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海洋捕捞业现状及发展研究

宁波海洋捕捞业现状及发展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远洋捕捞作业海域涉及缅甸、乌拉圭和印尼管辖海域以及北太平洋与东南太平洋。宁波市已初步形成了捕捞、运输、加工、销售、后勤补给一条龙的海外渔业发展体系,使宁波市远洋渔业的生产规模、产量及从业人员数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一、海洋捕捞业的基本现状

海洋捕捞指在海洋中对各种鱼、虾、蟹、贝、珍珠、藻类等天然水生动植物的捕捞活动,海洋渔业是我国沿海省份海洋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海洋捕捞渔业一直是我国水产品的主要来源,长期以来是我国水产品供给的主要途径之一和沿岸渔业的重点投资方向。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虽然我国沿岸海淡水养殖业有了迅速发展,但是,沿海水产品以海洋捕捞为主体的格局一直未能改变。

(一)海洋渔业资源丰富

宁波市濒临东海渔场,鱼类品种繁多,也是浙江省海洋鱼类重点产区之一。宁波市临近海域内渔业资源种类多、数量大,种群恢复能力强。在海洋捕捞的游泳生物中,宁波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较高产量的鱼类有:带鱼、马面鱼、小黄鱼、鲐鱼、乌贼、鳗鱼、梭子蟹、海蜇、鲳鱼、鳓鱼等。其他如石斑鱼、鲥鱼、毛尝鱼、真鲷、对虾,潮间带生物中螠蛏、泥蚶、牡蛎、贻贝、杂色蛤子和青蛤等都是很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在大型海藻中,坛紫菜、羊栖菜、石花菜等都有较大的资源量。特别是象山港由西向东约60千米,是我国沿海不可多得的鱼虾贝藻等海洋生物栖息、生长、繁殖的优良场所。例如,仅仅在象山县沿海捕鱼区域,海洋鱼类就约有440种,蟹虾80余种,贝类100余种,海藻类及其他海产品数10种,其中大小黄鱼、带鱼、鲳鱼、梭子蟹、对虾、石斑鱼以及墨鱼、鲍鱼、贻贝等更是声名远扬。

(二)海洋捕捞业稳步发展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宁波市的海洋渔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市有慈溪余姚、镇海、北仑、鄞州、象山、宁海奉化共八个临海渔业县(市)、区,14个渔业乡镇,90个渔业村,海洋渔业从业人员达13.6万人,海洋捕捞在宁波市海洋渔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2008年宁波市共有生产渔船7682艘,总吨位达382817吨,总功率为741466千瓦;远洋渔船36艘,总功率达16112千瓦。至“十二五”期末,宁波市为推进设施渔业发展,提高渔业设施化水平,在全市规划实施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建设4000公顷,建设国家中心渔港1个、一级渔港3个、二级渔港8个、三级渔港10个、贸易渔港5个和避风锚地33个。

宁波市海洋捕捞生产受气候影响,加之柴油价格不断上扬、捕捞成本大幅度增加、渔业资源衰退等多重压力,捕捞生产受到一定影响,甚至出现减产,但海洋捕捞产值仍呈上升趋势,保持一定增幅,并向着稳定、适度、远洋方向发展。据统计,2005年宁波市海洋捕捞产量56.79万吨,比“九五”末减少1.4%;2009年宁波市海洋捕捞总量为55.94万吨,同比减少0.68%;2010年宁波市海洋捕捞总量为58.17万吨,同比增长4%;2011年宁波市海洋捕捞总量为59.49万吨,同比增长2.26%(见表4-1)。总体上看,宁波市海洋捕捞产量虽然有增有减,但总体上还是稳步增长的,20世纪90年代保持在40万吨以上,而2001年以来则一直稳定在50万吨以上。(www.daowen.com)

表4-1 宁波市海洋渔业统计主要指标统计

img40

资料来源:《宁波市2007—2011年度渔业生产情况分析》,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网。

(三)远洋渔业捕捞开始兴起

受近海渔业资源、环境等因素影响,宁波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发展远洋渔业,加强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和远洋渔场的开拓。从1987年宁波首次派出“海丰825”冷冻加工母船参与国际捕鱼船队以来,已经先后有几十艘远洋渔船“走大洋”,作业海区远涉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等海域。至2010年,宁波市已有农业部远洋渔业资格企业6家,建设海外渔业基地2个,建设远洋装备研发中心1个。共从事11个远洋渔业项目,外派远洋渔船31艘(其中鱿鱼钓船19艘、拖网2艘、灯光围网4艘、定置网6艘),总功率14341千瓦,实现产量3.58万吨,产值3.28亿元。远洋捕捞作业海域涉及缅甸、乌拉圭和印尼管辖海域以及北太平洋与东南太平洋。宁波市已初步形成了捕捞、运输、加工、销售、后勤补给一条龙的海外渔业发展体系,使宁波市远洋渔业的生产规模、产量及从业人员数量有了较大的提高。[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