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民智问题:近代老学研究中的突破

民智问题:近代老学研究中的突破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民”受到了高度重视。因而,“民智”更是提高民众地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老子》有许多章节谈到了民智问题。

民智问题:近代老学研究中的突破

二、关于民智问题

“民为邦本”,只有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国富民强。故黄裳说:“从来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国无民则国谁与辅,民无食则民何以生,是在为人上者,有以开田辟土,濬其源于未食之先,制礼谨度,节其流于已食之后,而复省耕以辅不足,省敛以助不给。民自家给人足,而无庚癸之呼,饥馑之叹矣。”[126]

滕云山说:“老子教治天下者,当以淡泊无欲为本。凡厥有生,以食为命,无论贤愚贫富,是则上下同一命根也。然国家之食,必取税于民。”[127]

可见,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里,“民”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民”是“粮食”的来源,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因此,“民”受到了高度重视。

在近代社会里,近代科技与近代工业已高度发展,“民”的作用的充分发挥,不仅在于多打粮食,而且在于他们“智慧”的不断提高。因而,“民智”更是提高民众地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老子》有许多章节谈到了民智问题。因此,近代老学对此问题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严复认为,《老子》并非主张“愚民”。他说:(www.daowen.com)

老子之术,至如此数章,可谓吐露无余矣。其所为若与物反,而其实以至大顺,而世之读老子者,尚以愚民訾老子,真痴人前不得说梦也。[128]

这里,严复批评了那些把《老子》的思想当作愚民思想的观点。为了搞清《老子》的原意,我们看看《老子》的原话:“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这里提到了“明”、“愚”、“智”等字眼,据其字面意义看,《老子》的思想确有“愚民”倾向。故严复说“其所为若与物反”,但严复紧接着说“而其实以至大顺”。那么什么是“其实”呢?陈鼓应引王弼注说:“明,谓多见巧诈,蔽其朴也。”“愚,谓无知,守其真顺自然也。”引河上公注说:“明,知巧诈也。”愚即“使朴质不诈伪也”。故说:“明:精巧。”“愚:淳朴,朴质。”又引范应元的话说:“所谓愚之者,非欺也,但因其自然以穿凿私意导之也。”与“愚”相对的是“智”,故陈氏又引王弼注说,智多,即“多智巧诈”。陈氏再引范应元的话说:“不循自然,而以私意穿凿为明者,此世俗之所谓智也。”故说:“智多,即多智伪诈。”[129]从这些论述来看,老子所说的“愚”与世俗间所说的“愚”不是一回事,老子所说的“愚”是“使……朴质”的意思,是使“与道合一”的意思,而完全没有“使愚蠢”、“使愚昧”的意思。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真正的以“道”治国。

那么,使“愚”而反对“巧诈”、“伪诈”,要不要学习科学知识,要不要“智慧”呢?当然要。故严复不同意《老子》所提倡的“绝学”:“绝学固无忧,顾其忧非真无也,处忧不知,则其心等于无耳。非洲鸵鸟之被逐而无复之也,则埋其头目于沙,以不见害己者为无害。老氏绝学之道,岂异此乎?”[130]因此,严氏强调“学”:“学广则谦,识明则慎,身修而后悟平生之多过,故曰若昧若退若类也。”[131]并强调了“学”对认识、利用“道”的重要意义:“出弥远,知弥少……其知所以弥少者,以为道固日损也。夫道无不在,苟得其术,虽近取诸身,岂有穷哉?而行彻五洲,学穷千古,亦将但见其会通而统一而已矣。是以不行可知也,不见可名也,不为可成也,此得道者之受用也。”[132]

关于“绝学”,陈鼓应解释说:“绝学,指弃绝仁义圣智之学。”[133]显然,“绝学”与上文所说的倡“愚”、反“明”、反“智”的含义相同,是老子提倡“朴质”、“自然”,反对“巧诈”、“私意穿凿”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里,严复一方面赞赏《老子》关于“朴质”、“自然”的主张,即赞赏《老子》关于“愚”的主张,因为它是民主社会的构成因子;另一方面,又反对《老子》的主观主义体“道”方法,反对《老子》中对一般科学知识的轻视,因为它是实现近代民主的障碍。这样,严复从近代社会是一个科技发达、民智开发、每个人都能充分享受民主的社会的实际出发,反对老子提出的“绝学”,主张既要大力开发民智,学习科技知识,又要避免“巧诈”、“私意穿凿”,并把科学知识作为理解和掌握“道”的工具,将“愚”与“智”统一了起来,可谓是一个创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