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刘师培的近代老学思想
刘师培是较早将道家思想与西方社会思想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的近代学者,他广泛涉猎西方各派之言,于1904年,撰写了《中国民约精义》一书。民约论又称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大革命中大多数领袖的圣经”[12],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萌生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一派中思想激进的学者,至17、18世纪得到完善与广泛传播,卢梭是其代表。这种学说认为国家和法是由于人们订立契约而成立的。最初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平等的,私有制的产生和财产不平等的发展决定了人们从自然状态向市民状态的过渡,并导致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国家形式。但是后来由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契约遭到破坏,产生了新的无权状态。于是,消灭这种状态便成为以新的社会契约为基础的理性国家的使命,而这种理性国家就是指资产阶级共和国。可见,民约论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卢梭的理论就是要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他说:“以人权赋于天,弃自由权者,即弃其所以为人之具,故人之生也,以能知自存为最要,能使自存,则不受他人干涉,而一听己之所欲为,是人民之权,不可一日放失者也,已放失则不可一日不求恢复者也。”[13]即是说,平等、自由、一听己之所欲为,是与天俱有的天赋之人权,也是人必须的生存权,社会的发展应以维持和恢复这种“天赋之权”为原则。
刘师培在《老子》中找到“民约”思想的根源。他说:
盖《老子》察理至深,明于富贵无常之说,观其言曰: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此富贵无常之喻也。富贵无常,故君位无定。《民约论》谓:‘强非真权’。《老子》言:‘君非真贵’。既知君非真贵,故其言君德也,必以卑下为基。观《老子》一书,一则曰以贱为本,再则曰不敢为天下先,启贤君谦让之风,斥愚主自尊之念。《汉志》称道家为一谦四益,其此之谓乎![14]
刘氏之意是说,据“民约”之论,民与君原本是平等的,君主不是先天生成的,故“富贵无常”,“君位无定”。君之行为必须符合民意,如此则君与民同意,君才能得到民之拥护。而君要得民意,则须有君德,故老子倡“谦让之风”,《汉书》赞“一谦四益”。
可见《老子》与卢梭《民约论》之相同处就在于,两者都倡导在个人平等、自由、独立下的社会和谐,而反对在上者对在下者的欺凌与奴役。因此,刘师培赞赏卢梭之民约论:“近世持进化学者,虽痛排卢氏之说,然于原人无邦国、无法律,则固无一语相排,则卢氏以原人为平等、独立之民者,固为学术上不易之公理矣。”[15]刘师培将卢氏人之平等独立作为“公理”,无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同时,刘师培也非常赞赏老子之“无为”论,他说:“唯废兵与财,然后军人商贾,无所施其杀人之技,亦无所施其劫财之方,强弱平等,贫富相均,人人不受制于人,即人人不受役于人,欺凌之苦不生,相仇之心亦弥,岂非人类之幸福耶。”[16]刘师培要求在“恕道”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社会伦理:“与人相接,以我之所欲所恶推之于彼,彼亦以所欲所恶推之于我,各行其恕,自相让而不相争,相爱而不相害,平天下所以在矩之道也。此言甚确,盖恕道于平等最近,故儒家之君臣父子也,只言报施。报施者,即由西人所谓权利义务之关系也。故恕道行,则三纲之说废。”[17]刘氏的这些说法符合道家“无知无欲”、“无贵无贱”、“厌兵”、“不贵难道之货”、“不争”等思想。可见,刘师培之《中国民约精义》是近代老学又一部中西会通的著作。(www.daowen.com)
刘师培又著《周末学术史序》,在此书中,刘师培引证西学典籍,如《学术沿革史》、《民约论》、《社会学原理》、《社会通诊》、《历史析学》等,并以西学为参照,将先秦诸子学术按西学十六个门类加以阐述,而且对诸子学术以西学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对先秦各家诸子学术的长短都有所点评,对诸子学术给予了肯定,尤其是对道家、阴阳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刘师培认为道德、阴阳一家最知社会学,因此作诗说:“道教阴阳学派异,彰往察来理不殊。试证西方社会学,胪陈事物信非诬。”[18]即是说,道家阴阳学派与西方社会学学派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两者都注重对事物的变化及事物真实性的研究。又说:“盖道德家言,由经验而反玄虚,以心体为主观,以万物为逆旅,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而与时为迁移,乃社会学之归纳派也。”[19]即是说,道家考察事物的方法与西方社会学的归纳派相同,两者都注重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注重在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把握事物的规律。
在肯定了老学的优点之后,刘师培指出了儒家之不足:“以社会国家之伦理,皆由家族而推,由亲及疏,由近及远,重私恩而轻公谊,盖乃宗法制度之遗则也。”[20]“儒家以德礼为本,以政刑为末,视法律为至轻,其立说之初,非不欲破阶级之制度,惟囿于名分尊卑之说,不欲尽去其等差,特欲使为君与臣民一体耳……是犹授刃与盗而欲其不杀人也,有是理哉?故儒家所言政法,不圆满之政法学也。”[21]“孔子以道为本,以艺为末,故儒家虽有格物之空言,无格物之实效,而孟荀一家亦重心理而轻物理。”“重文科而不重实科。”[22]因此,刘师培主张兼容并蓄,会通老儒各种学术。
同时,刘师培还看到了道德、阳阳一家的不足,他说:“道德家言多舍物而言理,阴阳家复舍理而信数,此其所以逊西儒也。”[23]即道家只注重抽象的“理”的研究,而不注重具体的“物”的研究,这是道家比西儒落后的地方。又说:“道家者流,卑视工业,观难得之货,老子贱之;桔榨之机,庄子斥之。”[24]即道家和儒家一样都不重视工业,这是中国在物质文明方面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认为道家不重兵事,如老子“以用兵为不祥”[25]。这则是中国面临西方侵略而束手无策的根源之一。
因此,刘师培又主张中西文化的会通与融合。刘师培在《周末学术史序》中有不少真知灼见,它启发了人们的思维,开拓了人们的学术视野,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刘师培旨在沟通中西学术之意图,他吸取西学,形成了有别于传统“学案体”的新的学术史体例,这种学术体例强调知识层面,以知识的性质来分类,是中国传统学术向近代学术转变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有益的探索,它大大推进了中国学术的近代化,代表了诸子学研究最新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