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借考据揭示近代老学研究新发现

借考据揭示近代老学研究新发现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爱民治国能无为”,即老子无为而治之旨。“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此皆申言上德所以有德者,以其无不为,下德所以无德者,以其有不为也。今作“有以为”者,涉上义句而误,注又沿经文之误也。[107]陶氏在这段话的考证中则突出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之旨。尤神、圣对举之明证。

借考据揭示近代老学研究新发现

二、借考据以申无为之旨

老子》自然之道的延伸就是“无为”,近代老学在考据字句时往往也依据“无为”的思想作考。如俞樾在考证“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合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时说:

按唐景龙碑作“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合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其义皆胜,当从之。“爱民治国能无为”,即老子无为而治之旨。“明白四达能无知”,即知白守黑之义也。“天门开合能无雌”,义不可通。盖涉上下文诸句而误。王弼注云:“言天门开合能为雌乎?则物自宾,而处自安矣。”是王弼本正作“能为雌”也。河上公注云:“治身当如雌牝,安静柔弱。”是亦不作“无雌”。故知“无”字乃传写之误,当据景龙碑本订正。[106]

俞氏这段话的考证中突出了老子“无为”“无知”“守雌”之旨,强调了治国之道须“无为而治”。

又如陶鸿庆在考订“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时说:

当从韩非子作“而无不为”。俞氏已订正矣。“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以”字亦当作“不”,与上句反正互明。他书虽无可印证,然可以注义推之。注云:“下德求而得之,为而成之,则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善生则有不善应焉,故下德为之而有以(不)为也。”此正释经文“有不为”之义。注又云:“凡不能无为而为之者,皆下德也,仁义礼节是也。”然则经云:“下德”即包“上仁、上义、上礼”言之。下文云:“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三句义积压有汉,若此句作“有以为”,则与上义句无所区别,而与“上仁”、“上礼”诸句不相融贯矣。注末又云:“名则有所分,形则有所止,虽极其大必有不周,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功在为之,岂足处也。”此皆申言上德所以有德者,以其无不为,下德所以无德者,以其有不为也。疑王氏所见本,正作“有不为”。今作“有以为”者,涉上义句而误,注又沿经文之误也。[107]

陶氏在这段话的考证中则突出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之旨。这里反复考证了上德因其“无为”,而“无不为”,而下德因其“有为”,而“有不为”。故依此意则经文“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应为“上德无为而无不为”。

再如刘师培在考证“治大国若烹小鲜”时,引王注说:“不扰也。”引河上注说:“烹小鱼。”并据《韩非子·解老篇》述此义曰:“烹小鲜而数扰之,则贼其泽。”又据《文子·道德篇》所云:“治大国若烹小鲜,勿扰而已。”因而,判定“烹小鲜”以“不扰”之解为是。这也是根据《老子》“无为”的思想作出的判定。[108](www.daowen.com)

再又如陶鸿庆在勘王弼注:“万物无不由为,以治以成之也”时说:

愚案古逸书本注文无“之”字,然此注之文,实有错乱。元文当云:“无不为,万物由之以始以成也。”乃先叠文而后释其义,由之蒙上文无为而言,万物之始成,由于无为,故曰无为而无不为也。句中“之”字非衍,但误倒耳。古逸本删“之”字,文虽较顺,而实非其旨。一章及二十一章注皆云:“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治”为“始”字之误。[109]

陶氏在这段话的勘误过程中,对一段完全无法理解的话,将其理顺疏通,其依据主要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中心思想。

遵“无为”之道,则会万物顺乎自然,则会国治民安,甚至“神鬼不侵”。如陶鸿庆在考订“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之句时说:

愚案“非其”二字,盖涉上文“非其鬼不神”而误衍也。王注云:“道洽则神不伤人,神不伤人则不知神之为神;道洽则圣人亦不伤人,圣人不伤人则不知圣人之为圣也。”犹云“不知神之为神,亦不知圣人之为圣也。”是其所见经文本作“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下文注所谓“神圣合道”是也。下文注又云:“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圣人不伤人,神亦不伤人。故曰两不相伤也。”尤神、圣对举之明证。《韩非子·解老篇》云:“上不与民相害,而人不与鬼相伤,故曰两不相伤。”引此并无“神不伤人”句,亦以经文叠句,无关要旨,故省略之耳,如今本则其义不可晓矣。[110]

陶氏在考证这段话的过程中所用的标尺则是“道洽”,这个“道”就是“无为”之“道”,这里的“洽”即“合道”。也就是说,如果遵从“无为之道”,万物都会顺乎自然,自然会风调雨顺,人民会安居乐业,则人、神、鬼就不会相互侵害。故陶氏将“神不伤人”与“圣人亦不伤人”等观而去“非其”之衍文,是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