一流、技术高超的医疗中心,有著名的交响乐团、芭蕾舞团和高规格的博物馆等。因此,美国的波士顿吸引、聚集着许多高素质的人才,形成了有品位的城市文化。波士顿所在的马萨诸塞州,不仅连续两年当选全美智商最高的州,而且是现代经济的领跑者。深圳也一样,在城市文化建设上下大力气。改造、扩建的深圳大剧院,投巨资兴建一流的音乐厅、图书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修整莲花山、笔架山大型休闲绿化公园,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扩大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规模和举办文博会等,都显示出政府构建和谐文化的良苦用心,显示出建设和谐进步海洋关系的经济投入。
深圳从经济发展中建立自身的城市文化。经济是城市的实力、城市的基础,文化是城市的脊梁、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精魂、魅力、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有了深厚底蕴的城市文化,就能吸引、留住、聚积大批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汇聚,又会给城市文化的提升、传播“增砖添瓦”,从而构筑起城市文化的宫殿,为和谐进步的海洋关系奠基,间接地推动深圳现代海洋产业的发展。
2.深圳建设和谐进步海洋关系的措施
深圳建设和谐进步的海洋关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海洋立市”的战略部署,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化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海洋资源,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区域海洋合作,促进海洋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深圳更新海洋观念,推动海洋产业一体化(转型升级)
深圳作为一座海洋城市,强化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实现从背对海洋、滥用海洋,向面对海洋、亲近海洋转变。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新兴产业所具有的新技术特征以及新发展空间,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十分明显,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深圳的海洋工程技术、海洋医药与生物技术、海洋化工技术等领域都处于国际技术创新的前沿,对于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发展壮大海洋产业,有利于扩宽发展空间,缓解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的压力,推动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发展,从而有利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深圳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为支撑,以集约发展高端临海产业为重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形成了新的海洋主导产业群。对于传统优势海洋产业,深圳采取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着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先进的、多层次产品体系,打造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同时,深圳积极培育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深海勘察和开发设备、海洋新能源开发设备、海洋环保装备、海水利用成套装备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推进海洋生物医药关键技术产业化;加快研发和推广海水综合利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推进海水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产业化;加快海洋风电、波浪能、潮汐潮流能发电等技术研发;大力推动海洋油气勘探业、油气储运服务和海洋资源利用等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总之,深圳着力发展技术先进、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端临海产业。
(2)向高端的海洋服务业扩散,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深圳具备发展滨海旅游业的资源条件和消费群体,前景十分广阔。“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多元化与精品化的发展战略,把深圳市的滨海旅游业营造成集旅游观光、商务度假、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活动于一体,设施先进、服务一流的综合性旅游产业。例如以深圳东部海域和环珠江口旅游区为核心的海上旅游区,充分发挥大鹏湾和大鹏半岛的综合旅游价值,同时加强与香港的合作,促进两地共同开发环大鹏湾区的陆域、海域旅游资源;结合湿地、人文资源,开发湿地公园和海洋军事、海事主题公园的滨海旅游区;以人工鱼礁区为主体的海洋科普公园的开发,同时突出了沙头角在深港两地旅游品牌衔接中的特殊地位。
发展高端休闲度假旅游项目成为深圳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之一。通过高端滨海旅游产品的开发,进一步提升了深圳山海组合资源的价值,同时增加了深圳的旅游城市魅力。
深圳发展滨海旅游业,遵循环境和谐原则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公平原则。一方面考虑到生态环境对大规模产业性旅游项目的容量限制,另一方面也考虑到资源使用的社会公平性,逐步清理行政事业单位对海洋、岸线资源的侵占,严格控制经营项目和房地产项目对海域和岸线的独享,有偿使用与开放使用相结合,以有偿补开放,尽量多留一些公共岸线给予大众。
(3)加强保护海洋资源环境,促进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
海域生态资源调查是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海洋的前期工作,对于了解掌握深圳海域资源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的规划意义十分重大。深圳市加大力度,认真开展勘测调查工作。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由于海岸开发和污染、近海旅游和捕捞,大批珊瑚呈病态白化;填海掩埋了珊瑚,导致其窒息死亡;深圳珊瑚资源的前景堪忧。因此,深圳市逐步开展其他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的调查,摸清家底,制定政策法规,保证海洋资源科学有序、可持续的开发利用。
深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宝安的西部海上田园风光具有人工海湾湿地的功能,深圳把它们作为保护区或旅游项目进行经营的同时,发挥应有的海湾湿地公园的功能:充分利用湿地污水净化功能,处理排放的部分生活污水。
在建立和谐进步的海洋关系的过程中,保护海湾湿地免受蚕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深圳市建设制定了海湾湿地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体系和生态保护控制线,同时在公众媒体上广泛宣传海湾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随着深圳港口远洋运输、临海工业建设、海上油气田开发等活动日益频繁,海洋环境问题逐渐突出。因此,为保护深圳海洋资源免遭过度开发及工业污染带来的危害,深圳市海洋局自2000年开始就对深圳海域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并于2007年启动了海上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工程,投资约2500万元,以便及时掌握深圳近岸海域水质变化和污染物情况。2008年正式启动了深圳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完成了监控与指挥办公、监测的业务管理、动态评价与决策支持三大基本应用系统的开发及海域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工作,确保了深圳海洋产业的合理布局和海洋资源的科学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