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救世关键:用道的规律改革社会

救世关键:用道的规律改革社会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源根据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论证了矛盾的普遍存在性及改革的必要性。魏源继承了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观点。这种“救世”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怎样处理好治理者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社会和谐与统一。

救世关键:用道的规律改革社会

二、救世的关键在于运用“道”的规律进行社会改革

魏源认为,“救世”的前提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即“道”的规律。“救世”的关键就是根据“道”的规律对社会进行改革,而改革又必须对症下药。魏源说:“药无偏胜,对症为功。”[25]改革就是要革除那些不符合“道”的东西。魏源根据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论证了矛盾的普遍存在性及改革的必要性。他继承了程颐朱熹“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26]的观点,提出了“天下物无独必有对”的命题,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一例外地处在矛盾中。《老子》认为刚柔相易,祸福相倚,是“天道”使然。魏源对此加以解释说:“正与不正对,正变反则为不正之奇。正善而奇不善,斯款祸生焉。”[27]认为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本身,都充满着矛盾,而正是事物的矛盾成为引起和推动变革的内在动力。这是因为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因而双方的地位也是不断转化的。

魏源继承了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观点。《老子》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魏源对此解释说:“物壮则老,此天道也,而违之者是不道矣。”[28]在这里,魏源揭示出由“壮”而“老”的必然性是世事物理的“天道”。在他看来,任何事物都“有居则有去”[29]。据此,他得出了“法久弊生”,必须“因时制变”的结论。他确信,“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因此,根据“道”的规律进行社会改革是“救世”最重要的途径。

这种“救世”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怎样处理好治理者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社会和谐与统一。魏源说:“一者少之极,然抱之以为天下式,则其得多矣。”[30]只要把握住了“一”,也就抓住了“矛盾对立”这一根本性质,以此观察和处理现实问题,则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魏源在解释《老子》第三十四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时先引吴澄的话说:(www.daowen.com)

一者冲气之德。

贞者事之幹,为天下贞,犹言为民极也。老子著书,将以导世,故下文专为侯王言之。先言贱为本,下为基,而后但言贱为本者,省文也。上文得一,已专言用弱矣,而末后以反与弱对言者,盖反推所以弱之原,弱指所以反之实,凡言反者即欲用弱,言弱者即是与群动诸有相反,非弱之外又有所谓反也。道之静本无,故动则常与相反,无之体虚,故其用常以弱为事。[31]

可以看出,这里的“贱”、“下”,是对“民”而言的,而“弱”、“反”则是对“侯王”而言的。这段话实质上是讲“侯王”怎样治国的问题,或者说是讲“侯王”与“民”的关系问题。魏源根据“道”的规律,着重阐释了老子关于“处弱”和“处静”的观点,认为弱与强是事物基本的矛盾,它们是相互转化的。强之极必转化为弱,弱之极则必转化为强。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看,事物总是从弱到强的,没有弱就没有强,只有先处于弱的位置,然后才能向强的方向发展。因此,“弱”是“强”的基础,只有经过了“弱”,才能达到“强”目标。当然,“处弱”是手段,不是目的,“处弱”正是为了“图强”。对于统治者与人民来说,统治者处在“强”的位置,人民就处在“弱”的位置,而只有民富才能国强,民弱则国不能强;相反,统治者如果将自己处于“弱”的位置,则人民必然日益变富强,则国家亦会日益富强,社会才能和谐统一地发展。因此,魏源主张侯王要以民为本,以民为基,要一改自己“强”的地位,将自己放在“弱”的位置上,少一些妄动,而使民安居乐业,从而促使社会达到“一”的和谐。魏源对《老子》“柔弱胜刚强”解释说:“恶不积不足以灭身。”[32]这就是说,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消长,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过程,因此,魏源主张对社会的改革要渐次地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