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近代老学研究:勘误《老子》中心思想

近代老学研究:勘误《老子》中心思想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弼的注文是这样,陶鸿庆对王弼注的勘误也应是这样。[63]陶氏之勘正是据《老子》“自然无为”之旨而作。[66]《老子》有“绝学”之旨,故陶氏认为弼注应该是“喻于不学者,过也”,即申“绝学”之旨。《老子》之主道是“自然无为”,而“自然无为”的进一步表现则为“柔弱”、“谦下”“退让”等。《老子》主张以道治国。

近代老学研究:勘误《老子》中心思想

三、据《老子》的中心思想而勘误

注释必须围绕《老子》经文的中心思想来进行,而不可有违《老子》之主旨。王弼的注文是这样,陶鸿庆对王弼注的勘误也应是这样。故陶鸿庆对王弼注的勘误始终围绕《老子》经文的中心思想而进行。下面举例说明之。

如王弼注:“能无以智乎,则民不辟,而国治之也。”

陶鸿庆勘之说:“‘国治之’当作‘国自治’。”[63]陶氏之勘正是据《老子》“自然无为”之旨而作。老子之道,是自然之道,是无为之道。故治国不为人所治,而强调“自治”,即“无为而治”。

又王弼注:“虽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物于,其道必失,故曰虽智大迷。”

陶氏勘之说:“‘物于’二字误倒,‘不因于物’四字为句。”[64]“因”,顺乎之意。“不因于物”就是不顺应自然,故“其道必失”。此仍然讲的是要遵“自然无为”之道。

又王弼注:“何由而生道也,何得而畜德也,何由而形物也,何使而成势也。”

陶氏勘之说:“于道言由,于物不当言由。本作:‘何因而形物也。’下文云:‘唯因也,故能无物而不形。’承此言。”[65]这里,陶氏勘订的依据仍然是“顺乎自然”之道,即“由道”而“因物”。

又王弼注:“不学而能者,自然也,喻于不学者,过也。”

陶氏勘之说:“‘喻’盖‘逾’字之误。逾于不学,谓学而后知能者。”[66]《老子》有“绝学”之旨,故陶氏认为弼注应该是“喻于不学者,过也”,即申“绝学”之旨。(www.daowen.com)

又王弼注:“我之非强,使人从之也。”

陶氏勘之说:“‘我之’下夺‘教’字,‘人’字又误脱在下。当云:‘我之教人,非强,使从之也。’”[67]陶氏此说的依据是《老子》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不强”即不人为强迫,“使从之”即使顺自然之意。

《老子》之主道是“自然无为”,而“自然无为”的进一步表现则为“柔弱”、“谦下”“退让”等。故陶氏之勘误又围绕此旨而行。如王弼注:“雄,先之属,雌,后之属也。知为天下之先也,必后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也。”

陶氏勘之说:“‘知为天下’以下十字,文有脱误,‘必’盖‘心’字之误,意盖谓:‘知为天下之先,心居天下之后’。”[68]陶氏之勘的依据就是“虚无”、“处弱”,故有“心居天下之后”之勘。

又王弼注:“强梁则必不得其死。人相教为强梁,则必如我之教人不当为强梁也。”

陶氏之勘为:“‘则必如我之教人’,‘则’当为‘非’,作则者,涉上文而误也。此章经旨言:人与我之教人,趣舍不同,而归宿则一,人相教为强梁,我之教人,不当为强梁,此其异也。举其强梁不得其死,得其所以为教。则强梁者,适可以为教父,此其同也。即经所谓人之所教,我亦教之也。今本以隻字之伪,使经注全文俱不明了,不可不正。”[69]老子之旨是反对“强梁”,认为“柔弱胜刚强”。弼之注文中,以人、我对文,“人”即不懂得柔弱之道的人,“我”即老子自称。故“人相教为强梁”自不如“我之教人不当为强梁”,改“则”为“非”,则老氏“柔弱胜刚强”之旨显矣。

《老子》主张以道治国。陶氏在勘误过程中也主要是围绕是否合“道”而进行的。如王弼注:“以道治国,则国平,以正治国,则奇正起也。”

陶氏勘之说:“王读‘正’为‘政’,故与道对文。‘奇正起’当作‘奇兵起’,‘奇’读为‘奇衰’之‘奇’。七十四章经:而为奇者。注:诡异乱群,谓之奇是也。下节注云:‘立正欲以息邪,而奇兵用。’即此义。”[70]这里陶氏之勘误,突出了“以道治国,则国平”,“不以道治国,则国乱”之旨。“奇正起”与“国平”对立,而“奇正”本身就对立,在这里意不通。故勘为“奇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