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炼虚无之心,修中庸之德
黄裳亦认为,修身之要首在修心,使“心性合一”。黄裳在论述“清静”时说:“何谓清,一念不起时也。何谓净,纤尘不染候也。总要此心如明镜无尘,中止水无波,只一片空洞了灵之神,即清净矣。倘若世之庸夫俗子,昏昏罔罔,终日无一事为,即非清净,惟清中有光,净中有景,不啻澄潭明月,一片光华,乃得清静之实,若有一毫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之意,更是障碍,所以学道人务使心怀浩荡,无一物一事搅我心头,据我灵府,久久涵养,一点灵光普照,恍如日月之在天,无微不入焉,只怕一念之明,复一念之肆,则明者不常明矣。”[97]可见,黄裳所说的“清净”不是通常所说的环境的安宁,而是指人心无丝毫地受到外界的干扰,无“一念之肆”,无“一毫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之意”,这样,“心怀浩荡,无一物一事搅我心头,据我灵府”、“心如明镜无尘”,使心与性合一,心清净了,才能养气,才能达到性命合一而长生的目的。
黄裳又说:“惟圣人屏除耳目,斩断邪私,抱一以空其心,心空则炼丹有本,由是而采天地灵阳之气以化阴精,日积月累,自然阴精消减,而阳气滋长,则实腹以全其形,所谓以道凝身,以术延命,即是超生拔死之法。”[98]这就是说,圣人之所以能“超生拔死”,就在于他们能“斩断邪私,抱一以空其心”,人如果能去“一切知觉之心,嗜欲之性”,就能够“以道凝身,以术延命”,否则,“怠心起而骄心生,祸不旋踵而至矣”。[99]
黄裳特别强调“德”在养生中的功用。“道”散即为“德”。陈鼓应先生说:“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可称它为‘德’。”[100]可见,“德”就是“道”的具体表现。而“德”是指人的思想品德,“德”由“心”生,因此,修“德”又在修“心”。黄裳说:“君子论理不论气,言性不言命,惟反身修德焉耳,虽然,德在一心,修不一途,又岂漫无统宗,浩浩荡荡,而无所底极哉。”[101]即是说,“德”虽然在“心”,修炼的方法不一,但也要靠修炼而备。
黄裳所指的“德”就是“中庸之德”。黄裳说:“真一之气,即中庸之德也。”又说:“欲修至道,请细参其故,于以多积阴功,广敦善行……愿世之有志者,毋自恃才智,妄猜妄度,而不修德回天,惟虚心访道可也。”[102]这就是说,“德”的获得不能仅靠才智,而要靠“多积阴功,广敦善行”,不断地修炼。(www.daowen.com)
黄裳认为,要修至道,必先修德,修德就是要使自己具有“道”的品质,故他说:“太上为世之不自韬光养晦立德修身者,言彼稍有所得,便矜高自诩,五蕴未空,六尘不净,犹屋盖草茅,火有所借而然。若只修诸己不求诸人,浑浑乎一归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纵有外侮,犹举火焚空,终当自息,如此修己,真修己也。”[103]即是说,修炼者要做到“五蕴皆空”、“六尘皆净”,使自己归于“无何有之乡”,炼就一身与“道”相符的品德,才算是与“道”相合的真修炼。
黄裳认为,专心修道修德的人可以得道成仙。他说:“非至诚不几,非有功有德虚心访道竭诚求师者,未易仙缘凑合。”“欲修大道,岂有他哉,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孔子足缩缩如有循。道之为道,不外一敬焉耳,人能以敬居心,一念不苟,一事不轻,大道不即此而在乎。”[104]“道无可见,因人而见,人何能仙,以道而仙。”[105]也就是说,不是每个人都可成仙的,只有那些诚心修道,有功有德虚心访道竭诚求师者方可有缘成仙。修道之要在于一“敬”字,即“一念不苟,一事不轻”,专心虔诚地修炼。
黄裳批评那些不修德之人说:“未能成德而求以入道者,浊不易澄。”[106]“不结仙缘,不修功善,则神天不佑,魔魅来缠,必有将成而败,倾丹倒鼎,连身命俱丧者,此诚不可不慎也。”[107]即不修德而求修道,不仅不能修成道,反而会带来“身命俱丧”的恶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