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近代老学研究:性命双修、神气合一

近代老学研究:性命双修、神气合一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9]所谓“性命双修”,就是既修好性又要修好命,或者说是既要修好神又要修好气。[40]这里“形”亦指“命”,故性命双修亦即神形双修,而要“先定其神”,即要先修“性”。[45]即是说,“性命双修”就是要修得“神气相合”,使“神”、“气”与道合一。

近代老学研究:性命双修、神气合一

四、性命双修,神气合一

关于性命双修,滕云山也有许多论述,他说:

性者,神也。命者,气也。[35]

能存养自然之气,而致于至柔之和,能如婴儿之无欲乎,则物全而性得矣。神凝气结,天和将至。能涤除一切邪饰,至于极净,而不为万物所污染乎,则与元同也。[36]

神气调和,应事接物,一片柔和,故曰为天下式。[37]

人之所以有生者,赖其神气精耳。此三者,苟得其养如赤子,则自不被外物所伤矣。老子教人养之之方,先养其气,气得所养,则心平气和,真常之性自复矣。[38]

智能向外,必损神气,不若守内,而自知自闻耳。凡有力胜人者,必遇敌,然欲之伐性,殆非敌国可比也。不如克己而自胜,可谓真强。但凡知足之人,必富于心性之学,凡有志行道之人,其志必坚强。故曰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但凡学道之人,肯勤守其虚灵不昧之灵窍,久之则神凝气结,同于大道,以其气不失其所者久。[39](www.daowen.com)

所谓“性命双修”,就是既修好性又要修好命,或者说是既要修好神又要修好气。滕氏这里的“气”,是“自然之气”,是“至柔至和之气”,是如同赤子所有之“气”,即是“先天之气”,故修命就是要将“凡气”炼成“先天之气”,炼得此“气”,则“真常之性自复”。而要炼得神气相合,就要完全抛弃人的主观智识,“守其虚灵不昧之灵窍”,使“心性”与“气”都同于大道,如此,则气不失而人能长生。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滕云山所说的“性命双修”是先修“命”,再修“性”。

“性命双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先修“性”,后修“命”。高延第说:“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太用,则竭形,太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故圣人重之。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40]这里“形”亦指“命”,故性命双修亦即神形双修,而要“先定其神”,即要先修“性”。因为“神太用,则竭形”,“神离则死”。

德园子说:“《悟真篇》云:黑中有白为丹母,雄里怀雌是圣胎,所以演经旨者也。婴儿者,圣胎成也。无极者,是从了命之后重复了性,而神返乎虚也。盖性命之学,先修性,后修命,既了命,复了性,如此而已矣。”[41]这里,德园子则明确提出了“先修性,后修命”的思想。修好了“性”,然后才可以修命。德园子又说:“安、平、太者,性功既成之候,已入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矣。性功既成,乃可修命,故下文即示修命之奥,亦如世尊,是时从三昧安详而起,宣示法华矣。”[42]即达到“安、平、太”之时,才算养好了“性”,而“性功既成,乃可修命”。

无论是先修“命”,后修“性”,还是先修“性”,后修“命”,其目的都在于“神气合一”,或“性命合一”。故滕云山说:“守中和之气,神气相和,则神凝气聚,以道合一。”[43]“未修心,先养气,气得所养,则凝神聚气,以道合一。”[44]道家所谓性去投情,如鸡之孵卵,凝神入气穴,须要性定心诚,神气相合,守之以一,故曰为天下谿。”[45]即是说,“性命双修”就是要修得“神气相合”,使“神”、“气”与道合一。

德园子也说:“知者,知所行。行者,行所知。知行合一,性命双修之道也。古人谓性命二字,如玉连环分拆不开,所以知不离行,故易知。行不离知,故易行。大易之易知简能,孟子之良知良能,皆所以指示性命之渊微者也。人能悟得知行合一,则虽一言一事,无不宗其宗,而真宗弗离。无不君其君,而天君弗挠。先儒所谓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禅宗所谓这边那边,应用不缺是也。此不过返诸性命之本然,故无知无为,不言无为者,言无知而无为在其中矣。”[46]其意是说,“性命二字”不可分开,只有达到“性命合一”,才能“返诸性命之本然”,才能真正地修身养性,长生久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