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严复《老子道德经评点》之道论-近代老学研究成果

严复《老子道德经评点》之道论-近代老学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常道无所不在,左右之名,起于观道者之所居。

严复《老子道德经评点》之道论-近代老学研究成果

一、严复老子道德经评点》之道论

严复《老子道德经评点》中的“道”,是中国之古道与近代西方之公例的结合,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根源,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据,是一切学问的基础和依据,也是人们的一切行动的指南。利用它可以治世,也可以修身。主要有以下内容:

中西结合之道。什么是“道”?按严复的理解,“道”是世界一切事物产生的原因。严复说:

老谓之道,周易谓之太极,佛谓之自在,西哲谓之不二法门。[26]

玄,其所称众妙之门,即西人所谓Summumgenus,周易通称为一、太极、无极诸语,盖与此同。[27]

众甫者,一切父也。西哲谓之第一因。[28]

这里“道”分别被称为“太极”、“无极”、“玄”、“一”、“自在”、“不二法门”、“众甫”等,但它们的意思却是相通的,即世界一切事物产生的唯一的本体。

化生万物之道。“道”能产生并统管世界的一切事物。严复说:

道,太极也,降而生一,言一则二形焉。二者,形而对待之理出,故曰生三。[29]

一者,天下之至少,而亦天下之至多。[30]

大象,道也,即上章万物之所归者。[31]

万化所由起讫,而学问之归墟也。[32]

从这些议论里可知,“道”又被称为“一”、“大象”。“一”是指世界万事万物的统一,包括从“至少”到“至多”的一切事物。“大象”,即能包括宇宙的最大物象。世界上无论至大的事物还是至小的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不仅如此,“道”还是一切事物变化及一切学问的根源。

客观存在而难以感之“道”。“道”是不生不灭的不可改变的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自然存在。严复说:“道”“不生灭,无增减。”“万物皆对待,而此独立,万物皆迁流,而此不改。”[33]即“道”是不生不灭、不可改变的。

严复认为“道”是无法用感官去感觉的,他说:“有可视,有可听,有可搏,使其无之,将莫之视,莫之听,莫之搏矣。夷、希、微之称,乌由起乎?然则道终不可见,不可闻,不可搏乎?曰可惟同于夷、希、微者能之。”[34]对“夷”、“希”、“微”三词,陈鼓应解释说:“这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感官不能把握的道。”[35]

“道”也无法用语言表达:

常道、常名无对待,故无有文字言说,故不可思议。[36]

盖道之为物,本无从形容也。[37]

其不可致诘,恍惚左右若是,然非此不能执古道以御今有,亦不能知古始矣。[38]

那么“道”为什么难以感觉、无法用语言表达呢?严复解释说:(www.daowen.com)

道固无善不善可论,微分术言数起于无穷小,直作无观亦无不可。乃积之可以成诸有法之形数,求其胎萌,又即在无穷小之内,此道之所以尽绝言蹊也。[39]

大道,常道也。常道无所不在,左右之名,起于观道者之所居。譬如立表,东人谓西,西人谓东,非表之有东西,非道之可左右也。可辞可名可指为主者,皆非大道。

大小之名起于比较,起于观者,道之本体无小、大也,语小莫破,语大无外且无方体,何有比较?一本既立,则万象昭回,所谓吹万不同,咸其自己使自为大,谁得为小哉。[40]

即是说,“道”本来就无大无小,无左无右,不具备被感知的特征,因此难以感觉,也难以用语言表述。“道”是自然的存在,故严复说:“道即自然特字,未字异耳。”[41]

规律性之道。虽然“道”难以被感知,也难以用言语表述,但它是客观存在的,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它还是可以被把握的。严复说:“老之道纪,其形容处大,类释之涅槃。”[42]对于“道纪”,陈鼓应说:“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43]“道”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柔弱胜刚强。严复说:

老之道贵因,贵不凝滞,惟柔弱者能之。柔弱者,方死方生,故常生。坚强者,不死不生,故全死。[44]

强梁者不得其死,公例之一,自古皆然,故可以为教父[45]

即是说,老子之“道”是运动变化之“道”,它强调“贵因”、“不凝滞”,即强调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因”:“顺应”之意。“不凝滞”:即“运动变化”之意。这里所谓“公例”、“教父”是西方之名词,其意就是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柔弱而生,坚强而死”。故说:“柔弱者,方死方生,故常生;坚强者,不死不生,故全死”,“强梁者不得其死”。

第二,相反而相成。“反”又叫“返”,是“道”的另一规律。严复说:

动必有复,故观其徼。[46]

万化无往不复,飘风骤雨之盛且疾也,故其得也亦神而速。[47]

“复”,意亦为“返”。世界万事万物的变化都离不开“返”,只要运动变化就会有“返”。故说“动必有复”、“万化无往不复”。“返”表现在各个方面,如严复说:“持而盈之,冲气之反也。揣而棁之,静重之反也。”[48]事物的成功必须经过“反”的过程:“不反则改,不反则殆,此化所以无往不复也。”[49]“不反则无以为长久,不弱则无以必达。”[50]意即不“反”就不能“长久”,不“反”就不能达到成功的目的。对于“道”,就更要从“返”的规律出发去认识:“出弥远,知弥少,不可与上文作反对看,作反对看,其义浅矣。其知所以弥少者,以为道固日损也,夫道无不在,苟得其述,虽近取诸身,岂有穷哉?而行辙五洲,学穷千古,亦将但见其会通而统于一而已矣。是以不行可知也,不见可名也,不为可成也,此得道者之受用也。”[51]

第三,无为而无不为。“道”的另一个规律是自然无为。严复说:

凡六间皆前后相救之言,如爱民治国矣,而能无用智,天门开合由我而能为雌,明白四达而能无为,如此,其爱民治国出于诚心,其为雌乃雄之至,其无为,乃无不为也。

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故能长而宰,无为而无不为,君主之国未有能用黄老者也,汉之黄老貌袭而取之耳,君主之利器,其惟儒术乎,而申韩有救败之用。[52]

这里“由我”、“民主”等都是不被外力所干扰,而任其自然发展之意,即“无为”之意。只有做到“无为智”、“由我”、“为雌”、“民主”等“无为”,才能达到“雄之至”、“长而宰”等“无不为”。

“无为”甚至能实行中央集权:“此章言玄之用,以无为用。近人颇尚中央集权之政策,读老子,知惟以虚受物,以无为用者,乃能中央集权也。”[53]“中央集权”意即强而有力的作为。严复的意思是,要想达到这样的“有为”目的,也必须真正做到“无为”。如果不遵循“无为”之规律,硬要强行“有为”,则必然是舍本逐末,劳而无功。故严复说:“凡逐物者,未有不失其本者也,为腹不为目,亦终日行不离辎重之意。”[54]“余食者,食而病者也,赘行者,行而累者也。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皆害其前功,犹画蛇之添足,不惟无功,且以失败矣。”[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