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申尚道之意:近代老学的考据实践

申尚道之意:近代老学的考据实践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上公以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103]俞氏赞同“司马温公、王荆公皆于无字有字绝句”之说,并释“常”为“尚”,亦是老子“崇道”之义,应予肯定。王弼所据本已为“佐”字,故注曰:“以道佐人主,尚不可以兵强于天下,况人主躬于道者乎?”[105]这里俞氏将“佐”释为“作”,将“道”作为人主的主人,其崇道、尚道之义显矣。

申尚道之意:近代老学的考据实践

一、借考据以申尚道之意

“尚道”是老学中最基本的思想,近代老学在考据老学时,也很重视突出这一思想。如俞樾在注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时说:

“常”与“尚”古通。《史记·卫绾传》:“剑尚盛。”《汉书》:“尚”作“常”。《汉书·贾谊传》:“尚惮,以危为安。”《贾子·宗首篇》:“尚”作“常”。并其证也。尚者,上也。言道可道,不足为上道;名可名,不足为上名。即上德不德之旨也。河上公以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道经首云:“道可道,非尚道。”德经首云:“上德不德。”其旨一也。[102]

俞氏将“常”解释成为“尚”,即是将“道”放在最重要最尊崇的位置上,这与老子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如在解释“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之句时,俞樾认为:

司马温公、王荆公皆于“无”字、“有”字绝句,亦当从之。“常”字依上文读作“尚”。言“尚无者,欲观其微也,尚有者,欲观其归也”。下云:“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正承“有”、“无”二义而言,若以“无欲”、“有欲”连读,既有欲矣,岂得谓之玄乎?[103]

俞氏赞同“司马温公、王荆公皆于无字有字绝句”之说,并释“常”为“尚”,亦是老子“崇道”之义,应予肯定。老子之道是自然虚无之道,那又何以有“尚有”之说呢?其实老子之道是“有”、“无”统一体,两者名虽异而实相同,即所谓有“同出而异名”。“无”为本,“有”为用,无“有”也就无“无”,无“无”亦无“有”。这里的“有”是“无”中之“有”,“尚有”亦是“尚无”,故“尚有”亦为“尚道”。老子之道以顺自然无为而绝人欲为宗,故以“有欲”绝句,非也。又如在解释“常有司杀者杀”之时,俞樾又说:(www.daowen.com)

“常”当作“尚”,与第一章“非常道”、“非常名”诸“常”字同。尚者,上也。上有司杀者,谓天也。河上公注曰:“司杀者,天。居高临下,司察人过。”是正作“上”字解。[104]

俞氏这里所说“上有司杀者,谓天也”,“天”,即是“道”。故“常有司杀者杀”之意是说,“道”是最高的权威,是生是杀应顺道之自然。再如在解释“以道佐人主者”时,俞樾说:

按唐景龙碑作:“以道作人主者。”乃古本也。河上公注曰:“谓人主能以道自辅佐也。”则河上公本亦是“作”字。若曰“以道佐人主”,则是人臣以道辅佐其主,何言人主以道自辅佐乎?因“作”、“佐”二字相侣,又涉注文“辅佐”字而误耳。王弼所据本已为“佐”字,故注曰:“以道佐人主,尚不可以兵强于天下,况人主躬于道者乎?”后人以王本改河上公本,而河上注义晦矣。[105]

这里俞氏将“佐”释为“作”,将“道”作为人主的主人,其崇道、尚道之义显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