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勘误:确保注文与上下文语意一致

勘误:确保注文与上下文语意一致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注文前后语意一致是陶鸿庆的主要勘误方法。[71]即陶氏据上文勘订“恶”应为“慧”,并第三节脱“不慧”二字。[72]即陶氏据下文勘“谷”为“物”。当然,陶氏王弼注勘误亦多有既据上下注文,又据他章注文者。

勘误:确保注文与上下文语意一致

四、据注文的上下文语意一致进行勘误

陶鸿庆在王弼注勘误中用得最多的方法是根据王弼注文中前后语意的一致,包括同章所注前后的语意一致,及此章注与他章注语意一致。

根据注文前后语意一致是陶鸿庆的主要勘误方法。如王弼注:“物树其恶,事错其言,不济不言不理,必穷之数也。”

陶氏勘之说:“‘恶’为‘慧’字之误,慧与惠同。上文云:‘若慧由己,树未足任也。’是其证。‘不济’上当夺‘不慧’二字。不慧、不济、不言、不理,即承上二句而言。”[71]即陶氏据上文勘订“恶”应为“慧”,并第三节脱“不慧”二字。

又王弼注:“处卑不动,守静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见其形。”

陶氏勘之说:“‘谷以之成’,当作‘物以之成’。下文云:‘欲言存邪,则不见其形,欲言亡邪,万物以之生’,即承此言。今误作谷,则不成义。”[72]即陶氏据下文勘“谷”为“物”。

又王弼注:“处卑而不可得名,故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门,元牝之所由也。”

陶氏之勘之说:“上文释‘谷神不死’,下文释‘是为天地之根’,以下三句,则当为‘是为元牝,元牝之门’二句作注。元文当云:‘处卑守静,不可得而名,故谓之元牝。’门,元牝之所由也。‘处卑守静’,承上文‘处卑不动,守静不衰’而言,今夺‘守静’二字,则文义不可得而名。见一章注,此注‘而’字误夺在上耳。‘天地之根’以下十二字,分见下文,则此为复衍无疑。《列子·天瑞篇》张注引此文‘处卑’句误同,惟‘故谓之元牝’不误。”[73]在这段勘误中,陶氏根据上文释“谷神不死”,下文释“是为天地之根”,断定此为“是为元牝,元牝之门”二句作注,则勘中间之句“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为衍文,据上文“处卑不动,守静不衰”之句,则勘“处卑”下夺“守静”二字。

诸如上述之类的例子还很多,且其勘误的方法及语意都很明确,下面只举实例,不加分析。如王弼注:“与天合德,体道大通,则乃至于极虚无也。”

陶氏勘之说:“‘极虚无’上夺‘穷’字。下文云:‘穷极虚无,得道之常。’承此言。”[74]

王弼注:“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界,无所违也。”

陶氏勘之说:“‘乃得其性’上当有‘法自然也’四字。与上文‘法地也、法天也、法道也’一律,因下有复句而误夺之。”[75]

王弼注:“顺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故物得至而无辙迹也。”

陶氏勘之说:“‘始’当为‘施’。不造不施,见下节注。”[76]

王弼注:“举善以师不善,故谓之师矣。”

陶氏勘之说:“上‘师’字当作‘齐’,下节注云:‘善人以善,齐不善’,即承此。”[77]

王弼注:“圣人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

陶氏勘之说:“‘至’当为‘性’字之误,上节注云:‘万物以自然为性。’”[78]

王弼注:“为始者,务欲立功生事,而有道者,务欲返反无为。”

陶氏勘之说:“‘始’字无义,疑当作‘强’,承上‘不以兵强天下’而言,以右偏相似而误。”[79]

王弼注:“言善治政者,无形无名,无事无政可举,闷闷然,卒至于大治。”

陶氏勘之说:“‘无形’以下十字,疑本作‘无可形名,无可正举’。下节注云:‘谁知善治之极乎,唯无可正举,无可形名,闷闷然而天下大化,是其极也。’承此言。”[80]

王弼注:“以方导物,舍去其邪,不以方割物,所谓大方无隅。”

陶氏勘之说:“‘舍去其邪’依下二节注当作‘令去其邪’。”[81](www.daowen.com)

