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强调有为:近代老学研究成果

强调有为:近代老学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7]这段话特别强调了“有为”,强调了老学不但不会阻碍社会的进化,相反还会促进社会的进化。这实际上是肯定了“有为”,只是其前提是“自然而为”、不失“自然之道”、“无自私之意”,这样才能大有作为。因此,在“有为”与“无为”两者之中,“无为”是根本,“有为”是目的。

强调有为:近代老学研究成果

三、强调“有为”的积极作用

近代的中国落后于西方诸强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只有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找出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差距,才能有的放矢地确定中国奋进的目标,并根据“道”的要求,无为而无不为,以改变中国落后而危机严重的状况。

无为之治道实为进取之道,它主张在顺乎道的前提下的积极进取。江希张说:

阴极了就阳,乱极了就治,是宇宙间相为循环的公例。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正是合他相反了,然就因合他相反才能教他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要是没有反对的,没有敌国外患,国还是灭亡呢。看到这里,凡提倡道德救正天下的人,遇着阻力,不但不可生烦恼,并要欢喜,不但不可生退懈,并要精进。[106]

江氏的意思是说,根据“反者道之动”的规律,乱极将会走向大治,弱极将会走向强盛。中国当时面临严重的危机,是乱之极,也是弱之极,因此,据道之规律中国定会走向大治和富强,在此情况下,中国人为中国之大治和富强的作为,正是顺乎道的前提下的作为。认识到这一点后,治理者就要高瞻远瞩,即使遇到阻力,也不可退懈,而要精进。

又说:

后人不明白老子的真道理,反说老子清静无为,阻人的进化,那知老子的无为,不是土木偶人,一无所为,是无为无所不为,处无为以用有为,不过不着于有为。因为着于有为,就是只能以为小为,不能为大为。为一不能为万,且为为不休,便无能为了。譬如西学家最重休息,天下人无不睡眠,休息睡眠是无为了,然能休养的精神焕发,可以作一切的事业,这不是无为而无不为吗。要是作事不休,不出七日必死,这不是有为反到无为,更是一无所为了吗?又譬如特质的电子在太空中,无有甚么作用,是无为了,然因着有混合化合的作用,凡宇宙间的种种东西,推其原质,无有不是因电子而构成的,是无为更大有所为,又无所不为了。既至成了这样的东西,若无有温度压力的变更,就不能再成一样的东西,这样的东西的作用犹小,又不如电子原来的化合作用大,若仍无温度合压力的变更,是有为就不能无所大为了,且有化合就必有分解,一一分解完了,至分无可分之处,仍是电子,是有为终是无能为,还终是归于无为了。再譬如有个良工,守着若干机器,坐在这里不动不静,看着各机器的运行,这便是无为,并且是无欲观妙,各机器有运行不利的,便看是该上水该进火该用油,或该如何拔动,这便是有为,并且是有欲观徼,观好了徼,机器就仍然运行,机器运行了,就仍回来不动不静,这便是有为却不执着有为,仍然归于无为了。要是执着到有为,见这一个机器不运行,就尽着修理他,或是修理好了,还怕他再不运行,在这里看着他那些就顾不过来,不走了的不走,走错了度数的走错了,乱七八糟了。这便是执着有为,就不能无为不为了。可见无为是至神至妙的了,是有为的体有为的母了。[107]

这段话特别强调了“有为”,强调了老学不但不会阻碍社会的进化,相反还会促进社会的进化。同时指出,不可执着于“有为”,执着于“有为”,反倒会落于“小为”,乃至于“无为”,相反,不执着于“有为”,则可“大为”。这里虽然讲的是“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其着眼点却在于如何实现“有为”。

黄裳说:

圣人云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如成汤言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退步即为进步,所以受天命于无穷也。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如武王曰: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自后即为自前,所以荷天休于勿替也。岂同后世之卧薪尝胆,蒙垢纳污者,所得而拟议哉,此真常不议之理,万古不磨之经,是为天下正言,而圣人则反求诸己,又何尝以此苛求于人耶。[108]

这就告诉我们,老学之求进往往是以求退为手段,即“退步即为进步”,其实质仍是求进的学术。

宋翔凤在《老子章义》中注释“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时说:

按自然而生,自然而为,则所生无穷,所为者大有之,即不能有恃之,即不可恃以致失自然之道。惟不有,则长有,其生不恃,则无阻其为,尧之钦,若昊天舜命,禹平水土,皆为万世法而无自私之意,所谓不有不恃者也。

这实际上是肯定了“有为”,只是其前提是“自然而为”、不失“自然之道”、“无自私之意”,这样才能大有作为。

清阳子说: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www.daowen.com)

其为之则有本。[109]

这里清阳子不但指出了实施“有为”的具体办法,而且还强调了“有为”必须要有“本”,其实质仍然是肯定了“有为”的意义。

刘鼐和说:

无为无不为一语乃老氏之真谛。必得无不为三字其义方足。自心刻意不为即属有为,并非无为矣。[110]

盖无为者并非顽空无用之谓,乃顺物自然无所拘执,实亦无不为也。[111]

老氏无为之说,并非废弛荒疏,一事不作之谓。大道之用原可生万物,原可成功,原可衣养万物,但不辞不有不为之耳,即顺任自然,因物附物,不贪天功以为己力也。无欲等于无知。道常无知,似为渺小,然成效及于万物。万物归焉而犹不自为主,可谓功大量大矣。[112]

不敢亦必须勇为之。即上章果而勿矜之意,即此可知懦惰之无为非老氏学也。[113]

这里刘氏反复强调了“无为”之说,必得“无不为”三字之义,“无为”不是“废弛荒疏,一事不作”,不是“懦惰”,而是要实现“无不为”,即“有为”。因此,在“有为”与“无为”两者之中,“无为”是根本,“有为”是目的。

德园子说:

为者败,执者失,言只知有为不知无为,只知有执不知无执,则必中途败失,焉望其至于合抱九层千里哉。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无为无执者,即利也,顺其自然以图之也。慎终如始,言始终无所事事,不过一慎而已。《大学》《中庸》皆言慎独,亦彻始彻终之说。稍有不慎,不免功败垂成,故曰几成而败。孟子所谓掘井九轫而不及泉,仍是弃井也。[114]

这就是说,“无为”是根本,因为“无为无执者,即利也,顺其自然以图之也”,而“只知有为不知无为”,“必中途败失”,而“无为”的真正目的却在于“无不为”。

高延第说:“自守不足以得志于天下,欲得志于天下必在乎道德……何以知无为能得志天下,观有为者不能治天下,则知无为者能得之矣。”[115]

胡薇元说:“道之体无为,而用无方,王侯守之,则物之全体大用具,而要镇之以朴,近朴还纯而天下自正。”[116]即王侯若能守自然无为之道,社会就会返朴还纯,天下就会“自正”,即天下就会不治而大治。

可见,老子的无为之治其目的就是要实现天下大治,实现天下的“至治”。

近代老学之所以强调“无不为”即“有为”,是要号召全中国的仁人志士及广大的人民为摆脱中国的危机及实现中国的富强而努力奋斗,这是时代的呼唤与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