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近代老学研究:关于借考据以申息兵之旨

近代老学研究:关于借考据以申息兵之旨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俞樾在考证“木强则兵”之句时说:樾谨按“木强则兵”,于义难通。“共”字则又“兵”字之误也。即此章之文可据以订正。其兼言伯者,古军法以百人为伯。“什”、“伯”皆士卒部曲之名。[119]俞氏用大量的史料来证实“什伯”为“兵”之建制单位,“什伯之器”为“兵器”,也就是要申张老子“息兵”之旨。

近代老学研究:关于借考据以申息兵之旨

五、借考据以申息兵之旨

老子“柔弱”之旨,表现在军事上则为“息兵”之旨。俞樾在考证“木强则兵”之句时说:

樾谨按“木强则兵”,于义难通。河上公本作:“木强则共”,更无义矣。《老子》原文本作:“木强则折。”因“折”字缺坏,止存右方之斤,又涉上句“兵强则不胜”而误为“兵”耳。“共”字则又“兵”字之误也。《列子·黄帝篇》引老聃曰:“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即此章之文可据以订正。[118]

“本强则折”是主“柔弱”而反“刚强”之意,此句与“兵强则灭”连用,则“息兵”之意明矣。又俞樾在评议“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之句时说:

樾谨按“什伯之器”乃兵器也。《后汉书·宣秉传》注曰:

“军法五人为伍,二五为什,则共其器物,故通谓生生之具,为什物然。”则“什伯之器”犹言什物矣。其兼言伯者,古军法以百人为伯。《周书·武顺篇》:“五五二十五曰元卒,四卒成卫曰伯。”是其证也。“什”、“伯”皆士卒部曲之名。《礼记·祭义篇》曰:“军旅什伍。”彼言什伍,此言什伯,所称有大小而无异义。徐锴《说文·系传于人部》伯下引《老子》曰:“有什伯之器,每什伯共用器,谓兵革之属。”得其解矣。“使有什伯之器而有用,使民重死而远徙”,两句一律。下文云:“虽有舟与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舟与”句蒙“重死不远徙”而言,“甲兵”句蒙“什伯之器不用”而言,文义甚明。河上公本“什伯”下误衍“人”字,遂以“使有什伯”四字为句,失之矣。[119]

俞氏用大量的史料来证实“什伯”为“兵”之建制单位,“什伯之器”为“兵器”,也就是要申张老子“息兵”之旨。

【注释】

[1]魏锡会:《校老子》之序,据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

[2]孙诒让:《老子札迻》序。

[3]俞樾:《老子平议》第五十七章。

[4]王念孙:《老子杂志》。

[5]俞樾:《老子平议》第二十章。

[6]俞樾:《老子平议》第四十一章。

[7]俞樾:《老子平议》第六十二章。

[8]俞樾:《老子平议》第十三章。

[9]俞樾:《老子平议》第四十九章。

[10]俞樾:《老子平议》第五十五章。

[11]俞樾:《老子平议》第二十三章。

[12]俞樾:《老子平议》第三十二章。

[13]俞樾:《老子平议》第六十八章。

[14]王念孙:《老子杂志》。

[15]俞樾:《老子平议》第十五章。

[16]俞樾:《老子平议》第三十章。

[17]王念孙:《老子杂志》。

[18]俞樾:《老子平议》第六十九章。

[19]徐鼐:《老子杂释》。

[20]俞樾:《老子平议》第四章。

[21]《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17页。

[22]《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40页。

[23]《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51页。

[24]参见郭明道:《刘师培与小学》,《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5期。

[25]刘师培:《老子校补》之序。

[26]刘师培:《老子校补》之序。

[27]刘师培:《老子校补》之序。

[28]刘师培:《老子校补》第1页。

[29]刘师培:《老子校补》第1页。

[30]刘师培:《老子校补》第4页。

[31]刘师培:《老子校补》第4-5页。

[32]刘师培:《老子校补》第16-17页。

[33]刘师培:《老子校补》第15页。

[34]刘师培:《老子校补》第19页。

[35]刘师培:《老子校补》第20页。

[36]刘师培:《老子校补》第7页。

[37]刘师培:《老子校补》第8页。

[38]刘师培:《老子校补》第8-9页。

[39]刘师培:《老子校补》第2页。

[40]刘师培:《老子校补》第14页。

[41]刘师培:《老子校补》第3页。

[42]刘师培:《老子校补》第6-7页。

[43]刘师培:《老子校补》第11页。

[44]刘师培:《老子校补》第12-13页。

[45]刘师培:《老子校补》第18-19页。

[46]刘师培:《老子校补》第20页。

[47]刘师培:《老子校补》第2页。

[48]刘师培:《老子校补》第9页。

[49]刘师培:《老子校补》第21页。

[50]刘师培:《老子校补》,第5页。

[51]刘师培:《老子校补》之序。

[52]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三章。

[53]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十八章。

[54]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四十二章。

[55]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四十九章。

[56]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三章。(www.daowen.com)

[57]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二十三章。

[58]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三十八章。

[59]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四十二章。

[60]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五十章。

[61]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七十二章。

[62]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七十三章。

[63]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十章。

[64]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二十七章。

[65]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五十一章。

[66]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六十四章。

[67]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四十二章。

[68]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二十八章。

[69]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四十二章。

[70]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五十七章。

[71]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五章。

[72]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六章。

[73]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六章。

[74]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十六章。

[75]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二十五章。

[76]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二十七章。

[77]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二十七章。

[78]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二十九章。

[79]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三十章。

[80]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五十八章。

[81]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五十八章。

[82]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五十八章。

[83]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六十一章。

[84]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六十二章。

[85]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六十五章。

[86]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六十五章。

[87]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六十五章。

[88]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三十五章。

[89]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六十七章。

[90]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十五章。

[91]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十三章。

[92]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二十五章。

[93]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二十章。

[94]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二十五章。

[95]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二十五章。

[96]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三十章。

[97]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五十四章。

[98]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六十九章。

[99]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七十七章。

[100]陶鸿庆:《读老子札记》之陶鸿庆墓志铭

[101]陶鸿庆:《读老子札记》之刘师培序。

[102]俞樾:《老子平议》第一章。

[103]俞樾:《老子平议》第一章。

[104]俞樾:《老子平议》第七十四章。

[105]俞樾:《老子平议》第三十章。

[106]俞樾:《老子平议》第十章。

[107]陶鸿庆:《读老子札记》第三十八章。

[108]刘师培:《老子校补》第20页。

[109]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三十七章。

[110]陶鸿庆:《读老子札记》第六十章。

[111]刘师培:《老子校补》第4-5页。

[112]刘师培:《老子校补》第16-17页。

[113]刘师培:《老子校补》第19页。

[114]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十章。

[115]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二十七章。

[116]陶鸿庆:《王弼注勘误》第四十二章。

[117]俞樾:《老子平议》第六十三章。

[118]俞樾:《老子平议》第七十六章。

[119]俞樾:《老子平议》第八十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