王弼注:“以清廉清民,令去其邪。令去其污。不以清廉刿伤于物也。”

陶氏勘之说:“当云:‘以清廉导民,令去其污。’上节注云:‘以方导物,令去其邪。’下节注云:‘以直导物,令去其僻。’故知此亦为‘导’也。‘令去其邪’四字,涉上节注文而复。”[82]

王弼注:“言唯修卑下,然后乃各得其所。”

陶氏勘之说:“‘各得其所’下当有‘欲’字,下节经注皆云:‘各得其所欲。’”[83]

王弼注:“不善当保道以免放。”

陶氏勘之说:“‘放’为‘于’字之误,下又夺‘罪’字。其文云:‘不善当保道以免于罪。’‘保道’承上节经文‘不善人之所保’而言,‘免于罪’依下节经文‘有罪以免’为说也。”[84]

王弼注:“明谓多见,巧诈蔽其朴也。”

陶氏之勘文为:“‘多见’当为‘多智’。下节注云:‘多智巧诈,故难治也。’”[85]

王弼注:“智犹治也,以智而治国,所以谓之贼者,故谓之智也。”

陶氏之勘文为:“注文多伪。下文云:‘邪心既动,复以巧术防民之伪。’又云:‘思惟密巧,奸伪益滋。’疑元文本云:‘智犹巧也,以智巧治国,乃所以贼之,故谓之贼也。’”[86]

王弼注:“民知其术,防随而避之。”

陶氏之勘文说:“‘防随’二字,当倒,承上文‘得以巧术,防民之伪’而言。”[87]

根据他章注文勘误本章注文的也不少。如王弼注:“大象,天象之母也,不寒不温不凉,故能包统万物,无所犯伤,主若执之,则天下往也。”

陶氏之勘误说:“‘不凉’上夺‘不炎’二字,此承上天象之母,故隐括四时之。四十一章注云:‘不温则炎,不凉则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88]陶氏之勘误的依据是,一为寒、温、炎、凉分别代表冬、春、夏、秋四季,而“不寒不温不凉”只表现了三季,故缺“不炎”以代表“夏季”。二是第四十一章注文中有“不温则炎,不凉则寒”之句,则王注中缺“不炎”为是。

又王弼注:“唯后外其身,为物所归,然后乃能立成器,为天下利,为物之长也。”

陶氏勘之说:“‘立成’无义,‘立’疑‘善’之坏字。四十一章注云:‘无物而不济其形,故曰善成。’是其证也。”[89]这里,陶氏根据句意及第四十一章之注文,认定“立”为“善”之坏字,并勘之。

王弼注:“上德之人,其端兆不可赌,德趣不可见,亦犹此也。”

陶氏勘文:“‘德趣’当为‘意趣’。十七章注云:‘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见也,其意趣不可得而赌也。’下此同。”[90]此亦据他章之注而勘本章之误者。

当然,陶氏王弼注勘误亦多有既据上下注文,又据他章注文者。如王弼注:“无以易其身,故曰贵也,如此乃可以托天下也。”

陶氏说:“下句注云:‘无物可以损其身,故曰爱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此句当云:‘无物可以易其身,故曰贵也,如此乃可以托天下也。’十七章:‘悠兮其贵言’,注云:‘无物可以易其言。’释‘贵’字与此同,是其证也。托当为寄与下注互易。”[91]这段话里,陶氏勘误的依据有二,即下句注文“无物可以损其身”,及第十七章注文“无物可以易其言”。依文法一律及文意,陶氏勘“无以易其身”为“无物可以易其身”。

又王弼注:“道顺自然,天故资焉,天法于道,地故则焉,人法于天,人故象焉。所以为主,其一之者,主也。”

陶氏之勘文为:“‘所以为主,其一之者,主也。’上句之首夺‘王’字,下句‘一主’二字当互易。其文云:‘王所以为主,其主之者,一也。’上节注云:‘天地之性,人为贵,而王是人之主也。’此承‘人故象焉’而言,故曰王所以为主。四十二章注云:‘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百姓有心,异国殊风,而得一者,王侯主焉。以一为主,一何以舍云云,故曰其主之者,一也。’”[92]在这段勘误里,陶氏据上节注文勘夺“王”字之误,而又据第四十二章之注文勘“一主”二字互易之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