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推上古,道合无为
滕云山认为治世之要就是“复太古之治”。他说:
老氏力赞上古之治道,而欲无为为治。[48]
上古不言而信,无为而成,使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故曰人人功成事遂,而皆谓我自然。庄子内圣外王之学,皆出于此,老氏政教并行。[49]
上古无为之治,无知无识。世道日衰,相复太古之治也。
上古之世,君道无为,而天下自治。
上古之世,有道之圣,清净无欲,无为而化,故民安其生,乐其业。[50]
老氏之学,岂矫世绝俗之谓哉,博古可以知今,近代之世,大约相似,更多自私奉己,而不恤于民,为治当时犯病之良药也。
老子之治,乃太古之化也。
所以治推上古,道合无为。[51]
在这些话语中,滕氏反复论述了要“治推上古,道合无为”的道理。
“复太古之治”,就是要实行“无为之治”。无为而治,就是纯任自然,万物自相治理。滕氏说:
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52](www.daowen.com)
为无为,则无不治,谓人之精神能静,则万事皆可治理。物欲之增进随智识而增加,无有止境,可见名利之为害累。[53]
圣人为万世师表,而不知其师之可贵,化育亿兆,而不知其资之可爱。所谓兼天下易,使天下忘己难。[54]
这就是说,有治世之责者就不能有过多的贪欲。无为而治的关键在于治者的心里能“静”,要“无欲”,“无名利”,因此实现无为而治最难的是“使天下忘己”。滕氏又说:
圣人治世,所存者神,所过者化,旋转天下而无端,甄陶天下而无迹,故为于无为,治于不治,变化因乎一心,机械泯于众志,则天下治矣。故曰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雕琢得朴,除去巧琢,得归于真,不知有事,无情无为,浑一天下,此皆大同之治也。[55]
即是说,实现无为而治,就是“治于不治”,不能有“欲作”之心。如果此心妄生,就要“镇之以无名之朴”,达到“无情无为”以实现“大同之治”。如果能做到“无情无为,浑一天下”,则能实现“无为而治”,也就能做到老子所说的“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上述“圣人”、“侯王”都是指治理天下的人,无为而治的责任主要在于这些治理者,无为而治就是治理者们按照“道”的要求对天下进行治理,故滕氏又说:
世人苟能执此大象,以御天下,恬淡无为,虽无声色以悦天下之耳目,无货利以悦天下之心志,而天下归往,乐推而不厌,此所谓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也,如此用之,岂有尽乎哉。[56]
侯王若不得此,将恐颠蹶而不安其贵高之位矣。老子心目中主意,只重在这一句,盖谓负治世之责者,当体无为而治耳。
故知无为之大道,而后方大有为也。[57]
这就是说,治者如能执“大象”(即道)御天下,则“天下归往”,相反,则“将恐颠蹶而不安其贵高之位”,因此,只有先“知无为之大道”,才能“而后方大有为”。
滕氏还说:“清静自贵之行为,方可为修身齐家治国之式范。”[58]可见,老子之学与儒家之学,都是修、齐、治、平的学说,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