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综合校补方法实现:多种方法助力《近代老学研究》

综合校补方法实现:多种方法助力《近代老学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利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校补以上是刘师培在校考《老子》时的几种主要方法,当然,在实际的考校过程中,刘氏往往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校补。这样的异文,谁是谁非,没有一定之规,所以不能单方面以一本为准,而应参照多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的考证,才能定其是非正误。刘师培经过多方考校,认为俞说是。所采取的考校方法包括了上文所介绍的前五种方法。

综合校补方法实现:多种方法助力《近代老学研究》

六、利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校补

以上是刘师培在校考《老子》时的几种主要方法,当然,在实际的考校过程中,刘氏往往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校补。古时书籍印刷和传播非常困难,一书存在多种版本,各书所引之文之间出现异文,当是必然现象。这样的异文,谁是谁非,没有一定之规,所以不能单方面以一本为准,而应参照多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的考证,才能定其是非正误。

如对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合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这段话的校订,刘师培引入了王注:“玄览无疵,犹绝圣也。治国无以智,犹弃智也。雌应而不倡,因而不为,言天门开合能为雌乎,则物自宾而处自安矣。至明四达,无迷无惑,能无以为乎,则物自化矣。”又引入河上公注:“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知,天门开合能无雌,明白四达能无知。”再引俞注:“唐景龙碑作: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合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刘师培经过多方考校,认为俞说是。刘氏首先指出河上本与王本之错文:河上本改“爱民”句之“为”作“知”;王本又作“无以知”,更改“明白”句“知”字作“为”也。其次指出了此段中的衍文:惟此文四“乎”字均系衍文,前文二“乎”字亦然。再次证实了此章的通假字:“能”字当作“而”。“能”、“而”古文相通,互相借用。并以《诗·芄兰》“能不我知”,《荀子·解蔽篇》“则广然能弃之矣”,《管子·任法篇》“是贵能威之”等语之“能”字,王引之均训为“而”为证,再以《韩诗·外传》“富能分贫”与“贵而下贱”对文,《管子·侈靡篇》“强能不服”与“智而不牧”对文为证,证实了“能”、“而”之互通。此文六“能”字亦然,犹言“载营魄抱一而无离,专气致柔而如婴儿,涤除玄览而无疵,爱民治国而无为,天门开合而为雌,明白四达而无知”也。此外,刘师培还列举了《老子》本文第二章“万物作正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五章“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第三十四章“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衣养万物而为主”;第四十七章“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第六十六章“处上而民弗重,处前而民弗害”等句为例,说明“爱民治国能无知”与此等之句一律。证实了此之“能”,即彼之“而”。最后刘师培还指出《文子·道原篇》所引“明白四达能无为乎”,《淮南子·道应训》所引“明白四达能以无知乎”,《韩非子·解老篇》所引“夫礼者,忠信之薄乎”等句及今本中之“乎”字,均为后人据《老子》误本所加,当从河上本及景龙碑订正,而不得据彼而疑古本有“乎”字也。[50](www.daowen.com)

在上段文句的考校过程中,刘师培所引用的资料有:唐景龙碑所载之文、王注、河上注、俞注及《诗·芄兰》、《荀子·解蔽篇》、《管子·任法篇》、《管子·侈靡篇》、《韩诗·外传》、《文子·道原篇》、《韩非子·解老篇》、《淮南子·道应训》等。所采取的考校方法包括了上文所介绍的前五种方法。所考证的内容也很多,有衍文的,如“乎”字之衍;有错文的,如王注与河上注“知”、“为”前后顺序的不同;有假借的,如“能”“而”之假借等。由此可见,刘师培治学之严谨,考证之有力。

刘氏《老子校补》一书虽然内容不多,所校仅百余条,但在方法上实有进步,故成为当时研究《老子》的重要成果,其方法的科学性对后来学者有很大影响,其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正如其自序中所说:“故师培校审斯书,惟徵故谊及故谊罕徵,始互勘本书以诤注说,其所发正约百余事,按文次列成《老子校补》二卷,以补王、洪、俞、孙所未备,夫宣究义蕴,以经史大谊相阐明,或侈述徵言眇义,高下在心,比傅穿泬,穷高远而乖本真。今辑斯编,概无取焉。”[51]可见,刘师培的《老子校补》有证“故谊”及“补王、洪、俞、孙所未备”之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