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无为之治与器学的现状不适应

无为之治与器学的现状不适应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以自然无为之道治国,要求治者完全放弃人的“意志”,而只听命于“自然”。[55]即认为“物欲”的增进有损于“道”。处消极一面而以为积极之道也。

无为之治与器学的现状不适应

一、“无为”之治道与“器学”的发展形势不相适应

近代老学以“无为”为治道,尽管“无为”的目的是“大作为”、“大有为”。然而,以自然无为之道治国,要求治者完全放弃人的“意志”,而只听命于“自然”。这实质上是在自然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上,只遵“道”,而放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因此仍然属于一种消极主义。

滕云山说:“圣人无心御世,迫不得已而后应。”[53]

江希张说:“虽为后天的心,几不失先天的气,能以不用后天的心,不失先天之气,才能洗除尘垢,放开眼光,观察上下古今,通玄入微,不拘一偏,既不像不开通的人,眼光如豆,溺守旧学,也不像拘于物质的人,以所见的为有,不见的为无。”[54]这里所说“无心御世”,“能以不用后天的心”,都是要将“道”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将人完全放在被奴役的地位上,因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是消极主义的表现。

又“无为”之道,过于抬高“道”,而反对“物欲”,即是反对“器”学的发展。如滕云山说:“为无为,则无不治,谓人之精神能静,则万事皆可治理。物欲之增进随智识而增加,无有止境。”[55]即认为“物欲”的增进有损于“道”。而刘鼐和更是公然宣扬“消极”,他说:

无为者,凡事但处消极一面而已。如有为,有无为,则我但处无为一面。至以无为为为。此书凡言德字,皆即指无为之德,并非指德惠之德。其实即孔子以德报怨之义,言不以报为报也。处消极一面而以为积极之道也。[56](www.daowen.com)

此章言凡事但当消极守其基本之地,决不可积极,作其枝蔓之繁。[57]

圣人之不欲不学岂因懒怠而为此消极哉?盖实有见于宇宙间万事万物之大原则,永久常道惟有自然,圣人以辅相自然为人类最当之大识,倘必欲以积极之有为违抗自然之力,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理殊可畏,故不敢也。[58]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二语盖出古兵书,老子引以为消极制胜之论据也。[59]

凡事都处于消极一面,那要人高度发达的大脑做什么呢?那人又与飞禽走兽有什么区别呢?这种只重“道”而不重“创造”的做法,与近代社会“器学”的高度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无名氏更是引陈明卿之语说:“自古今第一地狱是富人,何也,欲贵者,欲富而已。”[60]可见近代老学对财富是持否定态度的,当然这种观点主要是针对物欲横行而发的。故《中国老学史》说:“《老子》对于财富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甚至认为财富是万恶之源,这无疑是对社会上物欲横行的一种反动。”[61]然而,财富的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故轻视社会财富的思想无疑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反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